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潘興揚 周淼葭/圖

誰也沒想到,剛到而立之年,黃介強給自己的人生來了一次大洗牌。
村里的老人回憶:“四年前他回來參選時說,想把老家建設好的這個想法已經埋在心里很久了。他年輕、有沖勁有頭腦,現在看來,的確如此。”
2010年,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石鼓鄉新興村的村委換屆選舉里,多了個不常見的面孔。黃介強其實也是新興村人,早年入伍當兵,之后便一直在城里企業工作。村里的老人回憶:“四年前他回來參選時說,想把老家建設好的這個想法已經埋在心里很久了。他年輕、有沖勁有頭腦,現在看來,的確如此。”
然而,剛剛三十、成功當選新興村黨支部書記一職的黃介強很快發現,接下來要走的路,沒有自己所熟知的工作性質、也沒有了優越的城市生活環境;當上村官的喜悅轉瞬而過,除了常年貧苦、發展滯后的村子,村民們表現出的不信任感,也沖擊著這個年輕人的雄心壯志。
黃介強上任的時候,宜南(翠屏區至南溪區)快速通道剛剛通車不久,這條全長約24公里的道路,成功地將當時的南溪縣納入了宜賓半小時經濟圈,而新興村所在的石鼓鄉正處于快速通道的一側。黃介強有時會走到村外,看著宜南快速通道上的車流一天比一天密集,心里就一天比一天焦急:“這么便捷的交通,卻沒有讓新興村得到任何便捷和發展機遇。”原來,新興村的腹地延伸較廣,縱使快速通道就在鄉門口,從通道到村里仍有一段路程,當時的道路條件很差,是典型的“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根本無法和快速通道連接。修一條環繞村中的產業通道,便是黃介強上任后的頭一件大事。
“要致富,先修路”是一句聽爛了的老話,卻也是真理。黃介強積極向上級爭取產業通道項目,得到肯定后,便協同村里委員挨家挨戶地給村民做思想工作。黃介強回憶:“修路的主要爭議是占地和果樹損傷,都還能盡量解決。但‘壞了風水’這個說法,卻著實讓我頭疼。”當時,有村民以破土移樹壞了自家風水為理由,拒不同意村里修路。“根深蒂固的迷信觀念,不是講道理可以解決的”,黃介強多次和村民溝通,承諾若是造成什么后果,都由自己承擔賠償,這才保證了環村產業通道的順利動工。經過28天的奔走、在妥善解決了受影響的38個村戶問題后,一條全長5.5公里、連接全村9個小組的水泥硬化道路落成了。

新興村平坦潔凈的環村“產業通道”

新興村一角
之后,黃介強積極爭取,在村里搞起了新村聚居點建設,很快便建成了第一期多層式樓房,容納了126戶農戶。敞亮潔凈的新房、進城便捷的村路,換來了村民不絕于口的贊許和發自內心的信任。
“有了房有了路,留住了人,就要考慮致富。”有一次,黃介強跟隨上級領導到重慶和成都的榜樣鄉村學習。在走訪了成都三圣鄉的那天晚上,黃介強躺在賓館里睡不著:“我當時心里感慨,這哪還像一個鄉村,為何別人就可以發展這么好?差距太大,我很不甘心,一定要給村里找到出路!”
后來,黃介強得知上級黨委政府正在規劃“川南休閑谷”項目建設,趁著2012年石鼓鄉人代會,在大會上提交了加快“川南休閑谷”整體推進和抱團發展的建議,提出打破行政區劃,加強信息溝通和資源的共享,讓新興村和相鄰的大坪村、人群村捆綁發展,得到鄉里的認可,后又引起了南溪區的重視。如今,按照 “打造具有川渝影響力、川南一流的現代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業一體的多功能園區”的理念、結合新農村綜合體建設、實施點軸空間開發戰略的“一中心、三組團、四產業”產業布局正在逐步完善,新興村則主要開辟了新潮的素拓營地,打造CS模擬戶外射擊、攀巖和水上滑索等項目,供常年工作于城市封閉空間的人群集體放松娛樂、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黃介強說:“實際上,翠屏區到南溪區之間,可以發展近郊旅游和休閑農業的地方不多。為了發展這一項目,村里干部們不辭辛勞地引導農戶轉變傳統思想,把手里的土地流轉出來。沒想到幾十天的時間,便有了2000畝流轉地的成績,很感謝村民對我們的信任。”
從2010年人均收入4300元,到2013年的過萬元,新興村村民原來單一的種養收入,變成了生產收入、土地財產性收入和勞務收入兼得;加入川南休閑谷項目后,新興村的人流日漸增多,開了魚塘和農家樂的村民更是嘗到了甜頭。
一位村民說:“黃書記剛來的時候,比現在還要瘦,不過一直都精神百倍。”
在四年的新興村黨支部書記職位上,黃介強經歷過大旱的困苦,也曾在操作機械時被碾斷手指,在2014年省上表彰優秀縣鄉村黨組織書記時,作為為數不多的“80后”名列其中……“暖男”是一個新的網絡詞匯,指可以像旭日那樣帶給他人溫暖的人。面對村容已然整潔、干群關系和諧、發展有序的新興村,黃介強自信地說道:“下一步,我們要借勢促進三產聯動,促使企業和村民利益共同體形成,力爭到2017年,我們村人均純收入突破1.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