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劉智祺
6月9日,信陽供電公司220千伏沙崗變電站室外高壓設備區內。新分配到油化班的“90后”員工白晨拿著個小工具,熟練地將六氟化硫斷路器的檢測閥口和試驗儀器卡接好,轉身走到班長郭惠敏旁邊,一起觀測試驗數據。記錄完數據,她又旋擰工具的調解栓,迅速拆下了檢測管線。
“班長,咱班發明的‘神器’太方便了。當時怎么想到的呀?” 白晨輕晃工具,偏著頭問郭惠敏。
這個被稱作“神器”的工具叫做“六氟化硫電氣設備充氣閥壓接鉗”。郭惠敏看著白晨手中的壓接鉗,腦海里浮現出設計制作它的每一幕:2013年,一次檢測GIS設備六氟化硫氣體的工作中,班組兩名青工窩在狹窄的設備通道里,費力地拆解設備氣體采樣閥的擋板。他們好不容易卸完擋板螺栓,又為對接試驗接口犯了難。因為要保持試驗氣路持續貫通,必須重新再裝回螺栓固定。壓接過程中,由于受力不均,接口處不斷發出“呲呲”的氣體泄漏聲響,檢測儀器顯示的數據也不停變化。老員工趕忙過去設法堵漏,因為經高溫電解后的六氟化硫氣體對人和環境都是有害的,他們分別用活動扳手對向卡住接口擋板的邊沿,然后一邊按壓,一邊調解扳手卡距,伺機擰緊螺栓,直至導通氣壓穩定完成測試。接下來的操作,還發生了扳手松脫、螺栓掉落,甚至壓板被氣壓沖頂開的現象。10個設備接口的氣體采樣試驗,足足用了兩個小時。
這回,郭惠敏心里曾經擱淺的一個想法被徹底激活——伴隨GIS等組合電器的推廣普及,此類六氟化硫充氣設備的檢測維護工作也逐漸增多,能否自制快速壓接、操作簡便的專用工具,既提高效率,又降低危害呢?第二天,她組織召開班會,把構想告訴大家,眾人紛紛響應。大家決定把這個選題作為班組年度QC課題,由小組集體攻關。
壓接鉗的研發結合班組日常工作有序展開。郭惠敏、李令負責設計方案和組織策劃,其他成員各司其職,相互協作。
郭惠敏憑借學生時代“機械制圖”的底子,畫了不下百張的設計草圖。大家一起從中選取了一個較為可行的設計方案準備加工樣品。可是單個金具加工,機械制造廠家不肯做,愿意承接的小作坊又提出不菲的加工費用。郭惠敏輾轉聯系上在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執教的同學,卻被這位專業老師澆了一盆涼水:“圖紙不具備實施條件。”郭惠敏就按照對方的建議,和大家一起反復修改設計。最終,在職業技術學院的數控機床上做出了壓接鉗的部件。
看著組裝好的壓接鉗,盡管略顯粗糙,但大家依然興奮不已。然而,第一次現場使用,它就“掉鏈子”,下鉗臂較厚,不適合氣閥基座較短的設備;第二次,出現調解栓旋擰偏移,鉗口壓接受力不均;第三次,卡口寬度和深度不足,缺乏廣泛的兼容性……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壓接鉗的使用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當年,壓接鉗亮相省電力公司班組科技創新成果展。“本來我抱著‘打醬油’的心態,以為評委不會青睞‘土裝備’。沒想到,評委們特別支持咱們這種解決實際工作難題的小發明!”郭惠敏說。
壓接鉗獲評此次班組科技創新成果二等獎,接著又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省公司系統推廣應用。去年,該成果在全省年度質量管理小組成果發布會上,以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榮獲“國優”。

白晨使用壓接鉗檢修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