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輝
融媒體時代,報道互動性增強,受眾開始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和主導,以“你”為主導模式突顯;但要使“你”真正接近“核心價值”,則需巧選勾連視角,在兩者之間架起溝通橋梁。《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系列節目選擇“不知道的”這一勾連視角,將“你”與“中國”巧妙地聯系在一起,以受眾為主導,集中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弘揚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采、塑造中國形象、凝聚中國力量,為主流媒體正確發揮引領引導作用探索出新路。
喜劇大師布萊希特提出“陌生化”理論,意思是把每一個事件或任務實行間離化的表現,剝去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當然、眾所周知和顯而易見的東西,從而制造出人們對它的驚愕感和新奇感 。這種“陌生化”的敘事方式,使原本想當然的事物超越人們的想象,產生一種情理之中而意料之外的效果。《你所不知道的中國》采用“熟悉的陌生化”“陌生的熟悉化”的表現手法,緊扣“你所不知道的”視角,巧設懸念,節目中不斷拋出諸如 “中國”一詞從何而來?新中國第一面金屬國徽是在哪里由哪些人生產的?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建在哪里?世界海拔最高的拉日鐵路施工中突破了哪些世界性難題?這些問題,對人們相對較為熟悉的事物進行陌生化處理,又對陌生的事物進行熟悉化加工,從而拉近節目與受眾的距離。
傳統媒體雖受新媒體的沖擊和影響,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是影響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新媒體雖然蘊含新的傳媒理念、表達方式和制播路徑,但在題材、內容和品質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重大主題報道中,主流媒體既要適應受眾需求做出改變,也應分清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主次關系,在整合欄目的制作資源、提升節目品質的同時,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全媒體平臺的多渠道傳播陣地。《你所不知道的中國》采用全媒體的調度方式,緊抓雙輪驅動的制作模式,但又不過分依賴新媒體平臺,而是堅守傳統媒體主戰場,在創作、傳播、反饋的過程中主動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制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高概念”的說法來自于電影產業,特指美國好萊塢主導的大投入、大制作、大營銷、大市場的商業電影模式,縱觀近幾年的中國電視市場,許多電視節目傾向于采用類似“高概念”的操作手法,但在重大主題報道這一領域并不多見。江蘇廣電總臺此次系列節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就是一次高概念的典型嘗試:采用高清設備及世界電視前沿制作技術,輔以無人機航拍、水下拍攝等多種先進拍攝手段;走訪了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在內的34個省級行政區域,走訪市縣超過200個,采訪對象超過800人,探訪的“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多達230多項。
“高概念”固然是吸引受眾的一大要素,但重大主題報道很多時候因其天然的原因,表現得過于生硬反而不易吸引受眾,故“高概念”必須“接地氣”,高低中和,方能有效吸引受眾。《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系列節目從平凡人這一小切口出發,通過平凡人的經歷,講述中國輝煌背后平凡人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無私奉獻。在拍攝形式上,采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專訪相結合的方式,以行進串聯整片的拍攝,通過主持人個性化的視角帶領觀眾深入體驗、遍訪各地古跡遺存,從而將傳統民俗、地方特色、美食習俗等與節目有機融合。與傳統電視專題片的語態相比,這種體驗、見聞、紀錄的風格代入感更強,更能激起受眾的共鳴和參與熱情。
“做報道”和“做活動”相結合。將“作品”與“產品”結合時,作品質量與產品效益很多時候難以兩全。對主流媒體而言,“做報道”是其專業所長,應在鞏固社會公信力、引導力和影響力等方面優勢的同時,從“內容傳播”向“活動傳播”轉變,在報道內容、手段和整體運作上,打破時空界線,借助新媒體,構筑起立體通透報道格局。《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節目播出前,江蘇廣電新媒體聯合鳳凰網推出了海報征集、圖文征集、DIY明信片等互動活動,隨后又推出“你所不知道的中國”“一句話證明你是哪里人”微博話題討論活動,研發《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手游等,吸引受眾參與節目采編、制作、傳播、反饋的全過程。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分階段的社會活動和主題營銷,使報道有很好的內蘊感、作品感和代入感,豐富了傳播視角,也形成了持久的傳播效果。
“有意義”與“有意思”相結合。需求細分與渠道多元是一種現實,重大主題報道的制播策略因此也必須做出改變:從定位于人群,到定位于共同需求,進而向定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某個環節進行轉變,使“有意義”的主題變得“有意思”。《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節目通過眾多“有意思”的閃光點抓住受眾眼球,一方面在文本上串聯內容、排陣布局,巧設趣味揭秘,以輕松的方式唱響主旋律。另一方面在過程中借助新媒體平臺,設置專題與受眾互動,在拍攝制作和播出階段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送實時信息,既宣傳了愛國主題,又迎合了受眾需求。
主流媒體應積極探索宣傳活動化,活動互動化,通過融合傳播相互借力、借勢、借道,提升覆蓋面與影響力,實現傳播效益的最大化。
1.多終端的跨屏融合。新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媒體而言,最大的變革就在于傳播方式的改變,各類人群逐漸產生相對各異而又具有依賴性的傳播媒介,對單一媒體的依賴性逐漸降低。《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在江蘇衛視和江蘇網絡電視臺、“荔枝新聞”客戶端、鳳凰網等全媒體、多平臺、多終端同步播出,將傳統電視機的“一屏”變成了網絡、手機的“多屏”,實現了多媒體的跨屏融合。

▲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攝制組在吉林長白山天池拍攝后合影留念。
2.完整性的碎片化解構。一般重大主題報道要形成較強的輿論氛圍常常采用兩種形式:一是以“重”取勝,即依靠單篇或少數幾篇“大”片斷營造氛圍;二是以“長”取勝,即以主題報道時間跨度的長來營造氛圍。然而隨著新媒體時代帶來的傳播渠道多重化、價值取向多元化、思維方式多樣化,重大主題報道必須因時而變,打破“重”“長”的完整性常規,適時地進行碎片化解構,根據不同受眾的接受路徑、思維方式作出調整。《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對36集、每集25分鐘的節目進行了充分解構,分時間、分篇幅、分類別全方位解構,新媒體端一方面根據每集的揭秘點設置,分切成3-9分鐘不等的小主題短片,另一方面又縱向解構為生活篇、智慧篇、景致篇、幸福篇、歷史篇、自然篇、人文篇等,以另一個視角全面立體傳播,適應不同用戶的主要觀看訴求,為新媒體環境下節目傳播打開了通路。
3.直線式的散點化傳播。融合傳播“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的方式流入網絡中”。 因此,各媒體在加工海量信息時,必須對信息做出梳理與整合,集約化收集,即時化發布,散點化傳播。這種散點化、全覆蓋、多媒體的傳播方式,打破了以往直線傳播的單點式缺陷,能將傳播效益成倍地放大。《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就是一次散點化傳播的成功嘗試:全部攝制組成員都是全媒體記者,江蘇廣電總臺旗下新媒體記者、鳳凰網記者與傳統媒體記者混合編組采訪拍攝,并根據自身傳播平臺的特點,同步宣發,獨立報道,隨時跟進,立體呈現。正片播出期間,騰訊網、鳳凰網、江蘇網絡電視臺、“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新浪微博、微信官方賬號六大平臺終端以各種形式同步推出,節目也因此獲得了由鳳凰視頻和鳳凰衛視主辦的第三屆“紀錄照亮中國——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中的“最佳全媒體運營案例”特別大獎。
這次全媒體大型系列節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國》,不僅有效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了“愛國主義”主旋律,也為重大主題報道創新了做法、累積了經驗、提供了進路。
1.受眾至上,提高重大主題報道傳播有效性。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同時重大主題報道要把受眾是否喜聞樂見作為衡量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為不管主題和內容多么正確,如果受眾不愛看不愛聽,也是沒有效果的。為此,《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在策劃、制作、傳播、推廣的全過程中強化受眾理念,積極運用新理念新技術,題材上超越了一般的旅游風光片、地理探秘和民俗文化的表層呈現,內容服務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宏大主題,不僅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也為今后同類型的重大主題報道創新提供了有益借鑒。
2.以小見大,讓重大主題報道更貼近受眾。 互聯網時代,電視從業者不能囿于固有思維,需要以靈活、開闊的方式,大力改進創新,讓播出的內容更接地氣,更有感染力。與以往的成就報道和重大主題報道不同,《你所不知道的中國》選取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眾多輝煌成就背后的一個個親歷者的故事,以“小人物”展現“大情懷”,以“小切口”展現“大格局”,在這部片子中,可以看到國家歷史文化和群眾生活的多樣化、豐富性和復雜性,在時間上有歷史在新時代下的延續與發展,在空間上有不同地域的生活的差距,人物設置立體飽滿,故事講述娓娓道來,實現新聞性、藝術性、文化性和知識性的有機結合,使重大主題報道以更淺顯、更通俗的方式呈現,并引起愛國共鳴。
3.全程造勢,適應融合傳播新格局。《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節目所取得的良好表現,離不開全平臺推廣和全程造勢。節目播出前,江蘇衛視以每天一集的形式,持續播放拍攝花絮,提前釋放采訪過程中的難點、趣事,滾動播出節目宣傳片,為節目預熱;新媒體推廣項目組,抓住移動互聯網用戶碎片化閱讀、喜愛分享的特點,將拍攝過程中采訪到的一手資料進行亮點剖析,化解成適合網絡傳播的片段提前釋放,讓節目未播先熱。截至開播前,百度相關搜索結果5,480,000個,社交話題討論超百萬。
4.媒體融合,放大重大主題報道傳播效應。臺網聯動是互聯網融合時代的大勢所趨,對于視頻網站,電視臺應根據自身優勢,融合氣質匹配的資源,為受眾提供更多、更好的點播內容。臺網聯動,不是1+1>2的表層融合,而是更具深度、革命性的化學反應。《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用全媒體的調度方式,從拍攝到播出完成了全媒體策劃、采制、傳播到收視反饋的全過程,是重大主題報道領域的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嘗試。鳳凰視頻全程參與采訪拍攝,并通過旗下脫口秀《又來了》《建國65周年》專題等進行話題引入,對該片進行組合傳播。臺網聯動迅速形成覆蓋全國13億受眾的全媒體播出矩陣,產生了一推一拉的雙向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