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義雙
“以往一整就沒了信號,就能看幾個臺,還老卡,現在你看,能收到好幾十個臺,還透亮。”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村民馬占華盼了多年的有線電視,1月26日在駐村干部的努力下,沒花一分錢就扯到家里了。
“這幫人認真,干實事哩,來了剛半年,就建好了文化廣場,還把村部也裝修了。”彰武縣雙廟鎮三臺子村村民張金堂覺得這些駐村干部不是來“鍍金的”。
“以前這河道里,到處是垃圾和死雞死狗,一到夏天臭氣熏天,現在好了,全都收拾得干干凈凈的。”義縣稍戶營子鎮五臺溝村村民王桂香說,是駐村干部給大伙帶來了好的生活環境。
……
省直機關工委駐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工作隊隊長張偉深有感觸地說:“老百姓重情重義,你對他們的好,他們會永遠記在心里。”
盡管下去時間還不長,但在全省各級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已經爭取和協調資金3.8億元,完成道路改造1687公里,新建水利設施1547處,安裝村屯節能路燈9651處,新建垃圾投放點2704處。
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援助終歸有限,駐村工作隊終究要離開,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村班子,即使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一時脫了貧,也容易再次返貧。所以群眾說,給錢給物,不如給一個好支部。
基于此,按照省委要求,各級駐村工作隊通過協助鄉鎮黨委抓班子帶隊伍、選好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指導村黨組織在符合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建立黨組織,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訓村黨員干部,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質,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努力打造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
針對一些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本溪市直接把派出的駐村工作隊隊長任命為村第一書記,幫助理順村“兩委”關系、規范村級運轉、推進場所建設、化解矛盾糾紛,已使25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轉化晉級。
管理松散,章紀廢弛,是一些村級黨組織喪失戰斗力的重要原因,不少工作隊就此入手抓黨建。省委組織部駐建平縣朱碌科鎮二道河子村工作隊通過建立“村事民議、村務民決、村財民管、村廉民督、村干民評”的“五民機制”,使這個村的管理走上了正軌。
省海洋與漁業廳駐義縣稍戶營子鎮五臺溝村工作隊通過推行“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推進村級事務民主決策,半年召開6次“兩委”班子會議、7次村民代表會議,有效調動了黨員和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熱情。
為了提升村干部素質,省農委駐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富榮鎮魯家荒村工作隊把課堂開到田間地頭,向幫扶村及周邊村98名村干部、黨員致富骨干、合作社負責人傳授農業技術。
不少工作隊下到村里后發現,村部陳舊不堪,難以發揮作用,便紛紛協調資金,或裝修,或改建,或配備辦公用品,村干部的辦公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據統計,半年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各地累計調整村黨組織書記195名,培訓村黨員干部1.5萬人次,建立農民合作社黨組織88個,新建和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243個。
通過整頓班子,狠抓管理,村干部的工作熱情上來了,村民的心情舒暢了,村黨組織的凝聚力也開始增強。
五臺溝村黨支部以往召集會議很困難,如今不僅黨員主動認領了責任崗,還自發地為村民服務,群眾的熱情也被帶動上來,在去年新建廣場、翻蓋村部時,群眾主動出工出力,節約資金近5萬元。村黨支部書記崔仲春說:“這事擱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鋪出一條通往小康的致富路
寬甸滿族自治縣牛毛塢鎮五道嶺村地勢低洼,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夏秋時節的一場大雨就能讓村民一年的努力化為泡影。
省外經貿廳工作隊來到村里,了解到村民的這個“心病”后,立即向廳里反映情況,廳里高度重視,很快便協調40萬元,修建防洪設施,使五道嶺村村民賴以生存的2260畝耕地不再遭受洪水威脅。
多年來,朝陽市聯合鎮北臺子村村民苦于沒有致富路子,單靠種大田,日子過得緊巴巴。自省科技廳駐村工作隊來了后,不僅教會大伙扣大棚栽香菇,還建起了“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解決了銷售問題,讓村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基礎設施差、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空殼是制約貧困村發展的主要問題。
“走村不落戶、戶戶見干部”。各級駐村工作隊堅持走村入戶訪民意,調研開會定思路,會同村班子定規劃,引導群眾圍繞市場調結構,培育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指導村民開發當地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省政府辦公廳駐義縣七里河村工作隊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落實專項扶貧資金33萬元,集資建設花卉養植大棚,占地104畝的8個大棚已經取得收益,村里用這份收益為每個村民補貼合作醫療費20元。
省林業廳駐村工作隊針對彰武縣大冷鎮大冷村種植結構單一的現狀,爭取資金建設500畝苗木生產基地,成立了苗木專業合作社和果樹專業合作社,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省委宣傳部駐朝陽縣羊山鎮東升村工作隊協調資金630萬元,維修村路,建設生態旅游區,在山溝溝里開辟出一條致富路。
據統計,半年多來,全省駐村工作隊先后爭取扶貧和支農資金2.8億元,發展“一村一品”農業項目464個,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455個,引進合作企業183個,化解村級債務810萬元,結對幫扶11.4萬戶,捐款捐物2713萬元。
經受一次觸動靈魂的精神洗禮
“我是從農村走出的孩子,總以為自己了解農村,但這次駐村看到還有很多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下,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省社科聯干部白云峰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快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自小就在城里長大的省海洋與漁業廳駐村干部李紅岡,看到村民的生活現狀后,著急上火,不僅自己為村委會捐款1萬元、捐獻5臺電腦,還動員7名戰友給村里捐獻了價值十多萬元的藥品、衣物和體育器材。
“農村是最好的課堂,農民是最好的老師。”這是許多駐村干部半年來的切身感受。
省直機關工委駐彰武縣阿爾鄉鎮北甸子村工作隊初到村上,看到村民房前屋后全是細沙,田間地頭的莊稼矮小蔫黃,不禁感嘆“生存環境的惡劣”。后來他們又了解到,老支書董福財30年如一日帶領村民與風沙搏斗,將風沙逼退10多公里后,自己卻被病魔擊倒。董福財的事跡使駐村干部深受觸動,半年時間,他們走訪了村屯的每一個家庭,為村里辦了十件實事。工作隊隊長張偉說:“只有與村民打成一片,你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所憂所盼。”
了解了農村的實際情況,知道了農民的所思所想,不少駐村干部主動反思。
省民委干部張全說:“駐村工作使我真實體會到農民盼富的愿望、基層干部的艱辛,也增強了大局觀念和責任意識,今后一定要把群眾歡迎不歡迎、高興不高興作為定政策、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省婦聯駐北票市泉巨永鄉巴里營村工作隊隊長戴雪梅在《駐村工作日記》中寫道:“一戶戶走下去,炕頭的問候和笑聲拉近了我們和鄉親的距離,分手時那真誠的挽留,雖然都是重復的動作和話語,但每多走一戶都會更自然、更親近、更真誠,我漸漸明白了省里開展駐村工作的真正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