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I 涂元春
汽車“微增長”時代,技術合作與產業融合先行
本刊記者 I 涂元春
4月16日,上海安亭國際汽車城。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隆重舉辦了“2015中國汽車技術合作及產業融合國際論壇”,多位外國駐滬領事館商務參贊、眾多國內外知名汽車及零部件廠商以及多家風投基金等金融機構參加了本次論壇。
當前,在汽車產業整體微增長的發展背景下,產業技術合作日益得到整車、零部件,甚至涉及汽車產業相關的互聯網企業的重視。在整車企業合作層面,廣汽集團與奇瑞汽車正嘗試通過戰略聯盟提升雙方的核心競爭力,東風汽車通過入股標致-雪鐵龍進一步提升全球市場布局;在整車與零部件的技術合作層面,長城汽車與寶鋼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研發汽車用鋼;在零部件企業層面,ZF近期收購TRW,整個零部件行業格局有望改寫;在跨界合作上,Google牽頭組建開放汽車聯盟,共同迎接自動駕駛、車聯網時代,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合作開發車聯網技術,華為與東風開展跨界合作。可見,隨著汽車技術更新迭代的日益頻繁,汽車企業間的技術融合及產業合作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這屆論壇搭建了一個跨境、跨界進行資本與企業、項目融合的合作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企業可以深入了解新常態下政治、經濟環境的新特點、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的投資方向、熱點;可以充分了解國際化戰略中跨國并購、直接投資、技術合作、資本運作的方法、路徑和基本思路。
論壇也傳遞出一些信息,引起了專用汽車行業代表的共鳴。
2014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2 349萬輛,產銷規模連續六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不斷擴大。2000年以來,我國汽車市場高速增長,這一時期年均增速超過19%。
其中,乘用車產銷增速高于整個汽車行業增速,自主品牌份額持續下降;我國商用車產銷受中重卡影響較大,近5年來呈逐年下降趨勢。我國卡車市場近5年來產銷量在240~285萬輛之間波動,增速明顯放緩。其中中重卡受國家經濟景氣周期和固定資產投資影響較大,產銷下降幅度較大。
汽車行業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骨干企業發展呈現分化趨勢。至2014年,行業前10家企業產量占全行業比例已接近90%,與此同時,以上汽、東風、一汽、長安等組成的第一、二陣營,已經遠遠將其他企業拉在后面。
在此背景下,我國汽車產業政策發生很多重大改變,企業應該由此調整經營思路。
一是限行限購將成為新常態:出于防堵、治污、治霾等目的,除已有限行城市外,將會有更多城市選擇將汽車限行限購作為常規治理手段;
二是汽車行業反壟斷將成為新常態。通過查處一批汽車流通領域內橫向縱向的壟斷行為,對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將起到積極作用。還將對目前廠商關系失衡現象產生深遠影響,一批零部件企業、經銷企業和維修企業將借此機會壯大;
三是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將為汽車后市場發展帶來機遇。2014年9月3日,十部委聯合會簽《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對指導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方案實施后,擁有行業技術標準、通過第三方機構認證、具有良好信用的零配件產品將成為市場的主流,同時將涌現出一大批擁有獨立商標、獨立運作的大型零配件企業集團,也將為改裝車和專用車配件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機會。
當前,我國汽車行業正經歷著這樣一個發展歷程:汽車的銷量情況與經濟成正相關,對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國內零部件缺乏核心技術,目前的發展速度已經無法趕上整個行業的發展,收購外企是有效利用全球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捷徑。特別是金融危機給了國內零部件企業一個良好的契機,跨界收購呈爆發式增長,新能源行業尤其受到青睞。同時,中國民間資本在汽車行業的參與度也呈爆炸式增長趨勢,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伴隨著一系列的交流,國內外資本與技術的差距越來越小,資本與技術的交流融合趨勢也愈加明顯。
在這樣的趨勢促進下,資本引導行業發展已經成為未來的方向。具體表現為:
一是汽車行業的投資特點發生變化。從地域分布來看,北、上、廣等地占據資本投資60%以上份額,華東、東北、華北等地緊隨其后,雖然以國外資本為主,但國內資本的份額正在迅速增加。從產業方向來看,新能源、車聯網、輕量化是目前最熱門的投資方向,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資本,同時涉及到電機、電控方面的傳統技術依然是國內資本的關注重點。資本已經開始用它特有的運營方式來改變汽車這個傳統行業的發展。
二是資本在汽車行業發揮的作用更大。資本將引導技術的發展方向,為技術提供資金保障,消弭技術落差;技術進步會促進市場進一步成長,打造市場發展趨向;市場趨向又會刺激資本的進一步發展,讓其加大投入、持續獲利。這樣,資本、技術和市場之間形成正反饋,三者的融合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的協同發展。
三是資本與技術的銜接需要專業中介機構服務。一邊是各類資本如產業基金、風投基金、天使基金、企業資本等,一邊是各類企業的各種技術,包括海外企業、初創企業的部分專利技術與科研項目,雙方的銜接需要技術轉移中介的服務。在這個銜接過程中,技術中介同時扮演著媒介、催化劑、組成部分等各種重要角色。而技術中介提供的諸如法律、技術、管理、財務等多方面的咨詢服務,也使銜接雙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如同DNA的分裂與重新組合。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攜手打造了技術融合推進委員會,目的是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共同搭建一個促進國內外汽車技術合作、推進資本與技術跨境跨界融合、實現企業與資本有效銜接的合作平臺。技術融合推進委員會將通過定期開展各種行業活動,搜集行業需求信息,形成客觀可靠的技術需求與技術成果信息池,實現技術資源的高效流動,并引進金融機構參與到技術培育、兼并重組活動中,其核心目標是培育有潛力的優秀項目,實現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升級。
在中國經濟增長新常態下,“微增長”成為汽車產業未來幾年發展的主基調,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從近幾年的產業政策來看,國家正積極鼓勵汽車實施“走出去”戰略。汽車企業將更加重視開拓海外市場、建設海外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及進行跨國并購。同時,“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如產品出口、海外設廠、技術輸出、跨國并購、海外研發中心等,在中國將交織進行,呈現各階段并存、升級加速的特點。
在新一輪的“走出去”戰略中,我國汽車產業將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海外企業積極尋求合作者、投資者進行公司重組,為“走出去”尋求技術資源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市場的日益開放,也將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但我們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品牌形象、產品質量不高是影響中國汽車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主要挑戰,自主品牌在國內競爭力弱、盈利能力弱、開拓海外市場融資能力差也是難點之一。大部分企業受制于企業規模、盈利能力、人力資源等因素,實施“走出去”戰略仍缺少成熟的并購團隊、可靠的信息資源、完善的行業技術服務及融資支持等。
近幾年來,部分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給了我們很多經驗啟示。
首先,通過“走出去”戰略可以實現汽車企業產品、生產、研發及品牌等方面的全球化布局,是汽車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的必由之路。
其次從具體內容而言,一是研發國際化日益得到汽車企業的重視。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通過設置海外研發中心,聚集全球人才、實現全球技術整合,用以把握中國汽車市場未來幾年的“微增長”機會。
二是海外并購應當作為一項系統戰略成為汽車企業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汽車內外飾、金屬件等依然是并購主要方向,企業應當優先選擇細分市場的領先企業作為并購目標。在海外并購過程中,應當遵循由小及大、由慢及快的原則,即先與擬并購企業建立業務合作關系,再參股控股,也可以先進行小規模國際并購,待經驗成熟時再進行大規模行業并購。持續經營則是海外并購的另一重要原則,國內有相關企業已經成功嘗試:即實行兩階段收購方式實現并購,先實現控股,一段時間后再實現全資收購。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一個整合期,公司原有運營團隊在此期間內保持不變,實現公司持續運營,直至釋放協同效應。
(以上文字由演講嘉賓發言內容整理,未經本人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