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娟
(江蘇省科協,江蘇 南京 210024)
奮發有為 推進江蘇科協事業新突破
陳惠娟
(江蘇省科協,江蘇 南京 210024)
江蘇科協不斷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成果,深入實施“十項實事工程”,奮力推動科協事業實現新突破。
奮發有為 服務能力 職能轉移 海外合作
中國科協在八大代表服務創新試點工作總結會上提出四個“奮發有為”,即要在科技工作主戰場上奮發有為、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上奮發有為、在科技思想庫建設上奮發有為、在當好科普主力軍上奮發有為。科協組織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創新型省份建設進程中奮發有為、多作貢獻。江蘇科協持續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成果,深入實施“十項實事工程”,奮力推動科協事業實現新突破。
(一)深入實施學會能力提升工程
搶抓年度財政預算編制機遇,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不斷加大學會服務科技創新計劃實施力度。實施省市縣三級聯動,持續做好兩輪提升計劃項目成果的跟蹤服務,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作用,力爭項目快見成效、快出成果。2014年10月已申報通過的項目平臺按照已建立的合同契約,組織專家團隊圍繞科技創新項目,扎實開展科技服務工作,促進科技進步和轉型升級。以420家服務平臺為基礎,深入實施專利推送,力爭實現專利推送工作市縣全覆蓋。
(二)全面推進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
跟蹤落實省委、省政府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試點工作座談會精神,確保試點工作取得成功,為2015年全面推進積累經驗。如綜合示范學會實現承接職能的全面覆蓋;國家級學會已承接的政府職能在省級學會層面實現全面突破;其它學會實現已承接職能的常態化和規范化;鼓勵引導學會參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競爭;積極開展科技中介服務;加快組建省工程師學會,引導有條件的市縣成立工程師學會,為學會承接職能提供組織保證。
(三)精心組織系列高端學術活動
舉全省科協系統之力,全力辦好江蘇“青年科學家”年會、省“自然科學學術月”等活動,做好青年科學家執委、綜合示范學會、提升計劃項目成果等三大展示。緊緊圍繞全省“十三五”規劃編制,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區域、政產學研結合的高端學術沙龍和論壇活動。完善省市縣服務發展科學決策建議體系,開展科技工作者建議和軟課題研究,為地方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四)深入實施學會創新發展工程
始終堅持依法辦會,改革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加強理事會自身建設,積極吸納科技型企業、科技中介服務企業等進入理事單位,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組織機制。健全完善學會運行機制、監督機制和約束機制,建立與承接職能相適應的專家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和監事會。推進秘書長專職化建設,力爭綜合示范學會專職人員比例達到會員數的1~5‰。引導學會加強會員隊伍建設,廣泛吸納國內外高端專家、中高級人才和學生會員,確保全年新增會員3~10%。不斷提高會員會費收繳率,鼓勵企業家會員進行捐贈,建立學會發展基金,加快發展符合自身優勢的中介服務,增強學會自我發展能力。
(一)深入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以江蘇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全面推進市縣科技場館建設。以社區科普益民計劃、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創建為抓手,著力推進社區、農村、學校等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提升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科普畫廊)、科普員(簡稱“站欄員”)建設水平。
(二)深入推進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確保全年新增科普志愿者20萬人。充分發揮學會組織人才優勢,扎實開展“三百行動”,持續推進百名首席科技傳播專家進百校、百個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隊進百縣、百個科技志愿者團隊進百村(社區),并建立務求實效的服務機制。深入實施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確保蘇南、蘇中、蘇北建有科普益民服務站、科普學校、科普網絡(簡稱“站、校、網”),使科普工作領導小組、科普協會、科普員(簡稱“組、會、員”)的社區覆蓋率分別達90%、80%和70%。
(三)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工程
通過市場化方式,提升“科學夢想谷”運行水平,提高網站點擊率,確保年內注冊人數超100萬,常年在線30萬以上。建好、用好江蘇公眾科技網微博、微信平臺,提升網絡科普公眾參與度。推進信息化媒介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擴大基層信息科普覆蓋面。積極發展手機終端等移動科普新媒體,大力拓展手機報等信息科普新渠道,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四)深入推進科普資源整合工程
鼓勵支持學會、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和特色園區等科普資源向社會開放。推進《江蘇科技報》、《科學大眾》、江蘇科普影視等平臺共享。高度重視報刊發行與影視合作,整體聯動共同放大江蘇科普的受眾覆蓋面。充分發揮科普產業的聯盟作用,鼓勵引導20家科普研發基地多出優秀產品和作品,打造立足江蘇、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科普品牌。
(一)切實加強“海智”基地建設
大力提升“海智”基地規范化和科學化建設水平,確保每個省級“海智”基地有組織機構、載體平臺、人才引進、項目落地。充分依托中國(江蘇)國際人才技術資源轉移網和視頻會議系統,提高使用便捷性、資源可靠性、內容豐富性,著力提升網上招才引智實效。
(二)大力拓展海內外科技合作
提升完善20家海外科技人才服務站工作機制,不斷深化與EBN的合作,力爭實現科技人才與企業需求的高效對接。切實加強港澳臺地區科技交流合作。以蘇臺兩地農技協合作為平臺,每年組織“走出去、請進來”活動,擴大兩地的科技互動交流。
(三)持續放大“海智”洽談會品牌
認真總結提升“海智”洽談會辦會經驗,繼續在市縣舉辦“海智”洽談活動。用好北美、歐洲、香港、臺灣等海外合作平臺,確保全年引進“雙創”型人才(團隊)100人以上,集聚新興產業項目50個以上。
(一)拓展服務平臺
充分發揮業已建立的420個服務平臺作用,鼓勵引導科技工作者服務經濟建設主戰場。積極落實省市縣三級科技工作者之家建家標準,大力推進市縣“建家交友”平臺建設,努力為科技人才維護權益、反映訴求、提供服務。
(二)拓展活動載體
以會員日活動為平臺,充分展示學會會員創新成果,提升科協及各級學會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開展“企會協作”、金橋工程等傳統品牌活動的基礎上,打造“專家在線”、“科學家沙龍”、“科學養生堂”等活動品牌。廣泛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形成高質量、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科技工作者建議》。
(三)拓展宣傳表彰方式
在各級主流媒體開辟專欄,大力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人物、科技成果、先進事跡,加大對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的宣傳報道力度。組織策劃科技工作者宣傳專集,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
(一)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以縣級科協創新發展能力提升計劃為抓手,著力夯實基層科協發展基礎。以市場化理念、信息化手段、社會化機制,不斷創新科協工作方式方法,積極探索服務科技創新、項目評價、技術鑒定、人才職稱評定、技術人才培訓等新路徑。大力推進各類開發區、高新區、科技園科協組織建設,努力實現全覆蓋。大力加強企業科協組織建設,全力服務企業科技創新。
(二)加強學會組織建設
大力培育和發展科技類社會組織,加快建立與轉型升級需求、新興產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各類學會(協會、研究會)組織。創造條件在綜合示范學會全面建立黨支部,力爭黨組織在省級學會全面覆蓋。建立學會黨組織日常管理機制,堅持黨建工作與學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評,推進學會黨建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和長效化。
(三)加強農技協組織建設
圍繞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場基地、規模農業園區等為主體,廣泛建立農技協組織。到2015年底,力爭實現省轄市及涉農縣(市、區)農技協聯合會全覆蓋,在鄉鎮普遍建立農技協組織,每鎮建有4-5家各類專業農技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