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廣播直播節目由于傳播的快速、靈活、新鮮,受到越來越多聽眾的歡迎。如果有專業知識豐富的記者和主持人一起主持節目,那么,聲音的豐富性又會讓節目增色不少,不過,記者和主持人一起主持節目時,需要不同的角色定位,同時還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檔節目的播出,讓聽眾在各具特色的語言環境中,獲取更多的新聞信息。
一、熟讀新聞稿件 做到心中有數
新聞是用事實說話,有采訪經驗的記者在節目直播過程中會用專業的語言把新聞事實說清楚。而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在這一點上不及記者,所以,在熟讀稿件的基礎上,更要了解稿件中的新聞價值所在,了解每條新聞的內容,用新聞語言去主持節目,拉近與記者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在專業性上,兩人要盡量保持一致。
遼陽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百姓熱線》是一檔民生類的直播節目,每周一至周五播出,時長50分鐘,由主持人和記者一起在直播間,既接聽聽眾熱線,又回復聽眾熱線辦復情況。每天9至10條的熱線回復,涉及的內容很多,主持人和記者經常會遇到不熟悉的專業性很強的名詞、術語,如果不把事實搞清,不把內容搞明白,不把句子表達的意思理解透徹,那么,播音時,做深入的分析和評論就談不上了。比如有這么一條熱線:有聽眾問小藥錢報銷政策怎么規定的。這個“小藥錢”在節目中播出,記者和主持人都應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為享受小藥錢的職工知道什么意思,如果是年輕聽眾或者農村聽眾聽到這個名詞,就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記者在寫稿件時,應該用通俗的語言告訴聽眾:小藥錢是指政府讓企業退休職工享受的一項門診報銷政策,只有城鎮居民享受,而且是原先不享受小藥錢的這部分人享受,其他人沒有。這樣,主持人在直播時,也就不會說外行話了。
二、節目以主持人為主 記者不能喧賓奪主
一檔直播節目,都必須由主持人作支撐,而記者只是主體里的一塊磚一塊石,各說各的話,以主持人為主,記者不能喧賓奪主、搶話、占上風,這樣,才能順應聽眾的收聽習慣,不會讓聽眾有聽覺誤區。因為,聽眾撥打熱線電話時,首先直接與主持人通話,有事直接找主持人,這時,如果主持人知道事情怎么處理,那可以立刻告訴聽眾,讓聽眾知道怎么做。如果主持人說得不到位,這時,記者可示意主持人,由記者補充幾句,擴充信息量,讓聽眾感到主持人和記者說得都很對,滿足了聽覺要求。如果主持人和記者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這時,就可以由主持人告訴聽眾,下節目后,由記者通過采訪咨詢,再把辦復結果在節目中公布,切忌主持人和記者搶話,聲音重疊,讓聽眾不知所措。比如這樣一條熱線:遼紡新家族有聽眾打過好幾次熱線,反映煤氣一直沒通。這個問題,主持人接聽熱線后,因為熟悉熱線情況,所以,就可以直接告訴聽眾沒通煤氣的原因,不用記者再重復了,同時,主持人還可以告訴聽眾,下節目后,由記者再與煤氣公司溝通一下,看看近期進展情況。直截了當說明情況,節省了時間,如果記者再啰嗦幾句,就多此一舉。但是,遇到記者辦復情況比較成功的熱線,主持人就可以在直播時,問記者:辦復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目的不是表揚記者,而是告訴聽眾更多的辦復信息,讓聽眾感覺新聞的真實性。
比如這樣一條熱線:藥機社區回遷樓聽眾反映,樓里一戶居民家里跑水,把電梯沖壞了,18樓的80多歲的老人回不去家,物業部門一個多星期沒有修好電梯。通過記者到現場采訪,與社區、物業部門溝通,最后,問題解決,聽眾打來感謝電話。直播時,主持人在播放完記者的采訪錄音后,就可以就此事與記者評述下這個事,讓記者說說采訪時居民生活怎么不容易,目的是讓那些服務部門想居民之所想,遇到問題不推諉,盡快解決。主持人和記者相互呼應,再與聽眾互動,這樣,每條熱線,最終的辦復結果,聽眾都會很滿意。
三、注意情緒轉換 聲音分出高低強弱
主持人和記者一起進直播間主持節目,從頭到尾,不能只有一種情緒,聲音也要分出高低強弱,哪些熱線回復的分量輕,哪些重,哪些新聞的趣味性強,都得分出來,還得注意分寸適度,這樣,播音時,才能互相呼應,配合默契,為節目完整的基調創造堅實的基礎。從聲音的高低強弱、語言不同的個性特點這方面講,雙方要互相照顧,不能你聲音大,我也跟著大,你快我也快,力爭做到播出的內容情感協調,聲音形式和語言形式也要各具特點又和諧一致。比如:有的聽眾打進熱線時,吐字不是很清晰,表達不完整,主持人聽了半天,稍有些不耐煩,要打斷聽眾,這時,記者已經明白聽眾的意思了,可以用委婉的口氣補充一句:這位聽眾,我記下了你的電話號碼,你的問題,我們明天節目中給您回復。還比如:有反映某某基層干部不作為的熱線回復內容,主持人聽到這個事,肯定也很生氣,也要說幾句,情緒激動時,記者就不要也跟著再激動了,可以這樣說:相信這樣的人是少數,大多數都是好干部,給聽眾一個安全、穩定的情緒,不要再火上澆油。
四、業務上融會貫通 風格上各具特色
主持人以迷人的主持風格吸引聽眾,而記者以極強的服務意識,取得聽眾的信任。不過,兩人如果一起做一檔節目,僅有這些還不夠,現在的主持人和記者,應該做全面型人才,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業務上還要融會貫通,風格上獨具特色。也就是說,主持人也要具備記者的素質,記者也要有主持人的聲音魅力,這樣,聽眾聽節目,心里才會感到舒服,愿意把熱線打進來,和主持人和記者反映情況。有的記者在回復熱線時,如果吐字清晰,表達流暢,具備一些播音的素質,那么,聽眾會給予很高的評價,如果平翹舌不分,說話含糊,時斷時續,那么,聽眾會感覺你不夠格做一個記者。而主持人如果說話不專業,凈說外行話,不懂新聞規律,那么,和聽眾交流時就會很吃力,要是了解新聞知識,有一定的新聞素養,知道什么事怎么處理,那么,聽眾一聽,就明白你是個有經驗的主持人,會更信服你,愿意聽你的節目,所以,主持人和記者應該互相學習,一起進步。
總之,做節目,主持人和記者光有熱情還不夠,需要研討業務,虛心學習,朝著全面復合型人才去努力,讓聽眾去評判,是最好的辦法。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