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一方面,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政府對教育、衛生等的投入,鼓勵社會參與,提高供給效率。這既能補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擴需求、促發展。
盧紹杰
、全國政協委員
飛達集團董事長
當前,我國既面臨國際日趨復雜和激烈的競爭壓力,又要避免陷入“有增長無發展”的中等收入陷阱;另外長期以來支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要素驅動方式因受資源、環境的約束已經難以為繼,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向創新驅動發展全面轉變。
我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成為必然趨勢,但仍有不少問題制約著這一轉型。例如,雖然創新驅動能力不斷提高,但核心技術的供給總體還處于較低水平,原始創新能力仍是瓶頸和短板;雖然我們的需求結構不斷導向于創新發展,但企業、產業原有發展的路徑依然制約了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轉型。除此之外,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廓清,創新能力與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全國科技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尤為突出。
王鶴齡
全國政協委員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現在是一個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特別是在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的形勢下,任何發展都具有周期性,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逼著我們發展,依靠和應用科學技術,努力建設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產業群、產業結構,才能克服困難,保證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科學技術可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值得大力推廣。我們趕上了互聯網時代,它為大數據、云計算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和平臺,它最大的貢獻就是克服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催生出了很多業態,也把我們的潛在需求帶出來了,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李兆廷
全國人大代表
東旭集團董事長
政府的重視給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我們要在創新驅動協同發展的新形勢下,找準企業定位,在協同中謀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最終實現本地的全面發展。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然而,由于京津冀一體化進程長期滯后,導致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潛力未得到充分釋放。
現在國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我認為首要問題是樹立自主創新發展新觀念,擺脫舊觀念,即擺脫“搭便車”的陳舊思路。協同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全面發展,其中河北作為三地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但河北當前的整體現狀是產業青黃不接。一方面,傳統產業在大力度地壓減,而另一方面,新興產業還沒有挑起大梁。要使新興產業的成長快過傳統產業的,做到增大于減、進大于退、上大于下,就必須走創新之路。此外,河北還需要轉變以往坐等政策福利的思路,要樹立“自主創新發展”的思路,因此協同發展的要點在于協同創新。
姜衛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企業和產品也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但“中國制造”卻總也逃不脫低端、廉價的標簽,嚴重損害了中國產品的市場形象。究其原因,是中國的制造產業基礎技術薄弱,缺乏技術支撐和經驗積累,導致產品質量差,國際競爭力不強。
要把增強中國制造國際競爭力,作為推動經濟發展振興的首要任務:一要從政策、資金、技術和服務等方面支持企業積極走出去,扶持企業對尖端人才、先進技術和裝備的引進,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學習、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彌補工業發展時間短、基礎差的短板。二要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開發替代進口產品,并對應用替代進口產品的也給予相應政策支持。三要重點培育有助于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和企業,統一規劃,分類指導,支持其向前推進。四要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加強基礎技術、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以及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五要保護民族品牌在本國的消費。
楊群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所長
創新驅動發展是黨中央確定的我國當前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的首要發展戰略。一要克服目前我國科技體制中無序競爭的弊端;二要克服科研浮躁現象,建立現代科技水平的示范樣板;三要為高校、科技企業和行業研究部門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即高水平科技人才孵育器,同時為我國各部委的行業研究院所提供科高水平的科研支持。
楊群建議,構建的“新國家隊”(中科院+中科院外的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其他科技力量(高校院系—鼓勵自由探索;行業研究院所—承擔全國的科技數據采集和研發;企業實驗室—鼓勵科技轉化)分工和側重更為明確,國家科技布局更加合理化。國家科技布局的頂層設計和正確布局,事關正常科研生態環境的形成和發展,必將有效推進我國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可靠的支撐。
胡衛
全國政協委員
上海教科院副院長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特別是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重,人口紅利終結,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越需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作支撐。無論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還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技術革新步伐,掌握現代技術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都是有力的支撐和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