劉硯青

抑郁癥的病例越來越多了。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全球抑郁癥的年患病率約為11%。從疾病負擔看,目前抑郁癥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精神衛生系主任趙靖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抑郁癥發病率約為5%~6%,患者數量超過9000萬。
首次治愈率僅三成
“抑郁癥是一種具有‘兩高一廣特點的精神疾病,即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患病群體廣。同時,抑郁癥還具有識別率低、治療率低以及治療中斷或不徹底等問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三科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施慎遜介紹,抑郁癥廣泛發病于各類人群中,其中工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的職業人士、老年人、特殊生理期(如產后或更年期)的女性,都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
抑郁癥會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困擾,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自殺想法和行為。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李凌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在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癥患者占50%~70%。其中真正接受治療的還不到總量的10%。
趙靖平說,首次治愈率低是導致抑郁癥高復發率的主要原因。他透露,由于首次治療臨床治愈率只有33%,因此在抑郁癥治療中應倡導急性期治療、恢復期(鞏固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三期全程治療。
不規范治療導致疾病復發
李凌江表示,如果在抑郁癥急性期治療后立即停止服用有效治療藥物,病情在一年之內復燃的比例高達50%;相反,繼續服藥的患者在為期一年的維持期服藥治療過程中,約有85%的患者能夠保持病情的穩定狀態。
針對這種情況,目前國際上提出的抑郁癥治療方案強調足量和足療程治療理念,即在每次的抑郁發作期內一定要堅持足夠時間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
但是,由于很多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存在用藥劑量不足、療程不足、頻繁換藥、擅自停藥等不規范的現象,因此單次發作的抑郁癥中,有75%~80%的患者會多次復發。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神經精神病研究所所長王高華認為,目前不能堅持持續治療是影響精神類疾病治療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大家目前對藥物不良反應關注甚至超過對療效的關注,有些患者一旦遇到藥物不良反應就會自行減藥。因此我建議醫生一定要把不良反應提前告訴患者,通過加強患者及其家屬教育來爭取提高治療效果。”
“抗抑郁藥物一般在治療后兩周左右才開始起作用,應服用足夠療程抗抑郁劑。急性期一般治療時間為6~8周,如果急性期的治療維持不下來,病情就更容易反復,想要控制病情和再次服藥就更困難。”施慎遜說,每一次抑郁癥的反復,都可能使患者的病情加重,讓原本輕度的抑郁癥轉成長期難治愈的抑郁癥。
慢性疾病伴發抑郁
除不規范治療外,內科對心理障礙的識別率過低也導致疾病難以得到有效治療。在趙靖平看來,臨床中有許多常見慢性軀體疾病,尤其是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均容易和抑郁障礙伴隨或共病。
一項針對全國30家綜合醫院神經內卒中患者調查顯示,同時伴發抑郁的患者人數高達50%,并且抑郁癥在卒中后各個階段都會高發。
另外一項針對北京10家二、三級醫院心血管內科門診連續就診患者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冠心病人群中抑郁發生率為9.2%,高血壓患者為4.9%,部分患者即使沒有明顯的軀體癥狀疾病,但抑郁癥患病率達7.9%。
2012年,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和長沙等地的15家綜合性醫院的心內科、神經科、消化科和婦科門診的11260名病人調查后發現,盡管這些患者通常以軀體癥狀作為首診原因,但其中有超過20%的患者都具有抑郁或焦慮等心理障礙疾病。
施慎遜說,一項涉及15個國家和地區的多中心調查顯示,我國內科對心理障礙的平均識別率僅為15.9%,這一結果在15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倒數。
王高華表示,慢性軀體癥狀疾病與抑郁癥的共病率很高,且兩者互為因果。精神應激可引起或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促進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發生及惡化、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復發;同時,心血管疾病越嚴重,患抑郁癥的可能性越大,形成惡性循環。對于卒中患者而言,抑郁癥則會造成患者認知功能的損害,降低日常活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死亡率和自殺風險。
抑郁往往不止一面
精神類疾病的構成非常復雜,除了單相抑郁之外,雙相情感障礙也是一種常見的重性精神類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雙相障礙的發病率約為1%~2%。
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分會副會長,雙相及相關障礙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劉鐵榜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雙相障礙是指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郁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
據他介紹,雙相障礙在首發時會以抑郁為主,往往一至數次抑郁發作后再出現躁狂或輕躁狂發作。躁狂發作時,患者會出現情感高漲、言語增多、思維奔放、活動增多等癥狀。而抑郁發作時,會表現出持續的焦慮悲傷、思維緩慢、精力下降,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劉鐵榜說,對雙相障礙患者而言,一生當中可能長期處于極端情緒的劇烈波動中。據統計,雙相障礙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雙相障礙患者有過自殺行為,其中11%~19%自殺身亡,年輕患者首次診斷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發生自殺。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持續終生的疾病,但是只要將癥狀控制,患者就能正常生活。
由于對疾病了解不足,大量雙相障礙患者都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
劉鐵榜表示,雙相障礙患者在三分之二的時間里都處于情緒低落狀態,因此一些沒有經驗的醫生容易將其視為抑郁癥患者從而給予抗抑郁劑,這樣的錯誤用藥會進一步導致疾病復雜化,循環加快,難以治療。他告訴本刊記者,我國有超過60%的雙相障礙患者都一直被當成單相抑郁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