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印
隨著課改的深入,按照交際法編撰的教材在農村中學的多年使用,一些隱含的問題已經開始逐步顯現。
農村英語教師的師資力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英語師資力量呈現一個高中好于初中,初中好于小學的態勢,且多年沒有明顯改變。新教材把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但這一目標的實現并不是僅僅依靠高中教師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一以貫之的過程。需要從小學到高中乃至大學,多個學段的教師以接力的形式,通力合作才能達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其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英語師資力量卻跟不上,尤其是農村小學和初中,作為打基礎的關鍵時期,英語教師的師資力量相當薄弱,使得學生一開始的基礎就無法夯實。
在農村,許多家長不懂英語,有的甚至沒聽說過英語。家訪時,跟一些家長談到學生的英語成績時,家長雖然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但是也坦言他們并不懂英語,根本無法輔導。而這種情況在城市和城鎮就相對較少,家長多少都能對孩子進行輔導,就算家長無法進行輔導,但是他們也有那個經濟能力負擔學生課外輔導的費用,這就使得農村的學生又輸了一程。
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的局限,很多學生的視野不廣,知識面狹窄,他們的學習目標相當模糊,來自家長、社會方面的壓力幾乎為零,他們弄不清知識到底有何重要,為什么要學英語,學習比較被動,成績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當這些英語基礎極為薄弱的同學(而且數量不少)進入到高中階段,開始接觸按照交際法編撰的高中教材是會多么的不適應。交際語言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即教學過程就是交際過程,因為學習語言不僅僅是掌握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場合恰當地使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但交際法教學也提到,在初學階段應讓學習者作單向的或有限反應的雙向交際,等到他們具有使用外語的能力后,才要求作完全的雙向交際。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交際,是人與人主體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過程。因為在當前高中英語教學中,所有的英語課都圍繞著交際法來展開,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鍛煉學生的英語思維,因而課堂教學全部以英語或盡量以英語進行,這對于農村學生是極為不利的。由于前文提及的農村英語環境的先天不足,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很多學生會越來越害怕,畏懼甚至厭惡英語,因為誰也不會喜歡一個自己上課什么都聽不懂或者幾乎什么都聽不懂的科目,而這不是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興趣可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當這個問題經過多年的積累在高中階段集中爆發的時候,因為問題的本質在于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就已經千瘡百孔的基礎。為此,在農村高中的英語教學中,個人認為應該在使用交際法和自然法教學的基礎上,應該有意識,有目的使用翻譯法教學。
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法,古典法,舊式法(Old Method)、閱讀法、普魯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是“用母語翻譯教授外語書面語的一種傳統外語教學法,即用語法講解加翻譯練習的方式來教學外語的方法”其突出的特點是:教師用母語授課,授課重點是講解與分析句子成分和語音、詞匯變化與語法規則。翻譯法雖然不是20世紀以來的顯性教學方法,但是其具有的一些特點對農村英語教學還是很有幫助的。
翻譯法通過母語的翻譯和比較,能使學生比較深刻的理解外語的抽象詞意和復雜的句子結構。系統講授語法知識,注意利用學生的理解力,有利于啟發思維,訓練智慧,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學生語法概念清晰,詞義理解較確切。母語和英語的交替使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至少能聽得懂,聽得懂學生才有可能聽得下去,才能學得進去。同時,系統的講授語法知識,固然違背了交際法的教學策略,但這一些對于重新夯實學生薄弱的基礎具有極大的意義。而只有在夯實基礎后,才能進行交際。當然,我們在使用語法翻譯法教學的過程中,要摒棄原來的一些弊端,比如,不重視交際,只重視語法教學。我們應該取長補短。在教學過程中要多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應盡量簡化問題,讓學生能用簡單的英語回答,甚至可以允許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答案所需要的信息,直接拿來回答,這樣才能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翻譯法中翻譯是教學的基本手段。外語翻譯成母語,母語譯成外語的逐詞翻譯是教學的基本手段。這個翻譯過程除了筆頭練習外,我們更可以換成口頭練習,讓學生一個詞組一個詞組,一個句子一個句子慢慢的自己讀出,加強口語的能力,逐步過渡到交際法教學。而外語知識的講解、練習、鞏固和閱讀技能的培養都采用翻譯方法。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扎實的掌握語言知識,夯實基礎。而且新教材每一課課后都有一定的翻譯練習,教師應該加以利用,不應摒棄。
從高考的角度來講,翻譯法重視通過大量閱讀、背誦原著培養閱讀能力也是有好處的。閱讀是高中階段的重頭戲,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考試的成績。閱讀能力較強,尤其是遇到長而難的句子時通過分析句子結構便能理解意思。而這是交際法無法實現的。
當然,翻譯法也有自己的缺點,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法,只要大膽取舍,利用得當,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在教學方法的取舍時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大膽創新,一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不應盲目迷信一種教學方法,在實際情況改變的情況下依然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