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楠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歷史和現實的教訓一再告誡我們黨,要確保鞏固執政基礎,保持江山永固,就必須遏制住干部的腐敗違紀行為,而要控制這“貪之火”“欲之水”,就必須強化對領導干部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干部的廉政宣傳教育和監督工作,激濁揚清,塞源截流,固本強基,以達到預防、控制、減少和最終杜絕腐敗發生的目的。通過深思,筆者立足本職崗位,就利用電視節目加強對干部宣傳教育監督問題談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
一、規范電視主流媒體的聲音,營造風清氣正的廉政環境
首先,營造風清氣正的廉政環境是電視媒體的責任。在現代信息化社會的大背景下,媒體眾多而復雜。在電視、廣播、報紙等原有的主流媒體之外,網絡的出現、手機的普及,個人網站、博客、播客、微博、QQ、微信等個人色彩強烈的網絡信息記載與發布載體,既豐富了大眾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對大眾了解信息的真實性構成了強力的沖擊。尤其是對于全民痛恨的腐敗問題和腐敗現象,更是眾說紛紜,各種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以至網絡上的暴力反腐現象時有發生。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有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權威媒體站出來發布真實而客觀的聲音,打造風清氣正的廉政輿論環境。作為主流媒體電視臺,既是黨和國家的喉舌,更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政府支持,人民信賴,信息權威,這決定了電視媒體在擔當打造風清氣正的廉政輿論環境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十八大之后每次懲治腐敗官員的信息,一開始都是在坊間有各種流傳的版本,最終都是由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欄目和《人民日報》、新華網等絕對主流媒體的圖像和聲音為準。
其次,營造風清氣正的廉政輿論環境,最重要的就是要規范電視主流媒體的聲音。在當前這種“人人都有麥克風”,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公民現場報道”,社會輿論生成機制被極大改變的社會背景下,在處理腐敗問題宣傳上,電視臺一定要本著客觀真實的立足點,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握主要矛盾,規范自己的聲音。面對反腐倡廉的宣傳與教育,電視新聞一定要以正面報道為主,多弘揚一些公正無私、敬業奉獻的干部形象,對當前的領導干部起到引導和示范的作用。例如近年來,對于連續擔任了十二屆人大代表的山西省人大代表申紀蘭,網絡上有很多的非議,但是當我們看到在2015年3月份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依然出現了這位85歲老人認真開會的身影,不由得肅然起敬,那些不靠譜的傳聞也就不攻自破了。而對于那些真實存在而且可以報道的腐敗行為,也要把報道重點放在腐敗造成的嚴重后果上,敲山震虎,警鐘長鳴,讓各級領導干部們從中吸取教訓,受到教育。千萬不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唯恐天下不亂,更不要為了追求片面經濟利益,置大局于不顧,對腐敗新聞進行虛假和浮夸宣傳報道,給社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二、創新電視節目載體形式,發揮新聞監督與警示的作用
關于反腐倡廉,電視節目的宣傳教育和監督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傳統的宣傳教育之外,更應該創新載體形式,以更新穎,讓受眾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來加大對于干部腐敗違紀行為的教育和監督力度。
首先,做大電視反腐倡廉新聞,引入百姓參與話題討論。以往對于干部腐敗違紀問題,電視臺要么不做報道,要么簡簡單單一條簡訊就算報道過了。而對一些干部違紀案例則鮮有深入挖掘的專題報道,或者只在某個級別的干部群體中進行一次教育觀看就算了事。筆者認為,對于已經構成真實案例的干部腐敗行為,應該在電視新聞報道上加大篇幅,面對大眾進行報道。不僅要報道腐敗人物、腐敗行為的惡劣影響,更要在群眾中展開討論,讓大家共同加深對腐敗的認知和痛恨。例如2012年底,中央電視臺對于薄熙來一案的報道,就在新聞播出之后,連續幾天,持續引入了重慶的其他干部和廣大市民對此案的看法。不僅讓重慶人了解此事,深受教育,也讓全國觀眾對此事有了一個明晰的了解和認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充分發揮公民記者積極性,讓他們成為電視新聞反腐倡廉工作的新生力量。現在家庭DV和手機拍攝功能的普及和發展,以及民間視頻新聞片借助于網絡平臺的傳播,迅猛地擴充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促進了電視新聞的創新發展。出于對新聞媒體監督力量的警惕性,很多腐敗現象往往游離于正規的新聞記者視野之外。而在腐敗分子們不注意的每個細節或者角落,往往存在著群眾雪亮的雙眼。他們用手中的DV或者手機,拍下了個別領導干部腐敗的瞬間情況,然后發布到網絡上,在微博、微信上廣為傳播,讓很多官員因此落馬。例如2012年的“表哥楊達才”一案,就是網友拍下了楊達才在救災現場微笑的瞬間,而后又拍下了他腕上戴有名表的細節,進而揪出了這個貪官。如果我們電視節目中也能開設這樣的群眾監督性節目,例如,讓群眾拍下個別領導干部大辦宴席、婚喪嫁娶公車私用、大操大辦等現象,發布到電視新聞上,引導廣大市民參與到反腐倡廉的新聞監督之中,并且進行責任把關,相信此舉會對很多領導干部的違紀行為起到震懾作用。
三、以電視問政的力量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引導政德與官德建設
電視問政曬慵治懶不是要讓問題“一件接一件地曝光”,而是要問出領導官員和職能部門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預防問題的長效機制。從而引導和促進廣大領導干部加強自身的政德與官德建設,改變作風,俯下身子為人民群眾服務,實現從被動應對問政到主動作為、積極行政。
首先,電視問政節目可以借媒體的力量引導領導干部主動去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老百姓求助媒體,很多情況下是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他的權益受到了侵害,在找相關部門沒有解決后,才找到媒體。這時候,很多電視新聞便充當了一個幫助百姓維權和實現輿論監督的角色。而這個時候,與事件相關的官員是否能夠盡其所能地為群眾解決問題就成了考驗其政德與官德的一塊試金石。例如,大家都很喜歡的《新北方》欄目的主題詞就是“致力民生,新聞力量”。還有我們盤錦廣播電視臺的新聞欄目《在基層》,該欄目的主題是引導領導干部深入到基層、一線,到群眾當中去體驗生活,就事辦事,解決問題,并通過電視記者對其行動的跟蹤拍攝,作成專題片在電視屏幕上播出。該欄目從2013年1月初開播以來,制作的每期節目,都是通過電視記者引導官員走入基層百姓當中聽取百姓心聲,為他們解決問題的真實故事。《在基層》欄目開播兩年多,通過生動鮮活的電視畫面反映出領導干部在基層幫助百姓解決問題和困難的實際情況,內容涵蓋了市民公交出行、農村醫保、廉租房分配、設施農業惠農、陽光低保、食品安全等各個方面。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涌現出了很多為百姓真心實意解決問題的政府官員,以及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的真實事件。《在基層》的開辦,得到了社會的好評,也獲得了全省的優質欄目金獎和名版名欄。
其次,通過電視媒體的問政宣傳,可以讓廣大的領導干部“照鏡子、正衣冠、除污垢、做表率”。近年來的電視新聞中,輿論監督類報道已經越來越多,并成為一個電視新聞重要方面。它的看點不僅在于告訴觀眾一個現象、一個結果,更好看的是節目能夠深入挖掘現象背后隱藏著的原因和內幕。這樣直觀深刻的節目讓百姓看了解氣,官員看后更心有所感。從而更加知道決不能觸碰政德官德的底線,要始終做到講原則、守規矩、有底線,堅決抵制不良風氣,著力鏟除不良問題滋生的土壤和傳播的環境,努力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另外有電視媒體的監督和支持伴隨,更讓廣大領導干部們敢于負責,勇于走進矛盾,直面問題,敢于擔當,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理想信念,為事業盡心盡力,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實際成效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也讓紀檢部門堅持發現問題嚴肅查處,切實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維護和諧穩定大局,保持強勁發展態勢。
總之,電視媒體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一定要擔負起自身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把公共利益放在優先地位,通俗不庸俗,引導不迎合,幫忙不添亂,辯證不片面,公平不偏袒,深刻不膚淺,精做不表面,真正做到體現絕大多數群眾利益,激濁揚清,弘揚社會發展的正能量!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