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政府工作報告》
摘要
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創新創造關鍵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擴大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實施范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職務發明法律制度,使創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制定促進科研人員流動政策,改革科技評價、職稱評定和國家獎勵制度,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引進國外高質量人才和智力。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行動計劃,堅決打擊侵權行為,切實保護發明創造,讓創新之樹枝繁葉茂。
呂建
政協委員
南京大學副校長
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型升級,科研機構的科研方式也必將加以轉型升級并與之相適應。我們需要一種開放、公正、長效的、能夠反映科學研究創造性工作特征的、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程度為導向的評價機制。現今我國正處于經濟與社會轉型期中,科技創新處于迅猛發展態勢。在國家需求和市場經濟的驅動之下,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然而由于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根本不同的特性,工程化的資源分配方式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本質常常格格不入,如果它們之間的關系不能夠正確定位與良性互動,就會使社會上一些浮躁與功利氛圍蔓延到高校和研究機構,打亂了科技創新活動本應遵循的規律與節奏。
李華
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石化長嶺分公司董事長
科技創新是一個老話題!通過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所謂的進入新常態,要繼續平穩保持適當增速的社會發展,維持現有的模式肯定不行了。所以必須以創新來驅動,這已基本形成社會共識。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怎么做?怎么才能把創新驅動變為現實,我覺得還是大家對創新的理解要更加全面、更加有內涵。
面對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問題時,我們所理解的“創新”是比較片面的。大家一般更偏重于理解為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創新非常重要的一個本質,但是作為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把創新單純理解為技術創新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在這個層面我們不把“創新”的完整意義把握住,我覺得創新驅動還是不會像我們所想象和希望的那樣順利發展。
換句話說,創新必須建立在體制機制同步創新的基礎之上,技術創新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技術談技術有點片面和狹隘,現在有很多制約創新潛力、創新作用發揮的因素,這個限制性的因素就是體制和機制。現在創新和研究領域還存在很多禁錮,其中包括思想層面的禁錮,這種禁錮不打破,創新不可能形成驅動力。無論企業還是政府,必須借助國家新一輪深層次的改革措施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所理解的創新驅動發展這項國家戰略才能得到順利實施。
江林昌
全國人大代表
煙臺市人大副主任
煙臺大學副校長
“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均統一于‘四個全面的整體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是牽好今年改革發展的‘牛鼻子的關鍵,也是‘四個全面在全面落實、協調推進的關鍵點。” 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人大副主任、煙臺大學副校長江林昌認為,為這一總的戰略目標提供基本動力、基本保障與基本支撐的關鍵,在于要抓好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他認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為迫切,因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點目標與重要領域,需要有創新型的人才去支撐,一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一定離不開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只有大量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后,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壯麗畫卷才會得到完美的呈現。
鄭惠強
全國政協委員
民盟中央副主席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最關鍵和最核心的要素是具有獨特創新思維的科技人員,尤其是具有杰出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然而,在現行分配體制下,高端人才和科技人員的貢獻與其收入和待遇明顯不匹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全身心投入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新驅動發展離不開一支龐大、穩定而且有活力的科技隊伍。這就需要大張旗鼓地激勵科技人員在最大限度發揮聰明才智的同時,讓他們在發明成果、專利技術產業化過程中有所回報,增加合法收入,因創新而致富,乃至實現“一朝致富”的夢想。
2015 《政府工作報告》
摘要
提高創新效率重在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要改革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方式,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政府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鼓勵原始創新,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向社會全面開放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把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就一定能夠迎來萬眾創新的浪潮。
潘復生
全國政協委員
科技成果的浪費已成為全社會最大的浪費之一,大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科技成果屬于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有本質差異。如果把有形資產看成火車,無形資產看成汽車,用“鐵路”規則來規范“汽車”行為顯然不可行。
科技成果具有很強的轉化應用時效性和轉化可能增值國有資產、不轉化必定貶值國有資產的價值實現特性,管理部門責任重大。但管理部門一方面把科技成果當作有形國有資產管理,另一方面科技成果浪費又不承擔任何責任。管理不到位必然影響科技成果的及時轉化,從而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重慶市科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