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武昌職業學院是一所民辦高職院校,現有在校學生1.4萬,教授17人,副高87人。與公辦高校相比,教職工“離散系數”高,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不強。為破解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體制局限和現實困境,克服民辦高校重業務、輕黨務,重“飯票”、輕“黨票”的行為傾向,學校黨委著力將黨和政府的要求與師生員工的訴求有效對接,破解基層黨組織有依無靠、有心無力、有職無權的困局。
澆鑄六大支撐
精神支撐。學校將紅安、麻城、大悟三縣作為教育活動基地,開展“三老(弘揚老區精神,關愛老區人民,服務老區發展)”主題實踐教育活動。以大別山精神為基因進行“胚胎移植”,培育“四披精神”—— 披堅執銳的示范精神、披星戴月的吃苦精神、披荊斬棘的開拓精神、披肝瀝膽的奉獻精神,培養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強化當代大學生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有機將“老區夢”、“青年夢”與“中國夢”對接。
活動支撐。開展“三站三示(站在黨旗下宣示忠誠,站在群眾間展示風范,站在高墻外警示廉政)”主題教育活動,加強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開展“三百企業行”活動,即“百名”教師下“百企”、訪“百崗”,探索地方區域經濟與校企合作共建、黨性教育與專業教育二者有機結合的路徑和方法。通過骨干帶頭和榜樣開路,在學生中選拔黨建“‘三求信使”,即選拔“代表組織的要求、反映師生的訴求,帶動青年的追求”的學生代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以和諧共生為主題,開展“情感共振,同心圓夢”系列活動。開展“三弱”“三救”活動,即針對法制意識薄弱學生,開展司法救助;針對家庭貧弱學生,開展經濟救濟;針對感情脆弱學生,開展心靈救治。
智力支撐。學校黨委帶頭學習充電,制定學習計劃和培訓大綱,加大二級學院總支書記、組織干事、學工辦主任和全體輔導員培訓力度。聘請專家、學者舉辦“高等學校對學生的保護責任”“大學生非正常死亡預防知識”等專題講座。開辦《黨建與思政360》簡報,黨委書記擔任主編,并親自定樣組稿,以身示范,先學先編。其他黨委成員和各總支書記輪流擔任主編,每人一期。此外,還組織師生編寫《校園里的罪與罰》叢書,舉事說法,拍案說理。
網絡支撐。建立師生互動平臺,通過網絡問情、網絡問責、網絡納諫、網絡評議,建立暢通的民意表達機制、快捷的訴求回應機制、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切實轉變作風,提高效率,及時回應解決師生現實問題和心理期盼。校長馬必學倡導舉辦了“立足家長做校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系列活動。
條件支撐。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黨員活動中心、大學生心理咨詢室和大學生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按學生人數2‰比例配備政工干部,按每生每年20元標準安排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經費,校系兩級班子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有效克服了民辦高校黨政“兩張皮”的現象,提升了黨建活力。
制度支撐。通過建章立制,確保黨組織的權力在學校章程中“生根”,黨的地位在學校組織結構中“生根”,工作任務在《黨政工作要點》中“生根”,工作經費在學校預算中“生根”,黨建工作績效在考評中“生根”。
搭建三大平臺
搭建學工平臺。為實現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層對接、有機融合和良性互動,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人格健全,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和溝通技巧,學校黨委策劃部署,在學生中開辟“西點勵志班”。學校成立了30多個學生社團,其中以學生自治、自律、自保的 “南鯊特勤隊”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目前,學習自主管理,生活自主服務,矛盾自我調處的格局初具雛形。
搭建教學平臺。學校以“雙帶頭”人隊伍建設為契機,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帶頭” “雙師型”黨員教師隊伍,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同步推進,雙向拓展,互相融合。為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強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滲透,組織開展“課前我(學生)講十分鐘”活動。“十分鐘”的內容廣泛,既可講社會見聞,也可講人生感悟,既可講故事案例,也可講人生哲理,目的在于開啟學生心靈之門,智慧之窗。
搭建網絡平臺。為占領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主陣地,掌握宣傳輿情的主動權,打好主動仗,學校充分利用網絡宣傳黨的科學理論,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在校園網上建立黨建和思想政治專欄,以豐富的內容、生動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其中,不斷增強網絡陣地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二級網站以網絡問需為抓手,全面了解師生存在的實際困難,積極主動地為教師和學生排憂解難。
武昌職業學院黨建和思政工作360輻射平臺建設的探索和創新,受到上級部門的重視和社會關注。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加強帶動了學生思想素質的全面提升。在武昌職業學校學生中,涌現出了一批在社會上釋放正能量的志愿者,如:“懸崖上的志愿者”楊菲,“春暉使者”楊群英,關注留守兒童的伍俊莉,校園“郭明義”宋飛鳳等一批批大學生黨員典范。
(作者系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黨委委員、武昌職業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