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

人物小傳:
秦桂芝,蒙古族,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民族預科部副主任、新疆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輔導員。曾獲得“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以及2013—2014年度全省高校教師年度人物、2014年全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2014“感動龍江”年度人物提名獎等多項獎勵。
迎面吹來的雪片打在臉頰上,針扎般刺痛,零下30℃的低溫讓積雪變得又硬又脆,踩在上面“咔嚓咔嚓”響。不知是因為過度疲勞還是環境不適,秦桂芝感到陣陣心慌胸悶,喘不過氣來。
這是距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4000公里的新疆阿勒泰地區,她幾乎橫跨中國來到這里,為了一次家訪或者說一次“探親”,因為她班里的“孩子們”大部分都住在這里。
從今年1月22日出發,她的足跡遍布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哈巴河縣、布爾津縣、清河縣等地,用12天的時間探訪了11個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她將這次家訪的動機解釋為“尋找一種更恰當的關愛方式”。
老師能與學生多親近?如果時間推移到去年8月,剛剛收到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錄取通知書的新疆籍哈薩克族學生阿兵并不相信師生之間會建立什么感情,況且預科學習只有一年時間,所以,當他隨后接到秦桂芝發來的“歡迎你加入這個充滿愛的溫暖大家庭”的短信時,這個“95后”的小伙子只是淡淡地回復一句“謝謝老師的好意”。
然而,僅僅過了8個月,當今年4月2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聲聲“秦媽”便從阿兵口中自然說出,絲毫沒有扭捏和刻意?!扒乩蠋熅拖裎覀兊膵寢屢粯印保缤枋鲎约耗赣H時總會出現的那種情況,阿兵和他的同學們爭相對記者描述的,無非都是些瑣碎的小事兒。
新疆籍維吾爾族女孩哈麗達木第一次出遠門,一路從客車換乘火車,再從火車換乘汽車,輾轉近60個小時,到達哈爾濱時已是子夜。茫然無措的她噙著淚走出站口,突然看見一個瘦小的身影站在人群最前面,高高晃動著寫有她名字的接站牌。那人告訴她:“同學,歡迎你,我是你們的輔導員?!蹦且凰查g,哈麗達木的心一下子有了依靠。
阿兵也曾經歷過這樣“觸動心靈的瞬間”。去年剛入學沒多久,阿兵打籃球時不慎腳踝骨折。說起自己當時的無助,“我連去哪里買一瓶紅花油都不知道,還能怎么辦呢?”在手機通訊錄翻了好幾遍,他發現“唯一能求助的人就是秦老師”。
剛撂下電話,長期住校的秦桂芝就氣喘吁吁地出現在阿兵面前。接下來,找車送醫、掛號拍片、正骨上藥,秦桂芝忙前跑后、安排妥帖;之后長達三個月的康復期,無論換藥還是復查,秦桂芝一直形影不離、悉心照料。“除了媽媽,誰還能這樣無條件地對我好?”從那以后,阿兵手機通訊錄中的“秦老師”悄然變成了“秦媽”。
更多時候,學生們會在“秦媽”訪寢時跟她親近。聊起天來,話題天南海北,就連班里籃球隊比賽的結果,“秦媽”也常常是第一個得到消息。“輸贏都好,團隊配合得好比得冠軍更重要。”她樂呵呵地說。
最令這些學生嘖嘖贊嘆的,還是“秦媽”的手藝。今年3月21日是維吾爾、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納吾肉孜節”。那天,“秦媽”在學校的清真食堂給學生們做了一頓新疆傳統小吃——納吾肉孜粥,得到的評價是“有媽媽的味道”。當然,“秦媽”最拿手的,還是又軟又糯的小米粥,被學生們稱為“生病時最想念的食物”,號稱“粥到病除”的“神器”。
很少有人知道,為了給學生們做粥,“秦媽”專門從清真食堂借了一個特大號的電飯鍋,“直徑有兩只胳膊環抱起來那么大”,為了將大鍋里的小米煮得香軟,“秦媽”要在灶臺前站上一個多小時,“不停地用湯勺攪拌”。
每年畢業時,“秦媽”都親自到車站送畢業生離校。很多學生會特意跑來與她合影留念,然后和她擁抱告別。汽車馬上啟動了,還不斷有學生跑下車來和她擁抱。對于“舍不得”的理由,每個人都能細數出幾段與“秦媽”的共同記憶。
汽車漸漸遠去,原地只留下一邊揮手一邊抹眼淚的“秦媽”。這一刻,她和學生的心并沒有分開——“母親般的愛”填平了空間距離、年齡代溝、文化差異,讓秦桂芝和學生的心像石榴子那樣緊緊地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