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雄
“剛從農村卷鋪蓋回來,今年兩會上要談談村里的事兒,幾份提案也都是關注農村問題的。”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河北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趕到北京開啟了他的兩會時間。
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劉家溝村,王海波發現這里的人們“等、靠、要”的思想非常嚴重,大家努力的方向不是設法使自己脫貧,而是刻意地“守貧”。某些村民“以窮為理”,不尋找機會更不懂得珍惜機會,在幫助者面前表現得異常“嬌貴”;有些本已發展起來的村子,依然擺脫不了伸手要的習慣,在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上連自己動手就能解決的小事都希望國家出錢包辦。 “老鄉們的思想狀態是制約鄉村發展與和諧的重要因素。聽老鄉講,有一個村前兩年,有位企業家過節前送來一批面粉,希望村里分發給該村的百姓。但是,在如何分配這些面粉上,村民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家里人口多的主張按人分,人口少的主張按戶分。最終由于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明確個理兒,而使那批面粉爛在了庫房里。”
今年,王海波委員帶到全國兩會的提案之一,就是要轉變扶貧思路。他認為,扶貧工作尤其需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當今大多數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尤其需要和適用。
王海波委員說,多年來,人們在扶貧工作中只關注經濟因素,采用的措施也大多是物質手段,對精神層面的事情不夠重視,甚至發現了問題也不積極地去解決,而是自覺不自覺地回避。當然促進經濟發展、開展物質“幫扶”是很重要的,但是,扶貧應該是把“人”扶起來,而不是單純地只是做些具體事務。不把“人”幫扶起來,不讓被幫扶者走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沒有基本的精神因素的支撐,錢財物的功能會很蒼白,即使獲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將難以形成持久的作用。
王海波委員建議,抓扶貧工作,需要抓“造血能力”建設、抓智慧扶貧,不能簡單地跟蹤和抄襲別人,不能制造簡單的重復和惡性競爭;需解決貧困區農民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問題,要根據自身的特色決定取舍和有創意地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特色產業打造能力;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他們互幫互助的意識、團結協作的智慧和能力、遵紀守法的水平,以及各種優秀的美德。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從心幫起,促進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良性互動,“幫事”和“幫心”同時并舉。
去年,王海波在劉家溝村組織的新農民夜校已經開課,在教授農民科技知識的同時,也在幫助農民轉變思想,提高認識。“目的就是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只有自己才是脫貧致富的主力軍,”王海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