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農業現代化
民為國之本,農為民之本。中國歷朝歷代的興衰更迭,因“重農”而興,也因“損農”而衰。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大力發展工業化的同時,也絲毫沒有放松對農業的發展,他們幾乎都是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來實現其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我國十分重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問題。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11年增長,農民收入連續11年增加,總體說來,我國農業始終保持著良好發展勢頭,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保持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很多、困難很大。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生態環境嚴重受損、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高于進口價格等制約因素日益凸顯,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還十分艱巨。
而且,目前農業現代化與迅速推進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相比仍然滯后,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業現代化還有很大差距。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越早補齊越好,不然就會拖整個現代化的后腿。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并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推動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繼續堅持可持續化發展,建立新型農業現代化格局。
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可以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一方面,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又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就是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過程。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傳統農業,把農業發展推進到更高階段,實現信息時代的農業現代化。
繼續堅持農業可持續化發展。農業現代化既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程度的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工生態系統的產生及普遍存在。這種系統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面要求盡可能多地生產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確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堅持生態良性循環的指導思想,維持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不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實現資源永續利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農業現代化建設是重中之重。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發展要有新作為、新力度,現代農業發展更要有新境界、新氣象。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