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體競爭促資費下調
付亮(電信行業分析師)
“1G就要70元”?沒那么貴。運營商采用的是套餐模式,套餐包越大價格越便宜。如果選中國移動4G自選套餐之一:280元11G,平均每G不到26元;如果選30元500M,平均每G要60元。
這個價格貴嗎?對比一下歐美,單從貨幣比值看并不貴。但要和收入比的話,那就太貴了。可是,收入差距的責任運營商該承擔或承擔得起嗎?除了貴,網速仍有明顯差距。固網寬帶落后美國約5年,受3G、4G發牌影響,移動寬帶落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約4年。
流量資費實際上是隨著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4G的用戶發展而逐步降低的。隨著4G網絡覆蓋水平提高,4G用戶占比增加,用戶平均月使用流量增加,這個價格會快速下降。早期4G流量價格為1G70元,到現在1G約為30?50元。預計今年內隨著競爭加劇,價格有望下降50%左右。
隨著FDD牌照下發,國內移動寬帶網絡資費仍將逐步下降,幅度或很可觀。FDD牌照下發,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定會發起大規模宣傳推廣,讓4G網絡發展進入快車道。此外,“虛擬運營商”“固定寬帶轉售”也將成為寬帶市場降價的關鍵因素。隨著虛擬運營商開始轉售4G業務,我們可以期待以電信行業的整體競爭來促進資費下調和服務提升。
創新增值服務,分攤成本
鄒學勇(中國虛擬運營商聯盟秘書長)
國外運營商的利潤率一般在9%以下,國內目前為20%左右,僅從運營商利潤率的角度看,就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降低網費的路徑很多,比如統一建設共用光纖,減少建設成本;打破社區寬帶壟斷,讓用戶自由選擇;盡快頒發寬帶運營商牌照,治理假寬帶和打壓黑寬帶商。
我國現在正在部署寬帶中國和4G戰略,寬帶首次成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2015年3月31日,通信業開放了寬帶接入網業務,首批16個試點城市頒發民企“寬帶運營商牌照”。這是通信行業面向民資開放的重要一步,意味著寬帶中國全面鋪開,有利于倒逼行業大變革。
激活寬帶和手機流量活力,寬帶速率提升和流量費下降,這不是運營商主動降價的結果,而是民資進入后創新模式和服務、實現通信新時代“互聯網+”的必然結果。
虛擬運營商如果從事傳統運營商流量的簡單批發,我看難以為繼,他們必須通過增值服務養活自己。運營商可考慮與產業鏈其他企業進行合作,分攤并降低成本。比如可同互聯網企業合作,推廣對方的應用、產品,附送流量包,由互聯網公司為這部分成本埋單。
舉例來說,蝸牛網和中國聯通針對“蝸牛商店”推出首個手游流量服務產品“蝸牛沃包”,為用戶提供免費游戲流量,而蝸牛網則通過用戶購買游戲卡或投放游戲廣告反哺流量費。
降價的真正障礙不在運營商
馬繼華(電信研究和IT分析師)
運營商一直在降價,只是比老百姓希望的要慢。統計顯示,國內移動數據流量資費2012年的平均價格為0.16元/MB,2013年為0.15元/MB,2014年為0.13元/MB。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這一價格水平將會在2015年降至0.1元/MB。當然,這種統計也未能真實反映流量費用的現實,因為高單價用戶其實比較少,大量用戶都使用著各種套餐。
流量資費下降對運營商也并非毫無好處。正是在資費下降的背景下,國內用戶的戶均流量不斷攀升,運營商從移動數據業務中獲得的收入也在不斷上漲。
不過,即便流量價格彈性很足,斷崖式降低資費也不現實。網絡建設是循序漸進的,如果在4G建設初期就大幅度地采取低價策略,大量用戶的高流量使用勢必給網絡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當大家都堵在路上時就沒有贏家。
流量費用高的真正障礙不在運營商。如果有關部門不再對三家運營商進行利潤考核,不再要求所謂的保值增值,那么運營商絕對有大幅降低價格的勇氣,因為,事實上,運營商的收入程度與其工作人員的收入影響并不大,企業也并非這些運營商的家族企業,得老百姓歡迎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流量資費多高才合適呢?這個價格就應該是保證消費者能夠放開使用且運營商能夠有正常利潤的價格,兩者的契合點才是可能實現的位置。
結合眾多因素,大概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用戶每月花費50~60元使用50G~60G的上網流量,既是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價位,也是運營商能夠承擔的水平。
1分錢1M多好,大快人心!
運營商應先把管道能力做到
極致再說別的
顧嘉(自媒體“故事書”創始人,曾供職中國移動)
總理敦促運營商提網速降網費,運營商著急了:之前的“流量價值”該到哪里去找呢?用戶嫌資費高,國資委嫌利潤低,工信部嫌增長慢……運營商“不受待見”的深層次原因在哪兒?
運營商在信息通信產業鏈中常以“引領者”“主導者”自居。智能終端、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家居、車聯網……鮮有運營商不做的概念,殊不知用戶最終關心的還是“話費太貴、上網太慢”這樣的基本需求。
我并不支持運營商做“純管道”,但起碼也要先做好管道,把管道能力做到極致再說,總理說的“互聯網+”不正是建立在運營商搭建的強大基礎通信設施基礎上的嗎?
當前,“價格戰”幾乎成為了三家運營商參與競爭的主要手段。話費補貼、終端補貼成了國內通信市場競爭的不二法寶,說實話,在這個層面上的競爭已經十分充分,甚至有些過度競爭的現象。
能否在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功能定位上,從政策安排或業績考核適度有所區分和差異進行引導?政策影響通信產業的格局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在拿到4G牌照后,中國移動以“移動速度”建成全球最大規模4G網絡,發展1億4G用戶,這背后作出的努力和隱忍也可想而知。
作為中央企業,通信運營商一面要面向廣大用戶提供優質的通信服務,一面要向國家負責接受政策安排,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確實相當考驗人。但企業必須明白,要真正得到發展,最終靠的還是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