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嘉

說眾所周知,A股市場里有2000多只股票,但誰知道各種股票指數一共有多少?100只?300只?答案是3157只。——比股票數量還多。其中上證股票指數有333只,深證股票指數有255只,中證股票指數747只。詳見下表:

指數是什么?指數是把一群具有某種同一特性的股票用一種平均方式集合表現的統計結果。一開始,市場上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代表大盤的股票指數,如上證綜指。但隨著上市公司類型越來越豐富,一些各具風格的細分領域開始浮現,從而孕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指數,如中小盤指數、創業板指數等。這種細分指數的作用在于提醒投資者,不能僅看大盤說市場,否則認識市場就會如盲人摸象一般。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們經歷過的大盤下跌而小盤股瘋漲的“怪事”,以及其后證券股帶領大盤一路飆升,其余80%股票下跌帶來的散戶集體“踏空”行情。
3000指數里的有趣世界
曾幾何時,大家在收盤后會坐在一起談論當天什么股票漲得如何或跌得如何,試圖從這些龐雜的個例中獲得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和判斷總結。而今天,絕大多數投資者所熟知的指數也不過那么十幾二十個,如上證綜指、深證新綜指、中小板指、創業板指、各種地域或主題投資指數等。但投資者能利用的工具其實遠遠不僅于此。統計數據告訴我們,總共有3000多個指數的資源可供開掘,而高度細分的發展趨勢正是一個市場趨于成熟的表現,其深度和廣度都在迅速發展。
而利用計算機,一位量化分析師可以從市值規模、企業屬性、股票成長性風格、紅利反饋標準、大地域、具體省份、一級行業劃分、二級行業劃分、具體產品分類等多個視角,在2000多只股票里迅速排查出市場真正的運動軌跡和資金的準確流向,最后聚焦在個別股票上。
之后,成熟有能力的投資者可以在此基礎上回測各個指數走勢的歷史數據和其各種特征,例如最簡單的慣性趨勢是否形成。而在找到一個特征趨勢后,分析師能很容易地發現,在上述9個視角范圍內,有哪些關聯性較強但暫時還沒有啟動的股票,同時也可以利用已知的關系和已經表現出的趨勢數據和歷史走勢去做對比,從而測試出現有趨勢的歷史局限范圍。像這種回測方法是最基本的風險控制方式。當我們意識到今天的股市是脫離歷史的各種突破時,我們反而可以更加有信心地擺脫歷史的局限,從邏輯和經濟金融創新發展的視角,觀察政策和資金最新流向等更加需要主觀判斷的有趣世界。
對于一個成熟的職業量化投資分析團隊而言,所有這些分析和排查在收盤后的幾個小時里就可以完成。而且一旦程序模式建立后,這樣的工作只需要把當日數據(如果利用第三方數據提供商,那么這些數據整理可能需要第二天到位)輸入到程序中,一切都應該能由機器自動完成。而這樣的模型本身也可以利用模式識別方法周期性地更新。顯然,這種工作幾乎不可能用手工或人腦來進行,這會加劇中國股市的職業化投資趨勢。那些曾經在市場里占據多數的大爺大媽們可能有一天突然發現,他們被市場拋棄了,就像他們因為不會用滴滴打車而被殘忍地拋棄在車流滾滾的馬路旁一樣。
公募“被通道化”
可以說,基金業協會的建立和私募基金的備案制度,以及馬上就要上萬家的私募基金的蓬勃發展本身就是對傳統公募基金機制的殘酷挑戰。用一句普通散戶投資者的話說:如果公募基金干得好,哪里會有這么多私募基金的生存和發展?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公募基金依托于基礎設施的完善,規章制度的規范,分銷渠道的成熟,和客戶服務的低端定位等特點,還是有其發展空間的,那就是具有服務被動投資者的優勢。而這一優勢會將其逐步通道化,也就是說其優勢產品應該是簡單量化和指數化的結合體產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近年風行一時的ETF、各種指數基金、各種量化指數基金和像“百度百發”這樣的互聯網量化指數基金。
我們統計發現,由公募基金推出的被動投資的股票型指數基金和增強型指數基金,已從2011年的144只發展到了現在的近300只,其中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占據的份額很高。而這5年里實現大躍進的固定收益基金的本質就更加傾向于被動的資金管理而非主動投資。
從大眾投資者的角度看,公募基金的這種發展趨勢應該說正迎合了他們的需要。一方面,3000余只指數預示的專業投資趨向拋棄了他們,而面對單筆交易在1000—50萬元之間的普通投資人群的公募基金正可以彌補他們赤膊上陣而力有不逮的缺憾。這也就是說,公募基金通過自己低門檻廣渠道的優勢正適合做普通散戶進入股市的通道。其由被動指數化投資和在指數化的基礎上進行小調節的簡單量化策略,用在設施完備,客戶繁多,成本低廉的公募優勢上最是高效。
如果用餐飲行業比喻,那么這個群體就相當于快餐和簡餐階層,他們所需要的服務是成本型外包,而非質量提升型外包。100萬元起投的私募基金和其他私人銀行產品因其真正復雜和高端的量化投資策略,就像高檔餐館里的燕鮑翅宴會一樣可以私人定做。
當我們理解了這個大趨勢后,上述的投資專業化,公募基金的被通道化和投資的指數化及量化,私募基金的高端量化的現狀就顯得更加合理了。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一切投資者、上市公司高管、職業資產管理者和監管者們,都必須高瞻遠矚地展望未來,否則將淪為池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