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魁 孫平

以其“好人好報,晚報情懷”而享譽國內外的《大連晚報》,長期秉承“責任媒體、服務讀者、回饋社會”的辦報理念,已經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綜合實力名列前茅的主流都市類報紙,贏得了全國地方報社“百強”和“四十強”“全國文明單位”“世界中文報協中國內地首批6家成員之一”“全國十大創新晚報”等多項殊榮。《大連晚報》一次次成功的新聞策劃,一次次打動人心的精彩報道,令讀者叫好、同仁稱贊、市委表揚,并多次影響到全國,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表揚。2014年底推出的“大連故事·我的2014”,同樣受到廣泛贊譽。這些動人精彩的故事背后,是記者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用獨特的眼光去發現,用細心的耳朵去聆聽,用赤誠的心靈去感受,讓一個個“大連故事”富有感染力,更富有生命力。
一、講生動鮮活故事
對2014年大連發展成果進行盤點宣傳,是大連市委交辦的重要任務,《大連晚報》在新聞報道中,采取了“硬任務軟處理”“大主題、小切口”,為求以小見大,策劃出“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報道,正如開欄語所言:“斗轉星移,寒來暑往,還有一個多月,2014年就將過去了。近一年來,我市按照‘四化統籌、協調推進戰略,加快‘兩先區建設,經濟社會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作為大連600多萬市民中的一員,您的2014年過得怎么樣呢?您都收獲了什么呢?您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這個收獲和回味的季節里,本報記者走進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傾聽發生在您身上故事,記錄您的2014。”新聞策劃通過“我的2014”第一人稱,更能接地氣,有親切感,有說服力。“大連故事”更能體現出新聞的可讀性、宣傳的感染力。因為喜愛故事,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大連晚報》在選擇新聞和報道新聞的時候,從人的這種天性出發,把采制新聞的過程,當成為廣大讀者尋找故事、講解故事的過程來看待,積極尋找能夠吸引讀者的生動、鮮活的新聞故事。如2014年11月21日A7版《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專欄,報道了《貸款建4個大棚用三年還清50萬今年“鐵柿子”賣了20來萬元 閑暇時咱也開車逛逛安波鎮》的故事,故事開頭這樣講道:“我叫姜士勝,今年44歲,是普蘭店市安波鎮米屯村一個普通農民。2009年以前,和很多同齡的農村人一樣,我也曾為了養家糊口外出打工。不過,現在我已經回到了米屯村,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建了4個西紅柿大棚,今年,我4個大棚‘鐵柿子賣了20來萬元。”主人公為什么富了?鎮政府是怎樣幫他致富的呢?他富了是怎樣想的?諸多問題都是廣大讀者想知道的故事。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求心理和閱讀渴望,版面上列出四個分題解答。A.2009年以前:一年有10個月在外打工,能帶回家1萬元;B.2009年到2013年:貸款建4個大棚,用三年還完50萬;C.今年:我的‘鐵柿子賣了20來萬元;D.未來暢想:供兩個孩子念完大學,讓媳婦也享點福。這其中,讀者不僅看到了農民勤勞致富、科學種田的身影,而且看到了政府幫助小額貸款、大棚補助、技術專家到村子指導等幫助致富的措施,看到了農民享受國家惠及“三農”的“改革紅利”。
《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的故事講得好。好在既有對真的敬畏,又有對正的崇尚;既透著政治意識、全局眼光,又彰顯問題意識、人民情懷。還有很多故事是主人公引以自豪、提升幸福指數的“美事”。如2014年11月20日《大連晚報》,《以前灰禿禿的前進村如今成現代化小城市 入股分紅住進樓房 今年咱當上太姥爺》一文,講述的是瓦房店市謝屯鎮前進村鄒永成老人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咱家最好時一年剩余100元”,“結婚時一間半小泥房,現在是80多平方米的‘豪華房”,“村民用土地入股,每年都分紅”,“2014年,家里又添丁”,老人當上太姥爺。這美麗精彩的故事,是記者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是在于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剖析;是記者有一雙采寫新聞的雙手,真實記錄,真切發現,真誠感悟,真意傳播。為了這份人民記者的責任,就會“眾里尋他千百度”,去采寫真善美;為了這份愛崗敬業的情懷,就會“情到深處味更濃”,去展現真善美。所以,我們在“大連故事”中,看到了逼真地還原生活、真切地展示情懷的生動故事,看到了故事中吸引人、感染人的內質,看到了在具體的細節、細膩的語言、生活的氣息、泥土的芬芳中表達出催人奮進的精氣神。
二、講改革發展故事
《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其生動鮮活的故事中,有諸多是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在大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改革發展的故事。如2014年11月24日A2版《大連晚報》,《住進精裝修樓房 62歲老太上班領工資》一文,莊河市大鄭鎮潘屯村農民王桂玲,“草房換成樓房,還免三年物業費、取暖費,不用再抱草喂牛,62歲老太領工資”的故事。2014年12月1日A2版《大連晚報》,《十年來創下6個“世界第一”,我挺自豪,現在我率徒弟再次沖向“世界第一”》一文,講述了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人員王金福不斷研發新技術,幫助企業提高生產能力、減少成本、多創效益的故事。
《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在采制新聞的時候,遵循了“以人為本”的原則,體現了人文關懷,講述的每個故事都有一個主要人物,即新聞當事人。為把故事寫得吸引人、感染人,新聞故事從人性化的角度來挖掘主人公的思想品格,讓人物命運的變化來打動廣大讀者的情感并引起關注和思考。因為廣大讀者關注的焦點是新聞中的人,發現人的成長變化,關注人的行為舉止,探索“人”的內心世界是讀者最為關心的事實。所以,《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中的故事,注重寫有思想的新聞故事。如2014年12月12日A22版《渤海大道有望后年底通車 我是“釘”在工地“大管家”》一文,通過一線工作人員、大連市公路管理處副處長、大連市渤海大道建設項目管理辦公室副主任于志勇的述說,展開了故事生動鮮活的場景。于志勇的認真與忙碌,我們讀出了施工保質保量,爭分奪秒;于志勇講大道是一條新的城際干線快速通道,我們讀出了國家的“四化”建設,飛速發展;于志勇講大道上有11個立交橋、有單向四排車道等,我們讀出了國家的科技實力、工程的宏偉;于志勇講渤海大道是政府撥款、全程不收費,我們讀出了政府為民惠民,讓人民群眾享受“改革開放”的紅利;于志勇講渤海大道上跨海大橋建設方案修訂變化時,我們讀出了不僅是以人為本地“首先滿足橋梁的功能,兼顧景觀”,而且讀出了施工人員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這樣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精彩故事,廣大讀者自然會點贊。由此可見,展示改革者的氣魄,跟隨奮斗者的足跡,傾聽追夢者的心旅,才能把“大連故事”采寫得精彩。
三、講平民百姓故事
《大連晚報》是一張大連都市報,且以善寫民生新聞、善講平民百姓故事著稱。《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專欄,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做法,以百姓口吻、講身邊的故事,令讀者備感親切自然。一是以“小切口”來反映“大主題”。如2014年12月1日A8版《大連晚報》,《我家“暖房子”效果真好 寒風吹窗不再“嗚嗚叫”》一文,講述的是大連市南沙街道桃山社區居民寧立居住環境的變化。通過她家住的樓做了保溫和防水,冬季室溫舒服宜人,反映出政府“暖房子”惠民工程的切實落實;通過她及鄰居們看著工作人員施工,及院中立著“暖房子”使用材料種類和范圍及監督舉報電話的公示牌,反映出工程施工確保質量、嚴格監督的落實;通過她家住宅樓被美化、樓院大變樣、環境衛生好等,反映出政府舍得為城建花錢,積極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切實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數。二是以“小角度”反映“大變化”。如2014年12月15日A4版《大連晚報》,《為照看咱大連人的“水碗”我風雨兼程不怕腿跑斷》一文,報道的是市環境監察支隊水源地大隊監察執法人員尹忠民的巡視監察水源的故事。通過講他無論是啥季節、啥天氣都雨雪兼程、忠于職守巡查、盯緊大連23處城市集中式飲水水源地的工作,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人口的不斷增加,城鄉用水的不斷增量,政府十分重視民生工程,千方百計地擴大水源、保護水源。通過一線百姓的辛勤工作,反映出政府積極有為,惠民利民。三是以“小人物”來反映“大歷史”。如2014年12月16日A5版《大連晚報》,《農村環保員挨個屯子轉 村里干凈了住著更舒服》一文,講述的是普灣新區炮臺街道小劉村環保員唐升洪的故事。12月25日A20版《大連晚報》,《臭了自己一身保的是城市排污通暢》一文,講述的是大連市排水處馬欄河河道班班長王傳仁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線工作的“小人物”,然而,就是從這“小人物”的工作狀態、職業理念及言行舉止所表現出的思想境界,讓我們廣大讀者讀出了這座城市從上到下對排污治污的舉措及保護環境落實,讀出了大連人不僅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決心和行動。
四、講本土文化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大連的物質、文化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連的精神文明也走在全國的前列,《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十分注重講好大連本土文化故事。如2014年12月5日A8版《大連晚報》,《文藝精品四人組:“我的夢想都開花”》一文開頭所言:“2014年,文藝創作年。大連文藝可謂遍地開花,碩果累累。創作者眾多,怎么寫都難免掛一漏萬,只能選取幾個人、幾個點,讓大家管中窺豹了。”文中第一個主人公大連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王曉峰講述大連文學創作今年是個豐收年;文中第二個主人公電視劇《大連故事》制片人袁縉村講述《大連故事》要打造成大連名片;文中第三個主人公大連廣播電視臺對外傳播交流中心主任李汝建講述《京劇八答倉》拍出紀錄片的情懷來;文中第四個主人公大連市戲劇創作室詞作家,國家藝術一級編劇李雨岷講述音舞詩畫《我的浪漫我的家》創作體會。
《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采編大連本土文化故事,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挖得深。如2014年12月8日A2版《大連晚報》,《說起獲獎,大連今年真不少》一文,雖然第一個分題講到“全年獲了100多個大獎”,諸如:“到目前為止已獲得省部級以上文藝獎一等(金)獎32個,包括著名作家馬曉麗榮獲‘魯迅文學獎,大連藝術學院獲中國音樂‘金鐘獎銀獎,預計全年可獲得省部級以上各等級文藝獎項在120個以上,有一些證書還沒發下來。”但是,另三個小分題才是故事的深度:分題“這里有大手筆”,實質是講文藝繁榮有人才;分題“演出展覽都有大主題”,實質是講作品立意高有思想;分題“我們還要走出去”,實質是講好作品才有市場。好故事挖得深,才見采編一葉知秋的功夫。
二是拉得近。如2014年12月10日A11版《大連晚報》,《劉兆博:面色紅潤且胖胖的,朝氣十足又萌萌噠 東港音樂噴泉挺震撼 我躲在水幕后“編曲”忙》一文,是用第一人稱寫東港商務區音樂噴泉控制員劉兆博這個一線員工,運用語言像面對面地拉家常,諸如“來都來了,我帶你去噴泉池那兒瞅瞅”、“音樂噴泉表演期間,可是忙壞了”、“走,帶你去噴泉操控室轉轉”等,似乎是故事主人公直接講給廣大讀者聽的。
三是編得精。《大連晚報》“大連故事·我的2014”主題宣傳報道,力求“短、實、新”,這是媒體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形成的好文風。對于都市報來說,寫“短故事”是講“好故事”的重要一環。只有把故事寫得短、編得精,才能使讀者讀到“好故事”。如2014年11月26日A9版《大連晚報》,《第二故鄉解決了我的育兒難題 立家規鴻雁傳至千里外》一文,講述了中建八局建筑工地瓦工劉文強,工作之余,受到青泥社區家風家訓活動基地文化熏陶的故事。文中講社區幫他解決育兒難題時,這樣寫道:“今天,真巧,會書法的居民幫我把‘樸樸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家規寫好了,我準備春節回家時帶著這幅字,把它掛在屋子里,讓孩子能經常瞅瞅,這也算是我常年在外的一種掛念吧。”這個故事只有七八百字。是用“小人物”的生活小事,反映出了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人心的“大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