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薇薇
重慶作為中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和國家重要中心城市,交通優勢與政策優勢明顯。擁有發達的“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和“一樞紐五干線”鐵路網,以長江黃金水道、“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等為支撐的“一江兩翼聯三洋”國際貿易大通道骨架基本形成;唯一空港加水港區、唯一內陸型雙功能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已成為內陸重要口岸;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的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全面推進。此外,在生產要素方面也有顯著優勢,重慶不僅煤炭、天然氣產量大,能源供應的保障程度高,而且,作為老工業基地,工業發展的配套能力也很強,勞動力供應充足。作為西部的金融高地,重慶還擁有品種豐富的金融服務。眾多優勢疊加,為重慶更好地參與和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重慶目前的產業分工層次并不盡如人意。以重慶產業集群效應較為明顯的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嚴格來講其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貿易的各個環節仍處于“微笑曲線”的中端,附加值最大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部分很低。面對全球工業領域的不斷革新,重慶要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全球分工,推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最終實現重慶跨越式發展。因此,重慶應當在以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
認清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具有階段性特征的現實。從低端環節加入全球價值鏈產業分工體系,再通過制造業生產環節成功升級,這是眾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經驗所證實的成功路徑。加工貿易處于勞動密集生產環節,是重慶這樣一個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直轄市靜態比較優勢的體現,在短期內,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為大量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和平均素質較低的人口提供就業。與此同時,重慶應加速資本積累,提升技術和勞動力素質,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契機,以服務貿易的發展,激勵和推進加工貿易各個環節與各個分鏈條的協作發展,充分挖掘國內國際貿易的利益,提高垂直專業化分工在重慶的增值率。
充分發揮跨國公司對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促進作用。加工貿易是重慶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的主要方式。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成為當前主要經濟任務的背景下,要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重慶,引導加工貿易升級換代,是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重慶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重要路徑。
優化調整都市功能核心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都市功能核心區產業結構,為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創造條件。通過吸引高端要素在都市功能核心區的集聚,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平臺經濟,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為周邊區縣的產業錯位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留出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市域范圍內形成合理的產業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體系。
培育全球性競爭優勢企業。重慶大多數外向型企業與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相比,經濟規模和競爭力都很有限,在全球垂直專業化分工中處于被動地位。要鼓勵重慶企業積極與國內同一產業企業形成強大的經濟集團,通過市場化的企業聯合方式,培育其貿易、金融、信息、服務等功能及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然后以大型綜合性產業經濟集團的形式進入國際市場, 從而形成能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抗衡的全球性競爭企業。
(作者單位:重慶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