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
摘要:六朝志怪小說即錄有離魂故事,唐傳奇《離魂記》是離魂題材結合愛情故事的佳作。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不僅延續前賢離魂題材的創作理念,更將離魂視為男女追求愛情過程遇阻的助力,情節推陳出新愈加豐富,可謂:“體必資于故實,數必酌于新聲。”(劉勰《文心雕龍·通變》)《阿寶》一文離魂形式多變而不單一,頗有意趣,《阿寶》算得上是集離魂愛情題材的大成者。本文除了從情節安排及人物塑造等面向一一分析探討,更針對學者遍認為的贅尾問題,提出截然不同的見解。
關鍵詞:聊齋志異;阿寶;孫子楚;離魂;癡情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離魂故事是存在于古代小說、戲劇中較為特殊而又常見的一種寫作題材及文學現象。其創作啟始的年代及后期文人的不斷創作完善與發展,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演變。追溯至六朝志怪小說,就已從中初見端倪,例如劉義慶的《幽明錄·鉅鹿石氏女》。時移唐朝,唐人頗受六朝志怪小說與一些志人小說的雙重影響,開創了獨具唐朝特色的一種傳奇類文言短篇小說,后世多稱為唐傳奇。其中陳玄佑的《離魂記》既承接著六朝志怪小說中的離魂奇異愛情的創作基調,又將其衍生完善增加離魂題材的文學藝術性。戲劇上則有元朝劇作家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牡丹亭》。
由上可知,離魂題材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文學創作類型。故離魂題材經前賢與后人的共同努力,儼然已成為男女追求愛情過程遇阻必不可少的潤色劑,也同時提升了其文學創作的感染力。而蒲松齡《聊齋志異》被譽為是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絕唱,是掫取六朝志怪小說、唐傳奇文言小說及宋話本之后的白話小說之精華,綜合眾家之言,其自身在美學、藝術手法及思想內涵方面,都具可圈可點、技高一籌。
基于《聊齋志異》取法于前人這樣的優勢,卷二《阿寶》吸取前賢離魂題材的創作理念,自身又更推塵出新不斷豐富。文中離魂形式多變而不單一,頗有意趣。由此推斷,卷二《阿寶》可謂是集離魂愛情題材的大成者。故值得好好拿捏把玩,分析窺視出其出類拔萃的特點。
二、《阿寶》的情節分析
(一)以主副式情節結構推動故事發展
所謂主副式情節結構,是指故事中具有雙線的情節來推動故事的敘述與發展。主人公的情節發展在推動整個故事的延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相對于主人公的次要人物的情節發展也是貫穿與統合整個故事的。以雙線主副的情節結構既使整個故事的創作符合章法,又可潤色故事的藝術價值,是一舉兩得的良方。
文章《阿寶》雖名為阿寶,觀之文章后便知孫子楚才是故事真正的主角。故《阿寶》中孫子楚的情節為主線,而阿寶及嘲笑戲弄孫子楚者皆為副線。《阿寶》的開頭是總說,對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樣貌特征及生性等方面略作介紹,從中不難看出史傳作品對蒲松齡筆法上的影響。而“生有枝指。性迂訥,人誑之,輒信為真。” [1]
“《莊子·駢拇》中有這樣一句話:‘駢拇枝指,出乎性哉!作者這一不著痕跡的用事,卻準確地點明孫子楚的性格。” [2]也是對于后面孫子楚聽信阿寶戲言,將自己的枝指砍去的情節作鋪墊,也間接窺探出孫子楚性格中的愚癡。前賢的作品中,離魂愛情題材的主人公多半為女性。而蒲松齡則是另辟新徑,將男性作為癡癡追求愛情的主角,可謂創舉,而孫子楚更是世人心目中公認的《聊齋志異》第一癡情郎。在《阿寶》中,主線的情節主要描寫的內容是孫子楚對于自己愛情的癡癡追求。“或值座有歌妓,則必遙望卻走。” [1]由此情節不難看出孫子楚內心中對于愛情的悸動,故為后來遇到心儀愛慕之人,不惜苦苦追求的情節埋下伏筆。面對阿寶的戲言,忍痛將枝指以斧斷去,痛徹心肺瀕臨死亡的情節,孫子楚性格中的愚癡彰顯無疑,也是蒲松齡刻意贊揚其對愛情堅貞無畏追求的藏筆。《阿寶》最精彩的主線情節則是孫子楚在苦心追求阿寶時,首次見阿寶就離魂隨之而去,而次之又復身于鸚鵡苦追阿寶,馮鎮巒對于這樣的情節安排贊頌有嘉并評說:“若仍前魂隨之,便少趣,忽附一鸚鵡,又開異境,文情之妙,不可名狀。” [3]而由這些情節反映出孫子楚貧士出身的人要去高攀富家小姐時,現實愛情上困難重重不得已只得借由虛幻玄怪色彩來解決愛情的阻礙,這些情節安排使得愛情故事更具生動化可讀性,也側面折射出了現實社會愛情的無奈與可悲。
阿寶與嘲笑戲弄孫子楚者雖流為故事的綠葉,其在故事中所建構出的副線情節,亦是貫穿整個故事主軸同時對故事發展有潤色之用。阿寶初次聽到孫子楚的求婚,則是“女戲曰:‘渠去其枝指,余當歸之。” [1]以阿寶的言語即知面對孫子楚的大膽求婚,阿寶既無將其放在心上,更以兒戲的輕浮態度應之。“女每夢與人交,問其名,曰:‘我孫子楚也。心異之,而不可以告人。” [1]此情節刻畫阿寶內心糾結形象細致入微,阿寶每有夢與孫子楚交歡,可自身卻覺得事情太過蹊蹺而詭異,心中暗覺此為奇異之事,卻不敢與其他人說起此事。作者運用對阿寶行為和心理的情節描寫間接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情境,來吸引讀者充滿好奇心地往下讀,進而有利于故事的演進。當孫子楚終與阿寶共結連理時,面臨父親要求孫子楚因貧招贅提議,阿寶則以:“婿不可久處岳家;況郎又貧,久益為人賤。兒既諾之,處蓬茆而甘,蔾藿不怨也。”及孫子楚過世后,阿寶也要共赴黃泉,但明倫評論道:“如此情種,自益以死報之。” [3]阿寶的前后態度徹底地改變,由傲視的大小姐一轉成為既貼心亦真誠對待感情的良善女子,這樣前后不一的情節就是一種矛盾沖突的文學震撼。同時反映出孫子楚癡情愛情追求得以回報,讀者覽之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圓滿倍感喜悅,增加作品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性。
除了阿寶這條副線情節結構為故事增色不少外,嘲笑戲弄孫子楚者的情節安排亦是故事發展的推助手。如故意愚弄鼓舞孫子楚去追求阿寶,卻是無心插柳地促成一段離奇卻美滿的愛情故事,更與文章開頭仿史傳筆法中提及孫子楚“性迂訥,人誑之,輒信為真。”前后呼應。騙弄孫子楚的應試試題,也因孫子楚的先天個性而弄巧成拙,推動故事結局向美滿幸福更趨進一步,使得孫子楚在抱得美人歸后又名利雙收。嘲笑戲弄孫子楚者的副線情節在故事中往往形成扭轉乾坤的意料之外的效果,增加故事的渲染力。endprint
(二)情節安排的曲折美,使故事擁有無窮藝術力
“《聊齋》里的近五百篇作品,很少有平鋪直敘的。它的絕大多數故事情節,總是不斷地左轉右拐,形成九曲十八彎的曲折變幻,使讀者如行山萌道上,美景層出不窮,以至應接不暇。” [4]而《阿寶》中孫子楚一心癡情追求阿寶的情節,可謂是整個故事發展的核心,其中曲折推進又有些玄怪的情節安排,因其情節上的一波三折的流動變化而產生一種緊張欲罷不能的吸引力,這也體現出蒲松齡個人對情節提煉的能力之強。
故事開頭,孫子楚因聽信眾人戲言而托媒求婚于阿寶時,曾兩次遭遇到阿寶的戲弄,冒死將枝指砍去及與極力為自己辯護不癡時,情節發展中讀者可明顯看出此段愛情的不可能性,身份地位的差異與故事人物迥然不同的態度,都印證著這段感情的荒誕無稽。及后以“轉念阿寶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 [1]孫子楚受挫后內心的心理自我安慰,雖帶有自欺欺人的意味也便知兩人此番不可能的愛情即將畫上一個句號。
此時話鋒一轉,情節發展卻朝著與讀者預期及前面情節安排截然不同的方向推演,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感染力。孫子楚受輕薄少年的邀請,去一睹阿寶的芳容。然對于孫子楚見到阿寶本人芳容時,蒲松齡通過“遙見有女子樹下,惡少年環如墻堵。” [1]達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側面傳達出阿寶的美貌動人。當眾人對阿寶的美貌品頭論足之時,獨孫子楚默然無聲。此時情節中早已暗藏了孫子楚離魂追隨阿寶的痕跡,故也有稍后眾人將其推之、挽之以歸的情節。孫子楚的魂離身軀,卻可以跨越現實的阻礙,自由地與阿寶交歡,使得愛情以一種超現實的形式繼續延伸。這樣的情節安排既是繼承前賢離魂作品的真諦,將孫子楚的癡情寫活寫絕,更隱含了作者對于封建門閥制度下的愛情只得依托魂魄的自由來實現的同情及無奈。雖魂魄自由追逐愛情,身軀卻在現實生活中遭受痛苦,這也是中國傳統離魂題材的共性之一。因此依魂來品嘗愛情甘露,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愛情開始有火花欲濺時,卻因家人托巫招魂戛然而止。此番情節安排宛若曲折小路,蛇形河流,引導著讀者的眼睛做著變化無窮的追逐,帶來了美的藝術享受。
然基于孫子楚癡的本真,豈是會輕易放棄。沐浴節聞阿寶在水月寺,一心追隨于阿寶。因癡情至深,見到阿寶后魂又動搖抽離身軀,此次卻不得如愿以魂逐之。正當一籌莫展之時,天賜良機其家鸚鵡忽斃,從而物化成為鸚鵡再次接近阿寶。對于物化成為鸚鵡,古來就良贊甚多,如馮鎮巒贊頌有嘉并評說:“若仍前魂隨之,便少趣,忽附一鸚鵡,又開異境,文情之妙,不可名狀。” [3]物化成鸚鵡的情節安排也依稀可見蒲松齡受到道教“存想思神”,拿擺脫理念及超越現實,來作為文學藝術審美創作的基本思維。當孫子楚變為鸚鵡與阿寶朝夕相處甚好之時,孫子楚在現實生活的軀體卻已經瀕臨死亡。此時阿寶也終為其癡情打動,要求孫子楚變回人形,并以繡履為信物。由此孫子楚放心歸去,魂復軀體又得以重生,更與阿寶談婚論嫁。魯迅在談及《聊齋志異》時指出,其故事情節,往往是出于幻域,而又頓入人間,《阿寶》亦是如此。讀者跟隨孫子楚在離魂的幻境中為其愛情欲有果而欣慰,卻又陡然讓孫子楚回到實,這樣的情節可謂是跌宕起伏,不可預知,扣人心弦。孫子楚追求阿寶,仿佛玄奘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一般難能可貴,突出孫子楚的情真意切。
故事至此,幸福圓滿。卻料作者無心收筆,寫到婚后孫子楚一心向學,而阿寶經營家中事務,使得家境得以富裕。原本一切都朝著完美趨近,不料此時孫子楚陽壽已盡,令讀者唏噓不已,顛覆此前所營造的幸福美滿感。而阿寶欲絕食求死追隨孫子楚,讓人不免心中惋惜悲劇到來之時,又一轉悲傷氣氛,因阿寶堅貞感動冥王,而使得孫子楚再次重生。有學者普遍認為阿寶求死的故事情節安排,是蒲松齡的敗筆,將其故事情節歸論為贅尾。余認為不然,阿寶求死得孫子楚重生,既是以阿寶婚后對孫子楚的用情至深來與孫子楚的癡情作前后呼應,也是作者欲以一個悲情氣氛來烘托升華孫子楚重生后,又考取功名的幸福美滿結局。這樣的反差感更使得讀者對于故事情節印象深刻。
三、《阿寶》的人物分析
(一)孫子楚
1、性格特征——癡
孫子楚的性格特征是單一、真摯,貫穿全文。整個故事的架構發展均以孫子楚的性格作為核心。而一字以蔽之地說孫子楚的性格就是癡,就是史傳式的總說的“性迂訥”,《說文解字》中“癡”的解釋則為“不慧也”。而全文對于孫子楚性格特征的塑造,主要是采用直接對于其人物的正面描述和以外人的行為言語來間接側面表現,以兩種不同的寫作手法雙管齊下,使得孫子楚的性格特征深入人心,人物更加生動形象化。
以正面描述來塑造孫子楚性格特征在文章開頭,有以史傳式筆法總說的人物介紹:“生有枝指。性迂訥,人誑之,輒信為真。” [1]這里精確簡要地道出孫子楚的性格特征,縱觀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無一不是與孫子楚的癡個性所對接的。癡雖在常人眼中頗為詬病不齒,但蒲松齡筆下的孫子楚的癡卻顯得自然真摯帶著可愛的氣息,更偏向于一種執著的特質。為了追求阿寶,帶著心中對于愛情的美妙憧憬,孫子楚面對阿寶無理過分的要求,能夠一心只向愛情,冒死將自己的枝指斬斷。被阿寶嘲笑說癡時,卻極力辯護自己不癡。這些直接襯托出孫子楚性格特征的情節,使讀者可以隱約感受到孫子楚的癡若一棵深根扎地的大樹,擁有無窮的生命力強韌性,也看出孫子楚癡人性格的光芒。
而運用側面描寫暗示孫子楚性格特征,則有旁人抓住孫子楚的癡性格來愚弄嘲笑孫子楚,鼓勵其去追求阿寶。旁人本是出于捉弄孫子楚的心態,作者卻每次讓故事情節與戲弄者的想法背道而馳,反而常常弄巧成拙,推進故事的深入發展。作者刻意庇護孫子楚,孫子楚因其癡愚性格而從不細究旁人教唆其為事的動機,一心埋頭去追求,最后卻是愛情和功名雙豐收的完美結局。蒲松齡這樣的寫作筆法也符合其異史氏的本意,到底是癡之人癡還是笑其癡愚者癡愚?以兩種鮮明對比的事態發展,蒲松齡對于孫子楚本人癡性格特征的贊美肯定也是一覽無疑的。endprint
2、帶有缺陷美
從六朝志怪小說一直到唐傳奇的愛情小說,才子佳人已儼然成為男女愛情故事的定式人物形象,才子佳人型的人物安排會讓讀者倍感這段愛情的美好。但在《阿寶》中,蒲松齡卻一破男女愛情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定式。從文章中看出,孫子楚不管是生理上還是性格上都存在著缺陷,“生有枝指”,孫子楚在生理上就存在著缺陷,與常人不同;性格就是癡,輕易聽信別人的話,不會去拿捏其中真正的含義而癡癡追求。這樣一個天生異象、性格癡的男子形象很難和常見的才子形象所聯系,而觀其生理外貌還是性格上,都帶有缺陷。
這樣一個既在生理外貌又在性格上帶有缺陷的人物形象,蒲松齡卻又獨辟蹊徑地讓這個缺陷人物帶有一種美感。“蒲松齡定義‘癡,乃著重于其為一天生的、來自于內在的執著特質,因此癡性之人,其行事取舍,多順其本我而為,鮮少或根本不考慮社會價值或超我標準;也因此,其行為狀態必是出于直覺、率性為之。” [5]孫子楚更是屬于此類癡者的典型,他的癡讓他聽信眾人帶有譏笑嘲弄的玩笑而追求阿寶。性格中的癡,讓他在追求阿寶的愛情之路上,從來沒有去審視過其中的不可能性及自己去高攀阿寶的個人局限性。孫子楚一介貧士又無過人才華,想要結親于當時美艷動人的富家小姐,在基于封建門閥婚姻制度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美夢。但孫子楚卻因性格癡的缺陷,不拘泥于現實社會中的婚姻制度,一再執著本真去追求著自己向往的婚姻理想。可能就是這樣一種帶有著缺陷的性格特征,卻意外地讓孫子楚敢于對當時的婚姻制度提出挑戰并著力于打破,繼而執著地一再付出,雖在其中受到過實現的阻礙,經歷過一波三折,卻換來打破當時門閥婚姻制度下的美滿愛情,孫子楚最終還是抱得美人歸。
蒲松齡對于孫子楚的形象塑造,一改以往才子形象,讓其是一個在生理外貌與性格特征上都帶著一絲缺陷的人。但這性格上的缺陷卻使得孫子楚弄拙成巧地打破了當時門閥婚姻制度,有著超越流俗的質量。缺陷的不足反而讓孫子楚收獲到不可能的愛情和具有不流俗的高貴品格,使得孫子楚個人的缺陷意外帶有著一種美感,讓孫子楚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飽滿。
(二)阿寶
1、外貌美艷動人
蒲松齡雖以《阿寶》命名,但綜觀全文顯然阿寶并不是主角,蒲松齡在全文中對于阿寶人物形象的著墨更是很少,主要是對其語言和行為的直接描寫,或是通過旁人行為的間接描寫。
《阿寶》中對于阿寶的外貌特征并沒有細致入微的詳細描寫,只是以幾處籠統概說或是旁人行為的間接描寫來形容出阿寶的外貌不凡美艷動人。如“有女阿寶,絕色也”,日擇良匹,少年爭先恐后地送聘禮,也看出阿寶的外貌美艷動人,故大家子弟皆想將此塊美玉收入懷中。還有如“遙見有女子樹下,惡少年環如墻堵”、“女起,遽去。眾情顛倒,品頭論足,紛紛若狂”,可見雖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阿寶的美貌可能在當時算得上是傾國傾城,故眾人只要見上一面就已是眼迷心醉。
雖然蒲松齡對于阿寶的外貌描寫不多,卻是簡明精確、生動形象。讓讀者對于阿寶的美艷動人而心生向往之情。
2、由高傲的富家千金轉變為專情的賢慧人妻
蒲松齡在這篇文章中對于阿寶人物形象塑造最突出的亮點,則是阿寶在文章前后對于孫子楚愛情態度的轉變。借由一個人前后矛盾的態度表現,來反映出令其改變的契機點的重要突出性。而阿寶的前后態度改變,則是對于孫子楚用心癡情、執著追求愛情最好的禮贊。
先看文章開頭針對阿寶如何看待這場愛情的態度描寫,作者主要是以人物的語言來襯托。當阿寶聽聞孫子楚托媒求婚時,笑稱:“渠去其枝指,余當歸之。”可見阿寶對于孫子楚的求婚表現得十分輕浮兒戲的,面對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式的白日夢愛情,在講求門當戶對的婚姻禮制下,阿寶提出非分要求,希望孫子楚知難而退和根本不當一回事的態度也是人之常情。當阿寶聽聞孫子楚將枝指冒死砍去時,卻又提出要其“去其癡”,此時作者也用戲字來暗示阿寶內心中將其看作一場鬧劇的不當一回事。阿寶身為當時富家千金而又擁有傾國傾城美貌,加之當時婚姻講求門當戶對,故阿寶的輕浮兒戲似乎更是當時人內心的寫照,這也是蒲松齡的高明寫作技巧——以點寫面。
其次就是阿寶面對孫子楚一系列離奇執著的愛情追求,最后答應與孫子楚結為連理的態度描寫。面對父親入贅要求,阿寶則以“婿不可久處岳家;況郎又貧,久益為人賤。兒既諾之,處蓬茆而甘,蔾藿不怨也。”響應,從中可以看出阿寶早已被孫子楚打動而決心與其榮辱共享,另一方面也看出阿寶的知書達理,不想為難孫子楚。而當與孫子楚結為連理后,孫子楚癡迷于書,而阿寶料理家事儼然是一個賢慧人妻而不是文章開頭那個富家千金。孫子楚過世后,阿寶也竟要絕食隨之共赴黃泉,卻因其癡情而使得冥王給予孫子楚重生機會。可見,阿寶早已在故事情節曲折推進下,被孫子楚打動,下定決心全心付出。
四、《阿寶》的寫作主旨
(一)對癡者的贊美與肯定
《聊齋志異》在文末采用一如司馬遷《史記》的“太史公曰”的筆法,以“異史氏曰”的筆法來對整個故事事件做出一個總結或者一個看法概述,而異史氏所陳述的觀點及看法則就是蒲松齡本人對于此則故事的看法及評論。
以《阿寶》文末的“異史氏曰”觀之,文章以孫子楚愛情事業雙豐收的美滿結局,來間接肯定孫子楚的行為,并在“異史氏曰”中更是直接肯定了對于癡者的贊美。其認為性情癡則可以使志凝結專一,而志向的專一則可以讓人在某一方面達到極高的成就,如有人癡迷于寫作,其文章定會是工力完美;工匠癡迷于技藝,則其技藝定會精良巧奪天工。而孫子楚不也是一心癡于對阿寶的愛情追求,即使過程并沒有一帆風順卻始終以癡癡追求來應對坎坷,最終抱得美人歸。婚后孫子楚則是一心癡于書者,面對眾人的玩弄卻信以為真,卻不料弄拙成巧,贏得功名。
但蒲松齡對于那些自以為聰明而去嘲笑癡者的人,是大大不齒和嘲諷的。那些人自以為那些癡者愚,而憑借自己的小慧來愚弄嘲笑之,最后卻是癡者事成,而自以為聰慧者反一事無成。故蒲松齡認為自以為聰慧而譏笑他人者,才是真正的癡愚。endprint
(二)以《阿寶》來反映出蒲松齡內心中美滿愛情的投射,而激勵撫慰人心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寫作中往往有投射其個人的愛情觀,因為基于現實生活的窘迫,蒲松齡一生在功名路上不得志,也因為家中貧窮的關系,他內心中向往與其他文人賢士一樣有著風流情事,但現實的情況無情地打消了其內心中的愛情幻想,故蒲松齡借由文學的創作來填補其內心中愛情的空虛。蒲松齡借由眾多人鬼及人妖戀來闡明其內心中的愛情觀,認為男人生命中要具有兩個女人。故《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對于社會現實及個人際遇的抒憤之作。
而《阿寶》中的孫子楚一如現實社會中蒲松齡的化身,既在功名科舉路上毫無建樹,又乃家貧寒士比較沒有社會地位。而孫子楚因性癡的緣故,卻意外打破當時講求門當戶對的傳統婚姻制度。在蒲松齡生活的現實社會中,此類事件的發生是不可能的,而蒲松齡內心中卻是渴望向往一種跨越門閥階級界限的愛情婚姻,這或許是其美好的愛情烏托邦幻想。蒲松齡為了撫平在現實生活中屢不得志的心,將孫子楚的形象設計與自己帶有幾分相似性,令其最后以愛情和功名雙豐收的大結局,來舒緩其抑郁寡歡的心。
這樣一種可以突破傳統婚姻禮制的勇氣,蒲松齡是大贊有嘉的。其信念也是蒲松齡希望借由故事來加以推崇的。孫子楚這樣一個勵志的愛情故事,又是多少像蒲松齡一般不得志并在現實社會中苦苦掙扎卻郁郁寡歡的寒貧文士的心靈雞湯。
五、結語
《阿寶》一路承襲著自魏晉六朝以來的志怪小說的離魂題材,卻是吸取了前賢離魂愛情故事的精髓,并加以自化拓寬豐富之。從只是單一形式的離魂模式擴及成為各具特色的離魂方式,而主人公也有傳統的女性一改為男性,故綜觀而言,《阿寶》作為離魂愛情故事的集大成者是當之無愧的。
而《阿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雙向兩面,這樣使得人物的形象較讀者而言,更加帶有立體性和真實性。在故事意涵上,不單單只是一個美滿的愛情故事,內容承載的社會意義也是極為深遠,值得品賞的,可謂是愛情故事中的上乘之作。
綜上所論,《阿寶》不管是在故事結構的安排上,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內容的價值上都是為世人稱頌不已的佳作,故可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文學創作上具有良苦用心,并有極高遠深厚的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M].張友鶴,輯校.臺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年.
[2]馬振方.聊齋志異賞評大成[M].臺北:建安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382.
[3]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評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11:236.
[4]吳九成.聊齋美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90.
[5]陳葆文.聊齋志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M].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九十四年:
161.
參考書目:
1.余習惠著《“癡”——〈聊齋志異〉形象塑造的美學追求》,《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2.王海寧著《從〈阿寶〉看蒲松齡心目中理想化的夫妻關系模式》,《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3.臧國書著《〈聊齋志異·阿寶〉情節建構的心理透析》,《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8期。
4.王興文著《表層敘事圈套與深層主題悖論-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意蘊再解讀》,《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責任編輯:朱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