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 周晅 周期興 顏季華 李小軍 劉婷
腦梗死在青年中的發病率較低,但該病致殘率高,一旦發病將為患者帶來終生不適及經濟負擔,同時需承受復發的風險,因此加強該病的防治工作尤為重要。近年來已有研究證實,腦梗死患者中血漿纖維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IB)和高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hs-CRP)是腦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同時研究兩者在青年腦梗死患者中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少有報道[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37例青年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其FIB和hs-CRP水平及對患者預后的評估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37例為觀察組,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2]。且經臨床及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首次發作,入院前未使用任何抗凝、溶栓等有關藥物,同時排除靜脈系統血栓、腦出血、短暫腦缺血發作及腦腫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齡18~45歲,平均(39.6±5.1)歲。選取同期在本院門診做健康體檢者52例為對照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18~45歲,平均(42.3±4.9)歲;排除伴心腦血管疾病、出凝血障礙、肝硬化、感染患者。兩組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發病3 d內(急性期)和發病14 d后(恢復期)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后分離血清待檢。采用凝血酶法測定FIB水平,試劑由用法國Stago公司提供;采用顆粒增強的免疫投射比濁法測定hs-CRP水平,試劑由德國Herrenberg公司提供。
1.3 分型標準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NDS)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其中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3]。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程度的FIB和hs-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中不同程度的FIB和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著病情的加重,FIB和hs-CRP水平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程度的FIB和hs-CRP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不同程度的FIB和hs-CRP水平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輕型組比較,P<0.05;#與重型比較,P<0.05
?
2.2 兩組不同時期的FIB和hs-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中不同時期的FIB和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急性期FIB和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恢復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期的FIB和hs-CRP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不同時期的FIB和hs-CRP水平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恢復期比較,P<0.05
?
腦梗死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以及腦動脈狹窄程度等都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4]。FIB由肝細胞合成和分泌,是一種糖基化蛋白,也是凝血酶的底物。FIB是體內重要凝血因子,主要作為凝血第一因子參與凝血過程。其可被凝血酶裂解成為纖維蛋白單體后,再聚合成血栓,從而參與凝血過程[5]。血漿內FIB濃度增加,可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動脈血栓發生率,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進展。相關研究表明,患者血漿中FIB水平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及血小板聚集、動脈血栓形成等病理過程關系密切[6]。長期高濃度FIB可刺激內皮細胞合成、分泌增加,刺激平滑肌細胞增生和遷移,直接損害血管壁,引起患者的內皮功能異常,增加脂質在纖維斑塊中的聚集。
動脈粥樣硬化不單是由于機械性的沉積物聚集所致,炎癥反應也是斑塊破裂和推動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CRP是由肝臟生成的一種血漿蛋白,是炎癥的敏感性指標。其中hs-CRP因為檢測方法更敏感而得名,能敏感反映低濃度的血清CRP水平。hs-CRP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危險因子,是預測血栓形成疾病和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介導和標志物。hs-CRP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作用機制包括激活補體系統,增加分子間黏附作用,增強纖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表達和活性等[7]。文獻[8]報道hs-CRP>3 mg/L時,機體缺血性卒中患病風險明顯增加,且預后不良。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不同程度的FIB和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著病情的加重,FIB和hs-CRP水平明顯增高,由此提示兩者在腦梗死的發病密切關系,可作為評價病情、預測疾病嚴重程度的指標之一。此外觀察組中急性期FIB和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恢復期,表明兩者對評定治療效果及判斷預后也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青年腦梗死患者早期進行血清FIB和hs-CRP水平檢測,利于對患者的危險程度進行分級,及時發現高?;颊撸M早治療,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減少致殘率和病死率。
[1]鄭傳友,徐格林,劉新峰.115例青年腦梗死患者病因及預后分析[J].卒中與神經疾病雜志,2009,16(1):49-52.
[2]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劉鳴,蒲傳強.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4):246-247.
[3]張國瑾,趙增榮.國外腦血管病研究進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116-124.
[4]馬莉琴,溫德樹.進展性腦梗死的相關因素[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1,18(2):122-124.
[5]劉兵,譚鶴龍,俞春娟,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變化及藥物干預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4):429-430.
[6] Streetz K,Leifeld I,Grundmann D,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and murine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J].Gastroenterology,2000,119(2):446-460.
[7]李清華,林春穎,包紅.超敏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與急性腦梗死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8):986-989.
[8]瞿浩,李玫,代宏,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RP、IL-6測定及與病情、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山東醫藥,2010,50(3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