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作為電視技術工作者,本人從三十年的工作經歷中,對電視節目中“聲音”有了深層次的認知,“聲音”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電視節目中的不可替代性。
電視節目是一門視聽綜合藝術,在電視節目中聲音和畫面共同承擔著傳播功能。在完成電視節目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各自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聲音”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尤其是它與適當的畫面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是聲音賦予了畫面真實性。同樣一種聲音跟不同的畫面結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電視節目“聲音”方面的完美創作,可使電視節目達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能給人以完美的藝術感受,從而加深節目印象,達到傳播目的。
電視節目中聲音作為一種重要的電視傳播符號,它是由語言(解說詞、同期聲)、音樂(實況音樂、背景音樂)、音響(同期音響、畫外音響)三要素組成。聲音在電視節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聲音”強化了電視節目的真實感和親切感
生活本身是“有聲有色”的。畫面能再現生活中的行與色,但沒有聲音的畫面,就不能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情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來自耳聞目睹,只有聽到看到才能感知到客觀現實的真實性。
如,新聞中報道的《和你在一起》,說的是除夕夜消防官兵為了保障市民平安,負責監護煙花燃放點的消防官兵守護安全不離崗,在室外挨凍6個多小時。在報道中不僅看到了消防官兵如何備戰的畫面,聽到了消防官兵們想與親人團聚的心聲,還聽到了主持人的現場采訪的講解,這條新聞采用了記者現場采訪的“同期聲”,使電視新聞節目具有完整敘事表現力,畫面的各種音響自然、真實,讓觀眾看到了節日默默奉獻的官兵們守候平安的感人場面,備感真實親切。
又如兒童節晚會錄制一個收留失學兒童的故事。有這樣一位心存大愛的母親,7年間先后收留21個孩子吃住、上學,視如己出。這些孩子多來自單親家庭,或母親離家,或父親嗜賭、入獄,小小年紀面臨著輟學在家甚至流浪街頭的境地。她傾盡所有,不求回報,讓這些失學的孩子無憂無慮地上學、成長。事跡非常感人。
那么怎樣在晚會現場呈現?錄音師采用了“現場背景音樂和畫外音相結合”的方法。節目演出非常成功也非常感動人。有時電視畫面對一些追憶過去、展望未來的內容、人的思想活動或事件的歷史背景等,都是不能表達的,這時應用音響卻能實現電視畫面難以實現的效果。畫面之外的聲音能表現一定的情景,包括畫面外所表現的空間范圍。聲音卻能賦予畫面更確定性的含義。
現實生活中的聲音遠、近、高、低各不同,電視畫面是無力表達出來的,只有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讓聲音直接切入電視畫面,共同承載傳播功能,才能給廣大的電視觀眾帶來真實感和親切感。
二、“聲音”的魅力可以創造獨特的形象
電視畫面對于內在的、精神的、抽象的東西往往無能為力,這時運用“聲音”,可以將純粹的精神世界作為直接描寫對象,揭示事物內在的、深層的意義。現場聲音與畫面配合出現,就會有很強的現場感,增加了現場氣氛。節目的真實感也使觀眾心理互滲性和心理演繹性得到釋放。
“聲音應起的作用,要比奴隸般地模仿自然重要得多,聲音的主要任務,乃是加強內容的潛在表現力。”這是藝術大師普多夫金所說的。現如今,電視節目中的聲音也有相同的功能。觀眾把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在心里刻上了烙印與感受,同屏幕畫面產生的“聲音”密切聯系起來,就會在頭腦中塑造出各式各樣的真實形體,并以此為依據產生了“聲音”的藝術形象。
聲音形象與觀眾的心理感受是密切關聯與相互作用的關系。它不依賴于電視畫面,當聲音能獨立發揮作用的時候才有更強的生命力。
再如《感動沈陽》頒獎晚會的觀眾一定會記得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曾有53位烈士從沒有親人來掃過墓,原因是他們的親人不知道烈士長眠于此。
記者伏桂明以一顆熾熱的心和記者崇高的責任感,歷時3年,奔波萬里,足跡遍布13個省200多個縣區,建立一個跨地域尋找烈士親人的“互聯網”,終將53位烈士的親人全部找到。
在頒獎晚會上,伏桂明回憶3年的尋親歷程時,錄音師運用了音效與同期聲結合的方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效果音:(槍彈聲音)再現53位烈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時的情景,似乎聽到呼嘯而過的槍彈聲、先烈們躍出戰壕奮勇殺敵的吶喊聲。
2.同期聲:當伏桂明講到53位烈士的親人來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掃過墓時,場上同時響起53位烈士的親人撕心裂肺的哭聲,這個哭聲撞擊著觀眾心靈。這個同期聲的運用,為觀眾深入53位烈士的親人的內心提供了心理依據,也為53位烈士留下了“聲音”形象。
正是因為創立了這“聲音”形象,才與觀眾有了心理互動,產生了共鳴。因此,創造聲音的獨立形象,才可能引出符合聲音特質的視覺形象,才可能在觀眾心中被再創作。它給觀眾心理上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補充余地,促使觀眾根據各人對生活的態度和體驗,讓原有的形象在人們頭腦中經過演繹而極大地豐富起來,容納更復雜多樣的情感,概括更深刻的內容與思想。
聲音之所以在電視節目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成為電視這門視聽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聲音作為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著敘述內容的自由性。打破了畫面的時空局限,使電視傳播的容量大大擴充。
其次聲音能渲染、烘托環境氣氛,刻畫描寫人物心理,能使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因此,為了能使電視節目獲得觀眾歡迎,應該依據節目內容需要,對聲音進行統一的設計和合理安排,還應該依照電視節目事實,對解說、音響、音樂等因素,在編制過程中就要運用不同的技術手段處理和加工。一般來說,解說表意、音響表真、音樂表情,三者也可以同時出現,互為依托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使“聲音”在電視節目中充分發揮作用,使電視節目表現得更完美。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