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勇,劉冬琴,楊繼清,白 猛
(元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元江 651500)
元江縣2008-2013年中小學校傳染病疫情分析
武惠勇,劉冬琴,楊繼清,白 猛
(元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元江 651500)
[目的]分析2008-2013年元江縣中小學校傳染病疫情,為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提供決策依據。[方法] 資料來源于《國家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系統》數據,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2008-2013年元江縣中小學校傳染病發病規律進行分析。[結果]2008-2013年元江縣中小學校學生累計報告傳染病病例1281例,以丙類傳染病1105例為主(86.26%),乙類傳染病176例(13.74%),無甲類傳染病報告,乙和丙類發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發病數鄉鎮構成以澧江鎮(42.23%)為主,曼來鎮(18.19%)次之;發病高峰在5-6月和11-12月;年齡發病以7~10歲為主;男女性別比為1:0.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呼吸道傳播(64.64%)為主,腸道(31.23%)次之;以小學(85.71%)為主,中學(14.29%)次之。發病順位前5位的病種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副傷寒、其他感染性腹瀉、肺結核。[結論]重點做好高發鄉鎮和高發月份小學的學校衛生工作,有效控制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的傳播,能有效控制元江縣學校傳染病的發病率。
學生;傳染病;發病率;構成比;流行病學特征
學校(不含幼兒機構)是兒童和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人口密集、流動性強、密切接觸,是各種傳染病疫情最容易發生和傳播的場所[1,2]。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是當今社會重點關注的人群[3],他們處于傳染病好發的年齡,極易發生傳染病暴發,傳染病疫情會嚴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兒童身體健康,并造成很大的社會和家庭影響[4],做好學校傳染病疫情監測和處理已成為各級衛生部門的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傳染病的疾病譜和流行趨勢發生了變化[5],為了解元江縣學校傳染病疫情流行情況,掌握傳染病疫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流行病學特征,制定相應的預防控制策略和應對措施,現對2008-2013年元江縣各學校發生的多起傳染病疫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為元江縣科學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及有關部門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6]將元江縣2008-2013年的傳染病數據導出,流行性腮腺炎、傷寒和副傷寒、感染性腹瀉、肺結核、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風疹、流行性感冒、甲型肝炎、細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猩紅熱、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梅毒、淋病、瘧疾的診斷標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手足口病則按照《傳染病學》診斷。數據整理后用SPSS 17.0進行率的卡方檢驗。
2.1 疫情概況
2008-2013年元江縣共累計報告中、小學生乙、丙類傳染病1281例,占全縣發病總數(8470例)的15.12%,無死亡病例,報告發病率為6.81‰。共報告傳染病病種2類20種,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其中,報告乙類有14種176例,占全縣學生總發病(1281例)的13.74% ,發病率為0.94‰;報告丙類有6種1105例 ,占全縣學生總發病(1281例)的86.26%,發病率為5.87‰。2008-2013年元江縣學生乙類傳染病與丙類傳染病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6.027,P<0.05)。
2.2 地區分布
2008-2013年,各轄區中小學校均有傳染病病例報告,共計報告病例1281例。發病集中在外來人口較集中的澧江和曼來2個鄉鎮,分別為541例(42.23%)和233例(18.19%)。2008-2013年各鄉鎮學校傳染病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5.582,P<0.05),見表1。

表1 2008-2013年元江縣學生傳染病疫情地區發病分布
2.3 時間分布
2.3.1 按年分布
2008-2013年中小學校學生傳染病,發病最高年份為2012年報告640例,占發病總數的49.96%,發病率21.34‰;發病最低年份2008年報告43例,占發病總數的3.36%,發病率1.29‰。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年份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194.674,P<0.05),見表2。

表2 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年份發病分布 N=188,088
2.3.2 按月分布
全年各月中均有病例報告,疫情主要集中在5~6月(311例),占學生報告總數的24.28%,發病率1.69‰,主要病種依次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風疹;其次為11~12月(發病280例),占學生報告總數的15.38%,發病率1.52‰,主要病種依次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副傷寒。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月份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2.651,P<0.05),見表3。

表3 2008-2013元江縣學生傳染病月份發病分布 N=188,088
2.4 人群分布
2.4.1 性別分布
2008-2013年,中小學校傳染病報告病例中男性746例,占發病總數的58.24%,發病率7.44‰,女性535例,占發病總數的41.76%,發病率6.09‰,男女性別比為1∶0.72;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1.35‰。2008-2013年元江縣學生傳染病性別發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710,P<0.05),見表4。

表4 2008-2013年元江縣學生傳染病疫情性別分布
2.4.2 年齡分布
2008-2013年發病年齡最小5歲,最大21歲。小學發病高峰位于小學7~10歲。2008-2013年元江縣學生傳染病年齡發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7.782,P<0.05),7歲組最高,占發病總數的16.39%,其次為9歲組;13~20歲學生發病構成隨著年齡增大而降低(P<0.05)。
2.5 學段分布
2008-2013年小學生發病1098例,占發病總數的85.71%,發病率為9.89‰;中學生發病183例,占發病總數的14.29%,發病率為2.37‰。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中小學校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0.265,P<0.05),見表5。

表5 2008年至2013年學校傳染病疫情分析
2.6 傳播途徑分布
2008-2013年全縣中小學校傳染病發病(1281例)中以呼吸道傳染病為主,報告828例,占發病總數的64.64%,發病率為4.40‰;其次為腸道傳染病報告400例,占發病總數的31.23%,發病率為2.13‰;接觸性傳染病報告30例,占發病總數的2.34%,發病率為0.16‰;血源及性傳播疾病,報告20例,占發病總數的1.56%,發病率為0.11‰;蟲媒、自然疫源疾病,報告3例,占發病總數的0.23%,發病率為0.02‰。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中傳播途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27.355,P<0.05)。
2.7 病種分布特征
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中發病前五位病種依次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副傷寒、其他感染性腹瀉病、肺結核。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中各病種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732.138,P<0.05),見表6。

表6 2008-2013年學生傳染病病種發病分布 N=188,088
2.8 免疫規劃相關傳染病發病情況
2008-2013年學校傳染病疫情共報告免疫相關傳染病7種848例,占發病總數的66.20%,發病率為4.50‰;發病構成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756例(89.15%)、肺結核31例(3.66%)、風疹18例(2.12%)、流行性感冒15例(1.77%)、甲肝14例(1.65%)、乙肝12例(1.42%)、乙腦2例(0.24%),見表7。

表7 2008-2013年元江縣學生免疫相關傳染病構成分布
2008-2013年元江縣中小學生累計報告傳染病1281例,其中丙類傳染病1105例,占86.29%,乙類傳染病176例,占13.74%,無甲類傳染病報告,提示學校傳染病的預防控制重點為丙類傳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外來人口較多的澧江和曼來城鄉結合鄉鎮,由于外地輸入病例的影響和外來兒童免疫空白者較多,在流動人口較集中的區域易發生呼吸道和腸道傳染病流行;學校傳染病流行曲線為雙峰型,高峰為5~6月和11~12月,主要病種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副傷寒,這一時間正值學生在校學習和過群體生活時期,提示發病有集中趨勢,要根據發病的時間特征和疾病傳播的途徑,適時做好學生晨檢上報、學校消毒、預防服藥、通風等預防措施和疫苗接種。
從人群中性別分布顯示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1.35‰,可能與男性群體人數高于女性群體(男女性別比為1:0.72 ),或男性活動頻率高于女性,增加了受感染機會有關。從年齡分析結果顯示,主要集中在6~13歲,高峰位于7~10歲,其中7歲組發病率最高,提示小學生應為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重點對象[7]。主要病種為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的高發,可能與小學生機體免疫功能相對薄弱,是呼吸道等傳染病的易感人群有關;也可能與農村學校學生學習生活環境條件以及學生衛生知識、衛生習慣較差,自我防護意識不強等有關[8]。中學生則隨著年齡的增大,抵抗力加強和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發病人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
傳播途徑顯示以呼吸道為主占64.64%,與秦明芳[9]報道的相同,其次是腸道傳染病(31.23%)。流腮和手足口病為高發病種,小學發病率居首位,提示小學應以重點做好呼吸道和腸道傳染傳染病防控工作。
從病種分布特征顯示,發病前五位病種依次為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副傷寒、其他感染性腹瀉、肺結核。提示應做好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患者的隔離和治療工作,并對易感人群進行預防性服藥,對學生生活的環境和區域進行消毒和開窗通風。
免疫規劃相關傳染病分析顯示,報告病種構成依次是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風疹、流行性感冒、甲肝、乙肝、乙腦。多發和高發傳染病多數是通過免疫可預防的[10],特別是高發的流行性腮腺炎占傳染病報告的58.86%,但目前預防這類疾病的疫苗多為二類自費疫苗,部分疫苗價格昂貴,家長和受種者難以承受。提示學校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相互配合,加強計劃免疫工作,使更多學生接種此類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減少傳染性疾病發生[11]。此外做好農民工及流動人口的預防接種和宣傳工作,提高各類疫苗接種率和接種質量。
為了做好元江縣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建議:①教育和衛生主管部門應重視和加強學校衛生工作領導和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的領導和各項措施的落實,加大學校自身和相關監督部門的檢查力度,落實和整改檢查工作中存在問題。②加強學校衛生專業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中小學校應按要求配備經培訓合格的校醫[12],建立和規范傳染病網絡系統,加大傳染病規范管理,明確落實學校傳染病疫情報告責任人及相關工作,做好學生晨檢和統計上報工作。③加強學校傳染病預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研究,并根據傳染病流行分布趨勢,分學段、分年齡、分病種、分時間、分傳播途徑做好高發傳染病的疫苗預防接種工作,杜絕疾病流行。④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13],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課和體育鍛煉,提高廣大學生預防傳染病的自我保健知識和能力,創造健康衛生的校園環境,使廣大學生能在學校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1] 吳昊澄,林君芬,何 凡,等.浙江省2005-2012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9): 1114-1116.
[2] 鄧雅麗,趙清水,張 瓊,等.北京市房山區中小學生2005-2007年法定傳染病流行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3): 273-274.
[3] 春雅麗,張清慧.上海市松江區2005-2007年兒童傳染病疫情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1):60-61.
[4] 方大春,姚為玲,陳海琴,等.馬鞍山市2005-2007年學校傳染病疫情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3):250-251.
[5] 李 靜.西南科技大學1996-2012年傳染病發病趨勢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11):1400-1401.
[6] 劉宇珠,林燦松,張穎蘭,等.云南省大理州2005-2008年學校傳染病疫情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9):1066-1067.
[7] 王學燕,雷芝櫻,付專智,等.廣西2009年度學生法定報告傳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6):672-674.
[8] 武 晶,祖榮強,汪 華.江蘇省2007-2008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5):583-585.
[9] 秦明芳,黃玉芬,鄭 艷,等.云南省2005-2008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4):457-459.
[10] 鄒 艷,繆梓萍,余 昭,等.淅江省2004-2008年學校傳染病發生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3):326-327.
[11] 王 晨,朱渭萍,儲 強.上海浦東新區戶籍兒童2002-2008年傳染病疫情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3):334-336.
[12] 付志智,董柏表,周 艷,等.廣西2004-2008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對策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6):735-739.
[13] 魏 霞.蘭州市城關區2004—2008年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2):1143-1144.
(本文編輯:謝碧鈺)
Analysis on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c situ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from 2008 to 2013 in Yuanjiang county
WU Hui-yong, LIU Dong-qin, YANG Ji-qing, BAI Meng (Yuxi CDC, Yunajiang Yunnan 651500,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infectious diseases epidemic situ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from 2008 to 2013 in Yuanjiang county so as to provide the decision basis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schools.MethodsThe data was from“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ze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s from 2008 to 2013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method.ResultsThere were 1281 cases accumulated report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from 2008 to 2013 in Yuanjiang county. Main was C-class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 1105 cases(86.26%), category B infe ctious diseases was 176 cases (13.74%),there was no category A repor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category B and C. M ain township of incidence was in Lijiang (42.23%), the second was Manlai(18.19%).The peak incidence time was in May to June, and Nov. to Dec. The age was from 7 to 10 years old. T 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x, and sex ratio was 1:0.72. Main spread was respiratory tract (64.64%), second was intestinal tract (31.23%). Main patients were from primary school (85.71%), second was from middle school (14.29%). The incidence of top 5 diseases was mumps,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paratyphoid fever, infectious diarrhea and tuberculosis.ConclusionsPay more attention to sanitar y work in s chools in occurred frequently townships and seaso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spread of respiratory and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so a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rat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in Yuanjiang county.
students, infectious diseases, incidence of a disease, constituent ratio, epidemiological feature
R181.8
:A
:1003-2800(2015)05-0310-05
2014-11-07
武惠勇(1971-),男,云南元江人,大專,主管醫師,主要從事公共衛生、健康教育、衛生檢驗和重性精神病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