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何輝
3、清朝軍備和清政府及其官吏的形象
巴爾福對清政府與它的官吏的印象顯然是糟透了。在《遠東漫游》一書的很多章節中,巴爾福對清政府與它的官吏的形象多有刻畫,但少有正面之評語。在第五章“中國的軍備”中,巴爾福通過論述和描寫刻畫出的清政府形象的特征是愚蠢、保守、腐朽和無能。在介紹清朝的軍備時,巴爾福說,“清朝官吏十分愚蠢地使用歐洲的教官……所有受雇的外國軍官后來都證實,士兵從來不被準許在營地呆足夠長的時間”2,因此士兵們無法徹底地掌握現代的操練方式,所學的都是皮毛。巴爾福指出,當時中國軍隊的數量雖然巨大,但軍紀松弛,軍需匱乏,但是,“中國人從未真正地意識到他們的軍事力量和哪怕是歐洲最弱的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3。巴爾福對中國兵工廠很關注,但他發現,“清政府似乎將設施和管理權交付給了少數平庸的本國官員”4,而且,“據說這些官員任意雇用和解雇外國工程師和工匠,發號施令后又改變主意,反復無常,以最隨意的方式購買和使用機械和材料”5。根據巴爾福猜測,由于清政府的無能和官吏的平庸與腐敗,清政府建立的本土兵工廠生產每一門槍炮或每一支來福槍所花費的錢財大約是直接從歐洲購買再落戶中國所需費用的五倍。6 巴爾福毫不客氣地說:
只要中國政府依賴無知的官員管理所有涉及兵工廠的事務,而不將他們的所作所為公之于眾,或以任何方式加以約束;只要這些官員懷有私心,絲毫不顧及他們掌握的設施是否能成功運轉,而只對能迅速增加自己私利的事物感興趣的話,那么中國的相當一部分兵器、彈藥,還有戰艦就必須不斷地從歐洲購進。7
盡管巴爾福做出這樣的結論有為英國和歐洲謀取利益的考慮,但是他的發現,確實切中了當時中國的要害。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清朝的衰落成為一種必然。
4、中國(明清)在處理琉球事務、朝鮮事務和日本事務時表現的形象
巴爾福用了不少筆墨(第六章“琉球王國”、第七章“朝鮮的傳說”、第八章“日本對中國的早期侵略”和第九章“日本對中國的影響”)討論中國與琉球、朝鮮和日本的關系。根據巴爾福的說法,“中國人有權統治這個美麗島嶼(指臺灣)的土著部分和沿海的文明地帶,這是確定無疑的,然而,清政府與日本簽署的條約又默認后者才是琉球的主人”。8 巴爾福認為琉球國似乎是一位日本王子于公元七世紀左右建立的。根據他的說法,到了1373年,琉球希望得到明朝的接納。但是,“中國人相當自滿地接見了來訪的大使,……但他們既沒有將其納入自己的權利范圍,也沒有對其施以保護”。9 琉球人將中國奉為崇拜的對象,由衷贊賞中國的文學和文明,將中國政府的處事原則看作公正和開化的典范。27年后,琉球統治者懇請承認其在中國皇帝的恩澤下所享有的特權和皇權,此后500年向中國進貢并受到友好接待。巴爾福指出,日本長期就琉球與中國的關系表現出的態度是“太孤傲”或“太冷淡”,“從不干涉”,直到最近(巴爾福寫作《遠東漫游》的時候),日本大使才對琉球向中國進貢表示不滿。巴爾福認為當時日本表現出這種指責態度是合理的,因為在中國的“同意”下,琉球已經被宣布成為日本的附屬國,且變成了藩(Han)或社團的一部分。10 琉球當時對日本的指責提出請愿,希望日本不要推行禁令它與中國的友好來往(進貢)。巴爾福引用了當時琉球王國王子請愿書中的兩段文字,說明琉球希望日本允許它與中國的進貢關系,但同時表達了希望成為“漢族的日本人”的想法。11 根據巴爾福的記載,1874年,琉球國的監管權由日本外務者移交給內務者,此后,日本決定將琉球變為軍事要塞。12
巴爾福同時討論了當時日本國內輿論對琉球的態度。根據他的記載,當時日本國內的輿論是反對日本吞并琉球的。他舉了一個日本《報知新聞》的例子。該報發文嚴厲抨擊當時日本政府的做法,認為占有琉球是沒有回報的投入,認為琉球效忠的是中國而只會賣死豬給日本,并進而說,“我們想對政府和國民說的是,不應當為了維持炫目但無用的榮耀而濫用有益和寶貴的財富”。13
巴爾福還滿懷信心地暗示,如果英國占有琉球,并將其作為第二個馬耳他,在那里駐扎軍隊,就可在短期內登陸上海。他甚至毫不掩飾地說:“英國人可以在日本人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利用好這片土地,從中獲取實際的利益”。14 巴爾福為侵略者辯護和出謀劃策的面目在此暴露無遺。
在巴爾福書中,中國處理琉球的方式,使中國(明朝與清朝)表現出形象的兩面性,一方面是沒有攻擊性、追求國家間友好交往的形象;另一方面則是自滿的、高傲的而且是缺乏戰略手段的形象。
在巴爾福看來,“朝鮮本國君主的王權來自宗主國中國的皇帝,后者通常委派具有皇家血統的王子舉行授權儀式”15 。他通過朝鮮國王給中國皇帝的答謝詞判斷,中國皇帝與朝鮮國王似乎類似于君主和總督,又說中國人和朝鮮人有一種兄弟般的情義。巴爾福認為之前柳原前光代表日本與清朝通氣,但誤解清朝的意思,“將其理解為他們獲準懲罰令人討厭的土著福摩薩16人,并據此采取了行動”。17 巴爾福指出,在最近的日本與朝鮮的沖突中,“中國政府表達了對日本的同情,坦率地承認朝鮮人的舉動過分,承諾自己不會干預日方認為應當采取的懲罰措施”;巴爾福認為,“朝鮮國王的屈服很有可能和中國所持的態度有關”18 。從當時清政府對朝日沖突的處理態度看來,清朝對朝方提出的保護是微弱的,在對待日本的態度方面是相當軟弱的。這些都可能使日本對清朝的實力有了進一步的判斷。由此我們可知,此后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與清朝實力削弱與政治外交上的軟弱無能不無關系。
5、關于中國文化
巴爾福用大量篇幅討論了新教與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福音過程中的競爭。巴爾福肯定了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的積極貢獻,肯定了耶穌會士在中國傳教中所表現出的智慧。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孔孟精神采取的是尊重的態度,且引人注目地提到一位“馬丁博士”的看法。他說,“馬丁博士相信孔子和孟子的作品肯定會成為中國將來基督教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西塞羅的《論行政長官的職位》對西方文明不可或缺一樣”19 。盡管巴爾福、馬丁博士以及天主教的觀點是西方中心主義的,但是,他們顯然都不排斥中國文化的積極作用。從這點看,巴爾福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有支持天主教徒的一面,所以他直言不諱的指出,“新教教徒依然需要學習的是,那些通過貶低孔子,從而進行有利于自己宗教宣傳的人其實只會使人遠離耶穌”20。比巴爾福稍早來到中國的美國人、基督教北長老會傳教士倪維思曾于1868年著書指出中國人如果沒有真正的信仰,中國人的道德的淪喪和靈魂的墮落終將至無以復加的地步,希望用上帝來拯救中國人的靈魂。21 然而,倪維思的上帝從未獲得中國人的廣泛接受,其中的部分原因,恐怕正是巴爾福所指出的問題。endprint
在巴爾福眼中,當時億萬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滿了迷霧,這種迷霧,靠宗教來驅逐是不夠的。他認為,驅逐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迷霧,要靠西方的現代學校普遍引入現代科學。他熱情洋溢地寫道:
事實—證據—邏輯推理,這些明確、客觀、普遍的日常科學之光——英國的每個鄉村學校都在教授的這些知識,將更加有助于清除所有彌散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的迷霧,這迷霧比世界上任何嘲笑與誹謗都更加妨礙他們的發展……中國能否真正成為禮儀之邦,取決于中國能否拋棄偶像崇拜,接受、信仰西方文化。22
盡管巴爾福寫的這段文字有西方中心主義色彩,但是我們必須指出,他所表達的思想,對當時中國的進步是具有極大的啟發性的。
更具洞察力的觀點是巴爾福對中國人蔑視西方道德規范和忽視西方哲學體系的批評,以及基于此給中國發展提出的建議。他寫道:
中國人對西方道德規范的蔑視絕對真實,毫無隱瞞。他們的自負最自然,樸實無華,基于無知——這種無知幾乎在坦誠方面達到“崇高”的境界……而中國人現在只愿意把西方與純粹技術方面的優越性聯系起來……由于不了解外國的哲學體系,中國學者所受的教育使他們只尊重那些被認為是人類最富有智慧的道德系統,而蔑視其他任何一種道德標準……從宣傳的意義上來說,我們推薦赫伯特·斯賓塞與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作品。23
自19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期,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今日重讀巴爾福這段文字,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即便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中許多優秀的東西,依然值得我們中國人去學習。巴爾福推薦的是與他同時代的英國作家的作品,今天看來,沒有什么奇怪。但是,一個觀察家向中國推薦他同代思想家的作品,他的判斷力和遠見不得不讓人敬佩。赫伯特·斯賓塞24與約翰·斯圖爾特·穆勒25作品,在21世紀的中國,已經被許多學者所熟悉,但是中國大眾對他們作品的熟悉程度恐怕就不高了。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當代中國人依然對建構西方現代文明的思想精髓缺乏了解。中國不必完全照搬西方發展模式,但是如果無法了解西方現代文明的思想精髓,就很難深刻把握西方文明進步的動因。因此,即便站在今日的視角,中國人也有必要尊重西方文明,并不斷汲取它的思想精華。
1 本文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號編號NCET-11-0717)成果之一。
2 F.H.巴爾福,《遠東漫游》,王玉括,綦亮,沈春蕾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31頁。3 同上書,第33頁。
4 同上書,第37頁。
5 同上書,第38頁。
6 同上書,第39頁。
7 同上書,第39頁。
8 同上書,第42頁。
9 同上書,第43頁
10 同上書,第44頁至第45頁。
11同上書,第45頁。
12同上書,第45頁至第46頁。
13 同上書,第46頁。
14 同上書,第47頁。
15同上書,第49頁。
16即臺灣,從前歐美人對臺灣島的稱謂。
17F.H.巴爾福,《遠東漫游》,王玉括,綦亮,沈春蕾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51頁。18 同上書,第52頁。
19 同上書,第101頁。
20 同上書,第101頁。
21參見倪維思,《中國和中國人》,中華書局,崔麗芳譯,2011年。
22 F.H.巴爾福,《遠東漫游》,王玉括,綦亮,沈春蕾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103頁。23 同上書,第106頁至107頁。
24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1903年),英國著名哲學家,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代表作有《社會靜力學》等。
25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1873),又譯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19世紀影響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代表著作有《論自由》、《代議制政府》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