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這樣一個新聞標題:《耳聞目睹:雁塔路上一部改裝過的炫車》。耳聞目睹是人們常用的一個典故,但一不小心就會
出錯。
耳聞目睹,出自《資治通鑒·唐紀》,原文是:“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其中,“聞”的意思是“聽見、聽到”,“睹”的意思是“看見、看到”。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親耳聽到,親眼看見,動用的是視覺和聽覺兩種感官,因此在運用時,一定要注意感官上的兩重性,不能顧此失彼,使與之搭配的賓語只側重于其一。上面標題的錯誤就在于這部炫車是“目睹”的,和“耳聞”沒有關系。
魯迅在《吶喊·一件小事》使用這個成語,說:“我從鄉下跑京城里,一轉眼已經六年了,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說的就是自己所聽到見到的“大事”,來對比所遇到的“小事”。蕭乾在《一本褪色的相冊》里也用了這個成語:“在‘北新看的一些新書和洋學堂里耳聞目睹的種種現象,使我的頭腦里有了反帝的意識。”說的是聽到看到“種種現象”,讓他萌生了反帝的意識。這才是正確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