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洋
在當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指導下,以“平民視角”和“人文關懷”為主要特征的民生新聞,關注社情民意,傾聽百姓呼聲,將目光投向了“人”本身,關心人、表現人,新聞報道傳統的思維模式漸漸被打破。這既是新聞理念適應新形勢、新發展、新變化的價值追求,也成為媒體吸引受眾的一種人文取向。
以關懷民生為主要內涵的民本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尚書·五子之歌》中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說。《管子·霸業》中有“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的治國方略。而“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這里的“民生”,就是百姓生計的意思。近代最早對“民生”進行具體闡發的是孫中山先生,他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大大豐富和發展了民本思想。
民生新聞是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平民視角和人文敘事手法關注和表現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內容的一種新聞表現形式。平民視角、民生內容、人文敘事是其根本和核心。由此推及,與民眾生活密切相聯系的醫療衛生、工作就業、住房條件、居住環境等都是其關注的內容。
新聞要記錄和再現瞬息萬變的生活,就得注重事件表達的動態性,充分展示鮮活的現場、感人的細節和最新的事件進展。在民生新聞表現上,生動的畫面、鮮活的市井語言使媒體與市民實現了零距離的貼近。民生新聞廣泛采用人文敘事手法,注重報道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民生新聞以民本理念為基本訴求,人文敘事方式是民本理念的外在表現形式。人文敘事手法的基本要素是:動態性、現場感、親和力、參與性。
民生新聞報道是從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然而它應當從“家長里短”中尋找和反映百姓心中的愿望。民生新聞重在“民生”,與民眾利益相關的,圍繞民眾生活展開的新聞事件、現象,有民生的視野、民生的態度、民生的情懷。民生新聞報道的是百姓身邊的事情,并且都是與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怎樣把特殊的身邊事與當地乃至國家更普遍的事聯系起來,使民生新聞報道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實際,更真實地再現矛盾,也更有利于黨和政府對問題的解決,民生新聞要正確地選擇題材,在普遍性中尋找特殊意義,在特殊性中探索普遍問題的解決辦法,實現民生新聞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轉變。
所謂“大民生”是相對過去我們日常新聞操作中的“小民生”而言的。過去的“小民生”,主要是將關注的著力點放在老百姓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尋常生活中,為百姓提供量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務信息。而現在的“大民生”,則更多注目于那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宏觀政策及走勢等新聞,比如,金融、房地產、汽車等方面政策調整或新規,同時“大民生”還包括“從民生角度對國家大政方針所進行的解讀和詮釋”這層意思,通過民生角度來解讀國家大政方針的內涵及將有可能對民生帶來的具體、直接的影響,這有利于國家大政方針的深入民心和貫徹落實。
如果“小民生”更多強調的是新聞內涵的話,那么“大民生”更多強調的是新聞的視角。就傳媒在社會上的輿論影響力而言,“大民生”的重要地位較之“小民生”顯而易見,因為它不囿于“小家”“小人”“小事”的一孔之見,而是以廣泛關注民生、反映民情、體現民意的“大民生”為己任,報道諸如社會養老保險、教育、醫療、下崗再就業、農民工等涉及老百姓生命、生存、生活、生計等方面的問題,并且視線下移、平視,滲透著深厚的人文關懷。
新聞媒體已不再是單純的宣傳和教化工具,它已經成為民眾發表意見、參政議政的平臺和重要渠道。尊重和關注百姓,突出欄目的親民性、為民性,把媒體作為政府與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已成為政府和民眾對媒體的根本要求。民生新聞要有所突破,就必須在題材選擇和欄目定位上下功夫。
民生新聞欄目最大的優勢,就在于運用民眾的眼光和話語,表達老百姓自己的情感和命運。但是,在反映百姓生活的同時,作為民眾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新聞報道更要注意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堅持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良知,既要善于溝通信息、傾聽呼聲,更要學會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新聞實踐中,提高民生新聞采訪技巧,才能夠使新聞生動形象。只有身體力行走到基層去,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用有感情的語言表達出完整的意思,才能賦予新聞真正的情感。都說冷暖自知,若想知道群眾的冷暖,只能親自走到群眾中去,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不斷行走在基層中用心寫出來的。
若想聽到百姓的心聲,若想讓他們敞開心扉毫無忌諱地交談,新聞工作者除了走到基層去,更重要的是要把姿態放低,把話筒和鏡頭對準最普通的百姓,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多給他們表達的平臺,這樣的新聞才能展現出最大的價值。新聞工作者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切實落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要求,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盼,充分體現群眾意愿,說群眾想說的話,說群眾能聽懂的話。
用簡潔明快、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把新聞事實呈現出來,比起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更容易讓群眾接受。群眾看的是實實在在的新聞事實,而不是看新聞工作者炫耀自己有多專業。空話、客套話的減少,才能增加報紙的發行量,報道客觀存在的、真實的、發生在百姓身邊的事情,多給百姓說話的機會,然后用通俗易懂簡短的語言加以概括,這樣整個新聞事件報道下來會顯得內容更充實,更有價值。
以人為本,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民生,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正義,日漸成為社會發展的共識。選擇民生新聞的報道“視點”,理應堅持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價值取向,按照新聞宣傳“三貼近”原則,踐行“走轉改”要求,把思想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可讀性緊密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