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怡
有研究者認為,“衛星”是俄羅斯新成立的以外宣為目的的新聞機構,是一家新的通訊社;也有人認為,“衛星”是今日俄羅斯通訊社推出的一款用多種語言播發的新媒體產品,類似《紐約時報》影響深遠的“雪崩”報道;還有人認為這或許是一個以占領新媒體市場為目的的新聞項目。這些理解都或多或少抓住了“衛星”的特征,但都不盡準確。
事實上,盡管“衛星”自稱為通訊社,且有語言線路這種通訊社特有的產品,但其最為重要的業務,還是以互聯網絡為渠道,通過網站、廣播、APPS、客戶端等新媒體渠道直接面向終端受眾。因此,“衛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通訊社。另一方面,“衛星”也并非新聞產品或新聞項目。資料顯示,“衛星”在全球有25個站點,有為數眾多的采集隊伍,有多種獨立的新聞產品,有相對系統、獨立、完整的組織和結構,可見,“衛星”無疑是一個獨立的媒體機構。
因此,更準確的理解是,“衛星”通訊社是“今日俄羅斯”通訊社創辦的一個以對外傳播為目的、以新媒體為陣地的獨立的媒體品牌。這個品牌繼承了俄新社和“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的優質資產,包括豐富的語言線路及數量眾多的語言人才,以及全球各地的國際廣播電臺站點等基礎設施。“衛星”是“集多樣化新聞內容供應商和廣播公司于一身”的一家獨立的媒體機構。
關于“衛星”,最常見的兩個疑問是:“今日俄羅斯”本身就是一家國際新聞通訊社,為什么又要花大力氣重新創辦另一個不同名稱的通訊社呢?這兩家通訊社之間的定位和業務又有何差異?表面的解釋是,“衛星”是專為外宣目的創辦的通訊社,是為占領新媒體而量身定制的一個機構;“今日俄羅斯”則是國家通訊社,肩負內宣外宣雙重職能,面向國內國際的所有媒體。但有專家分析認為,俄羅斯創辦“衛星”更為深層次的原因之一,是要借助這個新標識來淡化外宣中的官方色彩,以最大限度減少國際傳播阻力。因為,俄羅斯此前的外宣工具,無論是“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還是“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簡稱RT),都有較為強烈的以“反西方”為特質的官方色彩。在意識形態斗爭不那么明顯的新媒體空間,這個更為中性的品牌或許能更多更好地吸引網絡受眾。
據“衛星”網站介紹,這個新品牌的組織結構包括“總社編輯部—地區編輯部—各國編輯部”三個層級。在“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總部莫斯科,“衛星”設有一個總編輯部;在華盛頓、開羅、北京和蒙得維的亞這四個核心城市,“衛星”設置了四個“地區級編輯部”,職責是進行全球時區接力,實現每周7天、每天24小時播發稿件。在倫敦、德里、開羅等25個全球重要首都城市,“衛星”都設立了“編輯部”①。
從組織結構的層級設置和編輯部布局來看,“衛星”與其母體“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相似乃至重合之處甚多。盡管目前還沒有更為詳細的運作情況透露,但幾乎可以斷定的是,這個新品牌對其母體的國際報道資源的依賴程度是相當高的。從25個“編輯部”所在城市來看,“衛星”的國際傳播網絡在東、中歐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分布密集。這也是前俄新社和“俄羅斯之聲”國際廣播電臺的傳統優勢地區。
在“衛星”的海外機構設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中心”的職能設計。在25個分布于全球的編輯部中,每個編輯部都設有一個堪稱強大的“多媒體中心”。多媒體中心的職責是創辦并負責運營一個地方性的新聞網站,“為網站制作獨家內容”,同時為當地受眾提供現代廣播。這種職能設計為“衛星”在當地開展網絡服務提供了一個技術平臺。“衛星”網站顯示,每個多媒體中心的編制為30到100名采編人員不等,主要由當地的專業人員組成。
概而言之,“衛星”的產品與服務主要包括三大板塊:通訊社業務、多語種現代格式廣播、本土化新聞網站。第一板塊是傳統業務,與其母體“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資源共享、互為補充;第二、三板塊屬于新興媒體業務,主要由全球各地的“多媒體中心”制作完成的。
1.通訊社業務。通訊社業務包括新聞信息專線和圖片圖表服務。截至目前,“衛星”通訊社推出了用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漢語四種語言播發的6條全天候信息專線。其中的3條英文信息專線主要通過地區過濾進行選擇。但與傳統通訊社業務不同的是,所有這些專線內容均通過新聞網絡客戶端、電子郵箱和FTP服務器進行傳輸。
2.現代格式廣播。繼承前“俄羅斯之聲”國際廣播電臺的衣缽,“衛星”也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國際廣播,其目標是2015年底能用俄、英、德、中、日等30種語言進行廣播,計劃覆蓋全球34個國家、130個城市,廣播新聞的播音時間將超過800個小時。但與其前身不同的是,“衛星”的技術手段更加現代,廣播內容只通過現代格式播放,包括:調頻(FM)波段、DAB/DAB+(Digital Radio Broadcasting)數字格式、DRM、HD-Radio,及通過移動電話和互聯網。因此,“衛星”的廣播只能通過網絡收聽。從這一“門檻”也不難看出,“衛星”國際廣播的受眾,是具有“網絡化”和“移動化”使用習慣的年輕一代受眾。
3.網絡服務。“衛星”在全球25個重要城市設立了“多媒體中心”,職責是為編輯部下轄的網站和廣播制作內容。“衛星”網站資料顯示,“衛星”每個多媒體中心都要負責維護一家在本地運營的新聞網站,并以這個本土化的新聞網站為依托開展網絡服務,包括移動客戶端的開發和維護,APPS內容推送、社交媒體賬號維護和管理等。
以土耳其為例,2014年12月26日“衛星”通訊社開通土耳其語網站以及土耳其語廣播。其中,網站涵蓋數據圖表、視頻、圖片、網絡調查等各種形式,還包括深度分析、獨家專訪和觀點等內容。主要關注土耳其、俄羅斯以及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新聞,注重內容的原創性。通過設立于莫斯科和土耳其的多媒體中心同時為該網站服務。而其土耳其語廣播則主要在伊斯坦布爾進行播音。同時,相關內容還可以通過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絡平臺,以及移動客戶端接收。另外還可以通過“檔案文件”欄目,輕松選取之前的新聞信息,方便用戶使用。
由于運行時間不長,“衛星”選擇和報道新聞的原則尚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從“衛星”的定位和其母體“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的風格,不難推斷,“衛星”將同“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一樣,以展示俄羅斯立場為特色。

“衛星”稱其宗旨是“展現一個多極化的世界”,這與“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發出俄羅斯聲音”的理念一脈相承。“今日俄羅斯”通訊社掌門人基謝廖夫說:“我們反對當前西方媒體向世界所作的侵略性宣傳,它在強行建設一個單極化的世界結構。”其總編輯西蒙尼楊也說:“‘我們將以俄羅斯視角介紹國際事件。俄羅斯是一個主要的世界大國,它的聲音應當一直被聽到。在我們的幫助下,國外所有有此意愿的人都能夠獲取有關莫斯科立場和利益的第一手信息,而不是僅僅經過外國媒體解讀后的信息。”
可以預見,報道西方媒體回避的國際新聞事實、發出與西方媒體不同的聲音,將是“衛星”新聞選擇的首要原則。這從“衛星”的兄弟媒體——“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的報道理念上也可以得到佐證。正是因為不諱言俄羅斯觀點,并且力爭在第一時間發出不同于西方國家的聲音,“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聲譽,站穩了腳跟。就連俄羅斯總統普金也借助“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的平臺多次發表對敏感事件的獨家專訪,用俄羅斯的立場和觀點,挑戰西方媒體,為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助拳”。因此,在與西方媒體的輿論對抗中,“衛星”扮演的角色令人期待。
各種公開的資料顯示,“衛星”將沿襲“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的本土化戰略。“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社長基謝廖夫說:“我們的經營理念發生了重要的改變。之前,所有的外語電臺都在莫斯科辦公,現在我們大部分的廣播節目和網站(內容)將在當地制作。”總編輯西蒙尼揚則表示:“顯而易見,我們以前嘗試從莫斯科進行外語廣播,以此贏得他國聽眾,是不太有成效的。”“在莫斯科工作的人不可能像在現場一樣,無法對當地實際情況有很好的了解,也不能邀請當地的新聞人物和專家前來播音室。” 因此,“今日俄羅斯”在世界各地基本上盡量使用當地的記者,甚至不惜重金聘請世界各國的名主播、名編輯和名制作人加盟。在美國,“今日俄羅斯”電視節目99%的時間都不會看到俄羅斯記者的身影。
資料顯示,一些“衛星”站點已經實現了人員本土化。例如,位于明斯克的“多媒體中心”基本實現了人員的本土化,其20名雇員都是在白俄羅斯或者其它國際媒體工作十年以上的資深媒體人。在美國,位于華盛頓的多媒體中心的員工基本都來自于美國本土,不管是記者、博主還是攝影師,他們的本土身份決定他們的視角和生產的新聞產品更符合當地受眾的需求和喜好。
“衛星”也把內容本土化列為目標。“今日俄羅斯”通訊社總編輯西蒙尼揚透露說:“‘衛星’通訊社多媒體中心制作的各種節目是針對本地受眾的、差異化的。在一些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