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紅
有人說,2013年是愛你一生,2014年是愛你一世,“1314在一起,愛你一生一世”,這是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最浪漫的新年愿望。
2013年12月28日中午,國家主席習近平用排隊吃包子的親民行動,自然表達了“和人民群眾在一起”的真摯情感和實際行動,一舉贏得了國內廣大民眾的衷心愛戴和國際社會的一片贊嘆。
2013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其辦公室發表新年賀詞,這是其辦公室在國內民眾面前的首度曝光。透過央視鏡頭看到了辦公室上的二紅一白電話機、長城壁畫和身后書架上的四幅照片:他與家人推著輪椅上的父親、他牽母親的手散步、他與夫人合影、他騎著自行車載著女兒。人們在接受到了他平白樸實的新年祝福之余,更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開明開放和家國情懷。
2013年12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和普通觀眾一起排隊入場北京音樂廳,參加中國交響樂團紀念李凌誕辰100周年音樂會。讓人再次想起她陪同習近平出訪時“第一夫人外交”的巨大影響力。
毫無疑問,習近平的這一系列“排隊買包子”、“辦公室背景”、“夫人陪同出訪”,都稱得上是可以載入史冊、流傳千古的“首腦公關”事件。
雖然“不當總統,就當公關人”的首腦公關在國外很普遍,雖然諸如奧巴馬買漢堡、帶女兒逛書店、默克爾買菜、拜登吃面、駱家輝喝咖啡等等國外政客的生活公關秀,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古老傳統和公關策略。但是,在中國,習主席的“包子事件”、“辦公室首曝光”、“第一夫人陪同出訪”卻是近年來中國最高領導人最接地氣、最提人氣的一組親民行為,也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一組中國特色的陽光公關行動。
1、包子公關的故事
2013年12月28日,中午12時20分,一位名叫@四海微傳播的新浪微博主,大呼小叫,發了一張震驚四海的微圖文。“親們,我沒看錯吧?!習大大來慶豐吃包子啦!果斷上圖。”、“習大大排隊買包子,還自己買單、端盤子、取包子,以后慶豐可以出習總套餐啦。”,兩張習近平取餐和收零錢的圖片附在其后。
與此同時,一位賬號“萬丈鄉愁”的騰訊微博主, 激動地向大家宣布:“猜猜我在慶豐看見誰了?就坐在我旁邊桌啊,激動”,在他附上的照片中,習近平已經落座開吃了。
緊接著,@央視新聞、@新華視點、@人民日報,以及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和鳳凰網,紛紛爭先恐后,以最快速度將《習近平用餐包子鋪 消費21元》、《習近平排隊買包子自己端盤子》的圖文消息推上了首頁頂端和移動客戶端。
于是“習大大排隊吃包子”的公關故事,一時走紅網絡,傳為美談。
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習大大排隊吃包子”事件具有故事性、話題性、示范性的三個特點。
第一,事件具有故事性。“沒有長槍短炮的攝像機、沒有左擁右簇的隨行者,自己排隊埋單、自己端盤找座、就餐堅持‘光盤……‘來二兩包子,‘北京炒肝,你吃過么?‘以后慶豐可以出主席套餐啦……這一事件具有故事傳播的所有要素,傳播效果比新聞聯播強百倍。
第二,事件具有話題性。從“21元套餐”到“主席套餐”,從“平民領袖”到“慶豐包子”,所有的傳播內容都具有話題性,引發人們高度參與和關注。借助微博微信這個全民大喇叭,幾乎所有人都加入了全民追星的行列。環球時報在《習大大21元套餐,百姓為何這么喜歡》一文中評論到:“這個舉動客觀上發散的‘聯系群眾意義,不僅大而豐富,而且是不可取代的。這樣的聯系群眾,中國需要,人民喜歡。”
第三,事件具有示范性。習大大排隊吃包子,具有工作示范和生活示范雙重效果。京華時報在《習近平買包子傳遞平民情懷》一文中說:“這是一種無聲的宣示,更是一種行動的示范”。最立竿見影的示范效果就是,人們紛紛從天南地北趕到北京,排一個400人的隊,去點一份主席套餐,拍照留念,沾一沾喜氣。甚至有老外看了報道后表示:想去中國吃包子。
根據2014年1月1日,中青輿情監測室發布第六期《中青月度輿情指數》榜單中,習近平排隊買包子位居輿論滿意度榜首,稱“2013年12月,總書記排隊買包子領跑輿論,給網民留下深刻印象。親民,繼反腐、改革之后,成為本屆政府的輿情又一標志”。
2、包子公關的輿情觀察
整個事件以“網友曝”而非“官媒報”方式,進行自然傳播,直接迅速又接了地氣,形成了強烈的正面傳播效應。從傳統媒體報道的數量及內容上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集中在12月28日到29日這兩天,這一時間傳統媒體基本是報道新聞,呈現事實。據悉,傳統媒體中有關“習大大吃包子”的報道最早出現在,在這一事件發生后的兩小時,即 28日15時51分,新京報的記者就已經探明習總的菜單并發布報道——《習近平用餐包子鋪 消費21元》,隨后各路媒體蜂擁而至。
第二個階段集中在30日到31日,隨著“習大大吃包子”這一事件的相繼曝光,傳統媒體進入新一輪的評論報道。2013年12月30日,新華社的文章《外媒熱議習近平排隊買包子:在中國領導人中很少見》被不少媒體轉載。文章中提到包括路透社、美聯社在內的多家外媒評論,在中國領導人中,像習總書記這樣緊扣百姓民生的舉動很少見。除了這些傳遞正能量報道外也不乏一些理性的思考,像新浪在2013年12月31日發表的《“脫銷”的包子是一種跑偏》,呼吁大家要看淡慶豐包子鋪,看重總書記在路邊小店就餐所傳遞出來的群眾觀念和平民情懷,盡量不要把這一類的新聞特殊化,只有這樣才是國家領導人所希望看到的民情反應。
第三個階段就是2014年1月1日以后,這一事件的政治熱度漸漸消去,大家對此次事件的關注度下降,媒體把報道的重心轉移到了慶豐包子鋪上。2014年1月2日新華社的《中國民眾從大江南北趕到北京吃包子》,文章提到,1月3日鳳凰網的《包子鋪變身成景點 游客太多鄰近居民吃不上》,1月4日騰訊網的《習近平所光顧包子鋪生意火爆 后廚增加3輛蒸車》這些文章都指出在習總書記用餐后慶豐包子鋪的“主席套餐”受到大家的追捧,要求和書記坐過的餐桌合影的游客絡繹不絕。
通過對一周輿情走勢的觀察,我們發現,在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關于習大大排隊吃包子的輿情民意,主要涉及領導形象議題、安保警衛議題、干群關系議題、執政理念議題、公共政策議題、食品安全議題、消費價格議題、產品品牌議題、娛樂化議題、宣傳教育議題等十大公關議題, 呈現出高度一致的“點贊”模式。
3、以小見大的公關智慧
古語云:治大國若烹小鮮。習大大排隊吃包子事件,正是這種政治智慧體現和“以小博大”的公關策略運用。
雖然只是一頓午餐,一件小事,體現的卻是我們黨堅持走群眾路線這一件大事;雖然只是二兩包子,一個小食品,代表的卻是反腐倡廉、深化改革的大大的決心與信心;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生活事件,塑造的卻是中國國家和政府官員的親民務實新形象。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公關事件,卻可能預示中國社會對黨風、政風的看法和印象的轉折,成為時代的一個封面。
在這里,“包子”、“吃包子”不再僅僅是一個食品概念、一頓午餐概念,而變成一個“四兩撥千斤”的一個大眾心靈按鈕、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行動宣言、一個“黨風真的在變”的政治信號,這是一種“以小博大”的公關智慧,更是一種“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政治智慧。從高喊口號變為做給你看,從宣傳灌輸轉為公共溝通,從被動等待變為主動塑造。習大大排隊吃包子事件采取的公關策略,預示著中國首腦公關從宣傳模式走向對話模式,已經真正進入了國際化、專業化的發展階段。
在公共關系視野中,有一個黃金法則就是“公共關系動力來自最高層”,“公共關系的業務是為頂級的管理層提供咨詢服務”,公共關系就是政治,公共關系的使命就是要通過“行動傳播”、“口碑傳播”、“故事傳播”、“第三方傳播”,改變社會大眾的集體思考方式,就是要做“社會支持的發動機”、“社會共識的制造商”和“意識形態的引導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關系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風起于青萍之末,一滴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從習近平主席的一系列陽光公關行動,帶給我們國家和民族無限的希望,也帶給我們公關人無限的聯想和遐思。
“公關是太陽,當風拼命吹時,人們往往會把大衣裹得更緊;而太陽則利用溫暖的光芒,輕松地讓人脫下大衣”。
這就是公關的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