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振
論政府在社會組織發展中的作為(摘要)
王建振
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都強調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我們應切實從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更新社會管理理念,按照“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這種社會管理模式,有助于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增加社會的和諧因素,減少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社會組織在社會轉型期間固有的作用和重大意義,盡快轉變那種對社會組織“既是也非,既是還非”的認識,必須把它提高到關乎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建成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其地位。2014年1月24日,深圳社會組織總會秘書長、省政協委員王理宗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社會組織不再是小角色,現在全國有上千萬人從事著這項工作。就拿廣東省來說,從業者多達30萬,不能發揮社會組織的創造力,這是一種資源浪費”。“我們能解決大量社會就業,能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有利于民生的社會公共服務,更能解決眾多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組織的重要性完全可以比肩戰略新興產業”。社會組織是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公平正義的現實基礎。從世界各國實踐看,在現代化社會中,社會結構呈“橄欖形”,社會較為穩定,經濟發展較快。相反,社會階層兩極分化,貧富差異較大,社會結構呈“啞鈴形”,社會則很不穩定。現在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官與民、富與窮、本地人與外地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階層之間、人群之間形成了很多矛盾和對立。所以現在社會的燃點很低,一個小問題就有可能釀成一件大事故,發展成一起群體性事件。在社會轉型時期這種現象在所難免,正如《光榮與夢想》一書所述,美國在1932~1972年40年的社會轉型期間也是亂象叢生、矛盾疊加,但美國有逐步完善、健全、發達的社會組織,從而平穩度過了這個社會轉型期。所以我們現在也需要社會組織這個“穩定器”來保障社會和諧、促進公平正義。如果我們老百姓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受到各類社會組織的關懷,那么我們的社會就有了非常穩定的基礎。
政府必須抓緊培育和完善各種社會組織。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重點培育、優先發展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學術性社團和城鄉社區社會組織。能夠為廣大群眾提供一個交流感受、訴說委屈、發泄情緒、表達意愿的良好平臺,讓群眾及時、適當地發泄不滿情緒或不同意見,防止社會矛盾沖突的長期壓制、聚集甚至爆發,從而避免或減緩群眾對黨和政府的直接對抗,起到聚合利益、反映訴求、提供服務、規范行為的積極作用。
政府必須切實放權于社會組織。各級政府要逐步將微觀層面的事務性服務職能、部分行業管理職能、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職能、農村生產技術服務職能、社會慈善和社會公益等職能轉移給社會組織。首先,應當加速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使企業真正按照獨立的、契約性規則,以自主治理為準則參與市場。其次,政府放權于行業協會。原政府部門中屬于社會的權力應盡快放權于這種社會自治組織,通過政策法規引導,使之真正擔負起行業管理的職能。再次,政府應放權于其他社會組織,使社會領域里的事情由社會群眾性組織來辦。
政府必須切實探索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為了實現分類監管,應根據民間組織的活動領域及其功能作用,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制定不同的法規和相應的制度框架,并采取不同的監管政策。繼續打擊、限制和取締那些具有反人民、反社會、反國家等反動政治傾向的民間組織。與此同時,選擇政治風險較小,關乎社會、民生、福利的社會公益類、社區服務類的社會團體和部分領域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進行登記管理體制的改革,將現行的“雙重管理體制”轉變為“準一元管理體制”;對于社區民間組織,降低準入標準,簡化登記程序,實行民間組織登記管理部門登記和備案“雙軌制”。2012年全國多地開始實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政策。廣東省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社會組織的方案》。遼寧、廣西、深圳、青島、寧波、鄭州等地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開展省、市兩級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試點工作。多年困擾社會組織發展的管理體制逐步松綁,公民結社的便利明顯提高。廣東省發布《關于進一步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社會組織的方案》從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別規定、特殊領域外,將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無須業務主管單位前置審批后再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登記,并對廣東省社會組織發展的速度、隊伍、數量、能力、發揮作用、監管、黨建等提出具體目標,到2015年建立與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現代社會組織體系。
政府還要抓緊抓好建章立制工作,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提供制度保證。法規政策滯后是制約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只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法人四種,沒有設立營利法人和非營利法人的分類,但在《基金會管理條例》這一行政法規中,規定基金會為非營利法人,與《民法通則》中規定的法人制度不符,因此造成行政法規和國家法律的沖突。加快修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待條件與時機成熟時,再適時制定一部社會組織法,在法律中確立指導思想、管理原則、活動領域和范圍、活動準則、權利與義務等。在社會組織法出臺前,可先制定行業協會商會法、慈善事業法、社會救助法、志愿服務法等單項法律或行政法規,實現政府對社會組織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轉變。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