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買輛車,大家有沒有推薦的?”
一位初中同學在QQ群里發問。
“你要買多少價位的啊?”
“我最近買了一輛,感覺還不錯,要不要推薦給你?”
…………
很快,QQ群里的老同學們活躍起來。
話題從車子談到房子,又從房子聊到工作。
大家總是有意無意地透露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
“群里90%的同學讀到初中就外出打工了,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很多同學在城市里有房有車,有的還有了自己的事業。”王磊光在“返鄉日記”里寫道,“平時在群里,他們交流最多的是工作、車子問題,言談中總少不了炫耀。”
每次看到初中同學在群里聊類似話題,王磊光心里總不是滋味。
曾經,這些同學的學習不如自己;如今,自己賺的錢卻不及他們,生活也越來越趕不上他們了。
作為上海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王磊光越來越覺得知識無力——
“你童年的那些伙伴都衣錦還鄉了,而你連自己的生活問題都不能解決。你還能做什么呢?沒有人信任你的知識!”王磊光說。
和王磊光有同樣困擾的,還有西南政法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瞿杭。
“你現在在做什么工作,每個月工資是多少?”
“買房了嗎?買車了嗎?”
每次過年回家,瞿杭都要被親友反復地問這些問題。
“他們根本不看重你的知識,你的涵養。”瞿杭說,“越讀書,越覺得知識無力!”
而這種“知識無力感”往往會引發“讀書無用”的極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