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申軍偉 王世文

臂展486米的大型指針式電動噴灌機
穿越2000多年的歷史塵封,悠悠淇水從遠古流淌至今,鶴壁人民用智慧和勤勞讓傳統農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日前召開的河南農業農村發展報告(2015)出版暨推進現代農業大省建設研討會上,鶴壁農業現代化指數全省排名第一。
鶴壁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在浚縣。浚縣是全國產糧大縣,自古就有“黎陽收,顧九州”的美譽。該縣還是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試點縣,整建制糧食高產創建連續8年走在全國前列。
6月9日,在浚縣30萬畝高標準良田示范區廣袤的田野間,蔚藍的天空下涌動著金色的麥浪。
“今年小麥長勢好,初步估算畝產可達600公斤以上,又是一個豐收年。”開鐮在即,凝望著金色的麥田,浚縣白寺鄉白寺村種糧大戶、64歲村民楊尚喜紅潤的臉龐上綻放著豐收的喜悅。
白寺村的1.1萬畝耕地均在浚縣30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內,楊尚喜承包了200畝土地,是村里的種糧大戶。
“政府對農業很重視,糧田示范區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可澆、澇可排’,旱澇保豐收。”他指了指麥田四周的6座小屋說,“我承包的這200畝地里有6眼通電機井,有浚縣供電公司投資建設的,有水利、農業部門投資建設的,我沒花一分錢。”
楊尚喜說,他們村地處浚縣火龍崗丘陵地帶,易干旱,機井要打70米以上才能出水,如果沒有電抽水澆地,只能靠天收。現在供電公司把電力線路架到了地頭,村里的耕地都實現了通電機井澆地,年年都是豐收年。
浚縣公司鄉鎮供電所管理部主任曹雷雨給筆者提供了一組數據:2008年至2015年5月,浚縣供電公司在農田機井通電工程上累計投入資金6762萬元,新建臺區495個,容量82.915兆伏安,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294.93千米,解決了4516眼機井、36.2萬畝耕地的電力灌溉問題。
“農村電網建設促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到目前為止,全縣擁有通電機井1.65萬眼,有效灌溉面積達81萬畝,為糧食豐產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月19日,浚縣農業局局長齊同真接受采訪時說,“今年小麥平均單產529.4公斤,總產54.79萬噸,實現了13年連增。”
位于浚縣王莊鎮的河南中鶴現代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始創于1995年,前身是以生產玉米淀粉為主的河南淇雪淀粉有限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注冊資金10.41億元、資產33億元、年產值24億元、擁有員工3500人的集團公司,成為了一家不折不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3年,以中鶴集團為龍頭帶動建設的浚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和河南省鶴壁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項目,雙雙落戶王莊鎮。
6月9日,在中鶴集團清潔糧源生產基地千畝糧田示范方內,一臺大型收割機開鐮收麥。中鶴集團下屬的浚縣順偉糧食種植合作社總經理王彥軍告訴筆者,這是該集團從比利時進口的大型谷物聯合收割機,河南僅此一臺,每小時可收麥子80余畝,速度是普通收割機的10余倍。
“這塊地種的是富硒小麥,今年每畝平均產量553公斤,每公斤合同價6.7元,產值370萬元,收益比種植傳統小麥高得多。”6月11日,王彥軍邊組織10余名合作社的新型農業工人進行秸稈打捆和玉米夏播,邊向筆者介紹。
談到電力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時,王彥軍說:“農業現代化對電力的依賴更強,很多大型農業機械都需要電來帶動。”他指著示范方內一臺臂長486米的大型噴灌機說:“這是一臺指針式電動噴灌機,以供水處為圓心做圓周運動,每臺機器23小時作業1000畝,除了可以噴灌還可以施肥、噴藥。所以說,充足的電力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在中鶴集團千畝糧田示范方,一臺大型谷物聯合收割機開鐮收麥
“6月底,我們規劃建設的110千伏王莊變電站就要開工了,計劃明年6月份投運。投運后,咱們王莊鎮的電力供應就更充足了。”6月18日,分管中鶴集團和中鶴新城供電服務的浚縣供電公司王莊鎮供電所副所長劉全軍,第一時間將這一喜訊告訴給了中鶴集團董事長王學軍。
王學軍介紹說,早在企業發展初期,浚縣供電公司就為他們架設了兩條10千伏專線,滿足企業的用電需求。如今,超前的電網建設和充足的電力供應,更保障了以中鶴集團為主力推進的融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為一體的王莊鎮城鎮化建設的有益探索。
6月10日,在浚縣新鎮鎮董莊村采訪低電壓治理改造成效時,63歲的村委會主任王新國說:村里有一位養雞能人叫孫國田,是新鎮一帶有名的養雞專業戶,兩口子養了2萬只肉雞,每天還很輕松。
出于好奇,筆者來到孫國田的養雞場,想見識一下這位能人。在一處涼棚下,我們聊了起來。
交談中筆者了解到,低電壓治理改造前,該村僅有3臺小型變壓器,總容量350千伏安,400伏配電臺區的主線使用的是直徑25平方毫米裸導線,支線使用的是直徑16平方毫米裸導線。這對于擁有420戶、1600多口人的董莊村來說,近半數村民家都要面對電壓低、用電高峰時燈泡發紅、風扇啟動不起來、大功率電器無法使用的窘況。
“過去雞場上料、清糞、裝車全靠人力,6個人每天忙得團團轉。因為排風扇不能正常使用,雞舍內溫度高,瘴氣大,嗆得人頭暈。”孫國田指著雞舍說,“人受罪還不算,關鍵是雞舍內溫度要保持在20度左右,高了就要降溫,不然雞子就會熱死……”
“2013年10月20日,董莊村低電壓治理改造竣工。改造后,村里有3臺315千伏安變壓器,1臺200千伏安變壓器,總容量達到1145千伏安,供電能力是過去的3.2倍。”隨行的新鎮供電所所長劉洪波接過話說,“臺區線路主線換成了直徑120平方毫米的絕緣線,支線換成了直徑95平方毫米的絕緣線,村里用電有了保障。”
“電壓穩了,我馬上給雞場安裝了大功率排風扇、自動上料機,又請人設計了自動清糞和裝車系統,全部實現了自動化、機械化。”說到了興奮處,孫國田站起身說,“走,看看我的雞舍吧。”

黨員服務隊幫助留守老人晾曬小麥
雞舍內的氣味沒有想象中那么難聞。只需按一下按鈕,雞籠上自動上料機就會把飼料磨好并傳輸到食槽內。雞籠下方的糞槽內,通過電機的帶動,牽引皮帶驅動著刮糞板將槽內的雞糞清理干凈。
采訪中,浚縣供電公司營銷部主任田曉波告訴筆者,2010年至2014年,該公司農網改造升級累計投入資金11464萬元,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546.95千米,新建改造配電臺區462個,新增配電容量101.04兆伏安,新建改造0.4千伏線路205.45千米。在農村低電壓治理方面,僅2012年至2014年,該公司就累計投入資金7968萬元,改造臺區732個,受益居民達到14.64萬戶。2015年,該公司計劃投入低電壓治理改造資金2553萬元,治理低電壓臺區165個,將有3.3萬戶居民和更多村鎮企業受益。
“可靠電力促進了浚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浚縣農業局局長齊同真說,“全縣涉農企業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91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6家、市級74家,中鶴面業集群、益民面業集群被省政府認定為農業產業化集群。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89家,帶動農戶11.2萬戶,家庭農場、種植業、養殖業得到迅猛發展,農民收入連年增高。”
采訪結束時,筆者從鶴壁供電公司獲悉,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設的位于浚縣的220千伏浚縣東變電站、110千伏古城變電站和110千伏新鎮變電站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未來浚縣電網將更加堅強。
在堅強電網的支撐下,黎陽古城再次踏上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