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媛媛
魏福良:養生要因時而異
◎文/江媛媛

名老中醫魏福良談冬季補養的要點——“益精填髓”、“藏熱量”。
“真是神了!”魏福良的名醫工作室里傳出一陣陣贊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因為大掃除而使腰肌勞損嚴重,腰疼的半個月不能自如站立和抬腿行走。只見魏老嫻熟地在患者的雙耳取穴各扎四針,不到五分鐘,患者便可以自如行走和坐立,疼痛感也大大緩解了。
說起針灸的“神”,魏老這樣來形容:“同樣一個穴位,手法不同可以達到‘透天涼’‘燒山火’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這就是針灸的神奇之處。所以對一個針灸醫師而言,正確運用針刺手法是治療是否能獲得理想療效的關鍵。”魏老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針灸大師陸瘦燕先生,他很強調細節的重要。
一個有經驗的針灸醫師往往能令病者只感到酸麻沉脹而毫無痛感。而醫師的刺手亦能體會到一種“如魚吞鉤”的感覺。這便說明針下得氣了,是成功的針灸治療。“脈診對針灸師來說一樣非常重要,中醫講究的是辯證施治,針灸處方配穴,決不是病在哪里就針哪里,而要整體辨證,權衡緩急。”
提起自己的養生心得,魏老說:“其實心和神才是最重要的,保持好的心態就是養生的根本。”“恬惔虛無”——這是掛在魏老工作室墻壁上的一幅書法作品。“‘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黃帝內經》里的一句話,真正做到了這幾個字,疾病從何而來啊!”說完,魏老爽朗地笑了起來。這正是朋友對魏老性格的概括——安靜從容,淡泊平和。這看似平淡無奇的四個字做起來并不容易,魏老說這得益于自己十幾年的鄉村公社衛生院的工作經歷。
魏福良出生于上海一個富裕的藥材商人家庭。自幼便跟隨外婆出入針灸大師陸瘦燕醫館的魏福良對中醫針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61年,18歲的魏福良如愿考取了上海中醫學院,師從程門雪、陸瘦燕等中醫名家大師。6年后,魏福良大學畢業,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出身不好”的魏福良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安徽省宿縣符離集,成為了一名農村公社衛生院的醫生。“有一年,當地爆發瘧疾,因為藥品短缺,我嘗試使用針灸療法,結果療效出奇的好。”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它讓我體會到自身的價值。現在回想起來,那段艱苦的經歷也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魏福良調整好心態,把雙腳深深扎進了農村的土壤里,在艱苦的環境里,魏福良積攢了豐富的治療經驗。1986年,魏福良調入剛組建的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針灸醫院,任針灸科主任醫師。
魏老的生活起居非常有規律,每天早晨六點鐘起床,七點半準時到達診室,開始忙碌的工作。多年來,魏老一直保持著午睡一小時的習慣,保證良好的精神狀態。現在,72歲的魏老仍保持著每天20個病人的門診量。
人們往往認為老中醫會有特別的養生竅門,但魏老對養生的態度卻可謂是無為而治。魏老說自己根本沒有什么養生竅門,比如吃,“我向來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較隨意,從不特意克制自己。”魏老的一日三餐非常隨意,但晚餐一般只吃七八成飽。魏老認為,人體有自我平衡和保護的機能,選擇食物的時候不必太過機械化,即便是咸菜、或是油炸食品這些大家認為不夠健康的食品,只要控制好吃的量和頻率,也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魏老對于服用保健品也有自己的見解:“我不反對服用保健品,但服用保健品要因人、因時而異。人的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從一個人出生開始,體質就處在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所以要根據變化而調整。前幾年,我習慣從冬至開始每天早晨服用幾片人參,但是后來覺得不太舒服,便停止了。現在,除了多種維生素,我不服用其他任何保健品。”
“中醫的理念是天人合一、人的生命活動要與大自然相適應,順應大自然的變化,如此才能天人和諧、陰陽平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就是說養生要因時而異。我們中醫有‘冬病夏治’和‘冬病冬養’的說法,其實也是對應了這個原則。”
“民間有一句俗話:冬天進補,春天打虎。在陽氣最旺的三伏天,疾病處于緩解期時進行輔助陽氣的治療,謂之冬病夏治,在陰氣最旺、萬物藏養的三九天,進行補養陰精的治療,謂之冬病冬養。精力旺盛,有精才有力,精就是陰精、精血。”
冬季寒冷、陰氣最盛、陽氣不足,因此一些素體陽虛、逢冬即發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過敏性鼻炎、風寒濕關節痛、凍瘡這類疾病,稱之為冬病。另外,冬病也包括在冬季高發的心腦血管疾病。
冬病冬養養什么?魏老解釋道:“冬病冬養,養的不是病,而是身體。這個養是個大的概念,具體的說,包括藥養、食養和神養。說起藥補和食補,民間的冬至后數九吃雞,冬季進食藥膳和膏方,都屬于補的方法。常見的比如當歸生姜羊肉湯、阿膠膏、當歸養血膏。冬令進補以益精填髓為主,佐以溫補腎陽,以少火生氣。但不可濫用鹿茸、狗鞭、附片、肉桂等助陽生熱劫陰的藥物。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牛羊肉、魚、蛋、大核桃、板栗、黑芝麻等等。但因為黑芝麻很油膩,所以進食也應根據體質來做調整,女性則可以適當食用阿膠。此外,進食狗肉也需多加注意,陰虛體質的人是不適合食用的。”
同時,還要注意“少食鹽、多食苦”,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當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用一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此外,冬季的精神調攝非常重要,尤其是老人,要重在安定心神,不要使情志過激,否則可能會加重疾病。
穴位敷貼也是冬病冬養的一種方法。敷貼就是用補養的藥物貼在人體的相應穴位,起到養陰精的作用。一般會選擇在冬季頭九、二九、三九的這三天進行敷貼治療。但魏老提醒:“穴位敷貼是一種發泡療法,對局部皮膚會有損傷,糖尿病患者是不適宜的。”
冬季要注意御寒保暖,內衣要貼身保暖,外衣卻要稍寬大一些,使氣血流通,四肢伸縮活動自如舒暢。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俗話說‘寒從腳起’,除了做好保暖之外,平時還要注意多活動腳部。尤其是每晚臨睡前的洗腳,擦足心,能補腎強身、促進睡眠,并可防治感冒……”
說到這里,魏老隨手拿起一支筆,“有一個很實用的小方法,很適合家庭保健。洗腳之后可以用一支筆的末端來點壓三陰交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足三里位于足陽明胃經循行線上,外膝眼下三寸旁開一橫指。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三寸處(將自己的手指并攏橫放,除大拇指外,約四根手指的寬度)。每次5~10分鐘,多次按摩也可以。注意每次按壓要使這兩個穴位有酸、麻、脹、痛的感覺。這個方法操作簡單,我自己也常用,它可以提高免疫力,控制血壓,好處非常多。”
專家簡介:魏福良,安徽中醫藥大學附屬針灸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繼承人導師。是國務院授予的“全國500名名老中醫”之一。1967年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從事中醫針灸臨床工作48年。擅長“冬病夏治”、“冬病冬養”穴位敷貼療法,及以針灸治療耳聾、耳鳴、膝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風濕痹痛、面癱、面肌痙攣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