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作為實體企業負責人,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風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寶生在聽了總理的報告后,感到非常振奮。 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創新是報告的主線,它貫穿于穩增長、調結構的整個過程,尤其是在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形勢下,創新驅動內涵更為豐富,意義尤為重大。
創新是企業“揚帆”的最大動力
“創新是一個大的話題,但是對企業來說,技術創新、科技創新是不可或缺的支撐點。創新驅動是我們國家在經濟‘新常態形勢下應該緊緊抓住的主線。”劉寶生表示,如果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那發展就會難以為繼,就會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被遠遠甩在行業后面,甚至面臨淘汰的危險。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劉寶生以中船重工風帆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包括風帆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整個行業,緊緊抓住創新機遇,通過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市場開拓等不同渠道做了大量工作,使企業基本完成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為企業打下非常好的基礎,也建立了產品競爭新優勢。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的競爭實力也有了極大的提高,在傳統產業結構調整上,探索出了‘有中生新的路子。”
談及如何抓住科技創新這條主線時,劉寶生告訴記者,一方面要繼續保持對科技創新的渴求和堅持,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創新是保持蓬勃生機、增強核心競爭力、推進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的管控力度,不僅要吸引人才、培養人才,還要在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千方百計為人才建平臺、搭舞臺。
京津冀一體化是企業借力發展的難得機遇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對處在這一國家戰略區域的企業來說,更好地承接京津產業外溢,借力實現跨越發展,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因為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在說到京津冀一體化對企業帶來的利好時,劉寶生表示非常樂觀。
劉寶生告訴記者,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河北來講,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挑戰在于河北是京津冀三地中的短板,政策、環境等各方面建設都與另兩個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機遇在于協同發展的要求對于河北而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河北能否實現借力騰飛、跨越崛起的重要考驗。協同發展,不僅僅是交通、文化、生態建設等方面,它應該是全方位的。“既然是全方位的,那三地的政策、環境也應該是一致的。”
談及河北企業的既有優勢,劉寶生向記者列舉了兩方面:一是人才優勢,“因為我們的地理位置,距北京、天津都很近,為企業的研發、創新都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二是政策優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河北的交通、生態等“硬環境”建設會不斷得到改善,這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要。
未來肯定是非常美好的,但我們要做的就是立足當前,補齊短板。為此,劉寶生建議政府做好兩件事:一要深化改革,打造優越的軟環境。“這當然是多方面的,隨著政府的簡政放權,不僅要把政策放到底,同時地方也要能夠‘接得住。”二要出臺有利于協同發展的相關政策,為企業提供科研、技術方面的優惠和支持,鼓勵他們轉型升級、有中生新。同時,劉寶生認為:“目前與京津兩地的一些政策還不能完全對接,這是對河北的客觀制約,國家應該給河北與京津地區同等待遇。”
風帆四個“兩方面”,實現企業大發展
由于我們是傳統產業,企業目前的戰略是當前和長遠兼顧。一方面要發揮自身既有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目前我們的研發成果也填補了市場上的技術空白,為企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保持在市場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展望未來,著眼于創新的技術、前沿的產品,為企業長遠發展多做一些準備工作。
談及對市場布局的考慮,同樣也是“兩方面”。“我們是全盤規劃,戰略考慮。我們立足全國,著眼全球,目標是全國第一,世界馳名。”劉寶生繼續向記者解釋,所謂世界馳名就是走出去,一是讓產品走出去,二是在海外建立研發基地。“這是我們的目標,公司也有一整套發展戰略和規劃,目前也正在積極實施。”
談及如何進行科技創新時,劉寶生同樣表示要“兩條腿走路”。一是積極對前沿技術進行研發,保持現有的市場優勢;繼續加大創新力度,從結構調整向中高端邁進,包括如何運用好互聯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推進精英化生產等等。二是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研究。“公司對技術科研高度重視,因為技術科研對企業未來發展是打基礎的一項工程,目前我們還成立了基礎科研部,為企業的技術研究在儲備和研發上提供支撐。
談及科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發人才儲備時,劉寶生同樣表示要把握兩方面:“我們自己隊伍要培養,也要借助外力,聘請國內外權威專家,為企業搭建研發平臺。”劉寶生告訴記者,在國內選擇與一流大學、研究院、研究所合作,和權威專家合作;同時,加大與國外專家業合作力度,不斷拓寬合作交流渠道,使更多國外專家為企業服務。
科研經費應向企業傾斜
“科研創新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成果的轉化。”在劉寶生看來,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為此,劉寶生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科研經費向企業傾斜。“雖然現在也有,但是力度小。”
劉寶生告訴記者,當前國家對科研項目的支持經費大部分給了研究院所,但不少研究院所的科研成果并沒有實現產業化,不能盡快轉化成產品。“這就造成國家拿了很多錢,也給了很多支持,但是效果卻沒有真正落地。”相對于研究院所,劉寶生認為企業對于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更為重視。“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當然很關心產業化。科研成果的‘轉化是企業在整個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
“科研經費對于企業創新至關重要。”希望國家在這方面能有更好的政策。劉寶生認為,要改變“搞科研的人比搞技術的人水平高,沒有能力的人才會去搞技術”這種錯誤觀念,把科研經費更多地向應用技術研究方面傾斜,企業就有可能會更快地提高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