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魁 徐建華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機器人點亮中國“智”造
黃忠魁 徐建華

在機器人與中國“智造”的道路上,航天三院33所智能機器人研究室的主任張新華和他的團隊始終在奔跑

代號為MGT-20K移動機器人
代號為MGT-20K的移動機器人有個“絕活”:憑借履帶和兩條手臂,可適應樓梯、沙灘、瓦礫、街道等多種路面,具有較強的爬坡、越障能力;上面安裝的航姿系統、GPS、激光雷達等多種傳感器,已用于變電站巡檢、危險環境偵查。
除了能跑會動的“活力派”,還有針對市場需求研發的系列臺式工業機器人,這些安靜坐在工作臺上的小家伙們,分別將各自拿手的“繞線圈、打螺絲、點膠、焊接、食品裝盒等動作一氣呵成,10余臺機器人就組成了一條流水線。
盡管這些機器人應用領域不同,但他們卻有一個相同的標簽——航天制造;盡管他們的個頭有大有小,卻來自同一個“母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正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院長李立新所言,該院機器人的研發已經涵蓋機器人系統、人工智能、機器人機構、機器人電氣、伺服電機5大專業,初步形成了機器人核心功能部件及整機研發、生產和裝配調試的能力,建立了機器人設計開發平臺。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持續升溫,機器人制造正成為我國新一輪的熱門話題?!霸谥圃鞓I智能化升級已成為全球發展趨勢的背景下,憑借在傳感器、控制技術、移動技術、信息處理、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領域的優勢,三院積極投身智能制造進程,以智能機器人為切入點,摸索具有航天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崩盍⑿抡f。
33所的機器人家族雖然以“小個子”居多,卻也不乏“大塊頭”,該所為礦泉水生產線訂制的自動碼垛機器人,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塊頭”:每分鐘碼30箱礦泉水,碼垛層數可達5~8層,在提高了勞動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此外,該所還開發了中、小型移動機器人,面向反恐、偵察、排爆、電站巡檢、煤礦巷道探測等領域和方向。
2014年,在智能機器人研究室成立第3年,該所又獲批成立北京市首個機器人伺服與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至此,“政產學研用”的產業創新平臺初步搭建完成。“我們要用不超過5年的時間,盡量多掌握不同功能機器人研發的關鍵技術。同時,還要加強與國內外專業企業、高校的技術合作與共享,不能關門搞研發。”該所所長趙連元說。
“機器人不需要休息,不要加班費,不會跳槽。”當被問到為什么搞機器人研發時,33所智能機器人研究室主任張新華幽默地回答。
據李立新介紹,所謂智能機器人,是指有發達的“大腦”、具有感知能力的機器人,它們甚至可以模擬人類的思維。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的進程中,三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目標正在于此。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臺,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17年,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年需求量將達10萬臺。
“將來的工廠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實現真正的‘無人化’,多傳感器技術、大數據、云制造等都將融合到機器人制造中。”李立新說。
據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今后將致力于推進智能機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技術的研發和國產化,助力國家智能制造裝備工程化進程,還將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和裝備在石油加工、煤炭開采、機械加工、城市建設、食品加工等典型領域中的示范應用,使航天機器人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領域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