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斗機最能體現軍事裝備的“高科技”水準。中國戰機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強,走上了“高科技”之路,第四代戰機鶻鷹成為我國軍工技術的里程碑。
小資料
殲-31(中國代號:鶻鷹)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研制的最新一代(歐美舊標準為第四代,新標準以及俄羅斯標準為第五代)雙發中型隱形戰斗機,它采用雙發動力裝置、單座、固定雙斜垂尾、無鴨翼以及蚌式進氣道。它的空重有17500千克,最大速度能達到每小時2200千米,作戰半徑為1250千米。
看表演——懸停、倒飛惹人尖叫
2014年11月11日,第十屆珠海航空展如期開幕。這期航空展吸引了大量觀眾前來“觀機”。珠海航空展上可謂“名機云集”,機起機落讓觀眾大飽眼福,直呼過癮。
16日下午2時30分左右,觀眾們坐在觀禮臺上等待將要亮相表演的飛機。趁著休息的空當兒,觀眾們開始議論以前飛行表演的精彩之處,比如大家對阿聯酋飛機的“奢華”表示“崇拜”,又對八一飛行大隊的“特技功夫”贊不絕口……
正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航空展的精彩之處時,觀眾忽然發現前面低空出現了一個“異樣”的身影,那是一架黑色的戰斗機,機身涂著“31001”的編號,正向這邊飛來。這是哪國的飛機?忽有“軍迷”大喊一聲:“是殲-31,中國的鶻鷹!”
隨后現場發出尖叫聲,真是想不到,大家期望已久的中國第四代戰機殲-31竟然意外在珠海航空展上現身了!
殲-31用什么樣的出彩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尖叫聲呢?
請看:殲-31在空中平飛一圈,然后以特技動作旋轉飛行半圈,接下來是瞬間懸停,然后居然能倒著飛行。又是一個瞬間懸停,然后像沖天鳥一樣垂直上升,眼見著它越飛越高,就要變成觀眾眼中的一個“黑點”時,又快速改變方向,向地面俯沖而下,這俯沖大有“大兵壓境”,讓人“無處可躲”的震撼感。
殲-31這一套前飛、繞飛、倒飛、直升、俯沖的驚險動作,在5分鐘之內干凈利落地完成,把觀眾看得目瞪口呆,然后惹來尖叫聲一片。
看設計——重視細節處處有亮點
鶻鷹戰機表演精彩,是因為其細節處的設計處處有亮點。不妨走近鶻鷹,看看它都有那些精彩的設計吧。
機身設計有“類鳥結構”。殲-31與國外第四代戰機相比,機身采用了更加“瘦身”的設計方案,它的身材短且扁,有鳥的身體結構特征。正是因為有了“類鳥”的機身設計,所以殲-31更適合飛翔,飛翔動作也就更加靈活。
機翼設計的特點是“翅膀多多”。殲-31的機身結構雖然像鳥,但它整體看起來并不是一只鳥的樣子,這是因為它的“翅膀”特別多。兩個主翼呈梯形向兩側展開,主翼上又裝有前緣襟翼、后緣襟翼,機身后面還有蝶形垂升垂降尾翼。不同的機翼控制著殲-31不同的飛行姿態,因為翅膀多多,所以殲-31擁有“花樣兒繁多”的飛行動作。
起落架設計注重“硬實”。飛機起落時,“起落架”受到的沖擊力最為強大。“硬實”的起落架是保障安全飛行的重要部件。殲-31的起落架安裝在主機翼根部,向前折疊到進氣道側面,這種安裝方式是連接強度最強、抗沖擊力最好的,讓殲-31的起落架很是“硬實”。這讓它既適合在陸基機場起落,也適合在航空母艦上起落。因為有“硬實”的起落架,所以殲-31有可能成為遼寧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彈藥系統設計要讓人“看不見”。“看不見”指的是要能在雷達偵測時“隱身”,不被敵軍雷達偵測到。要想讓飛機隱身,就要盡可能減少飛機外表面的各種突起,因為每一處突起都容易成為被雷達探測到反射源。飛機上容易突出的部件是外掛導彈,殲-31把本應該外掛的導彈收于機身之內,機身內有專門設計的導彈艙,這讓飛機表面看起來就非常“平滑”了,不易被雷達發覺。
駕駛艙設計有后視鏡。殲-31駕駛艙和其他第四代戰機的駕駛艙猛然看起來沒有什么區別,大部分收歸于機身內部,外露尺寸很小。這樣的設計雖然有利于降低飛機阻力,但是會遮擋飛行員的后方視野,不利于飛行員提高空戰觀察能力。為了能讓飛行員看到飛機后面的情況,殲-31在駕駛艙兩側安裝了后視鏡,這就滿足了飛行員警戒自身后方空域的要求。
看前景——實力強悍招人愛
殲-31的主翼展為11.50米,身長16.90米。從正面看,它有4.80米的身高,所以說它是一款“中型戰機”。這款“中型戰機”的功能卻不“中等”,而是比較強悍:飛行高度可達18000米,起飛重量可達28噸,內置武器有4枚中程空空導彈,還有2枚精確制導彈藥,因此無論飛行能力還是火力水平都屬于“上游”水平,其性能可以媲美美國花巨資開發的第四代戰機F-35C。中國的鶻鷹實力雖然強悍冒尖,但是其造價無須“斥巨資”,是一款真正“物美價廉”的第四代戰機。因為功能優、價格低,所以鶻鷹戰機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競爭力會特別占優。雖然該機還沒有走向市場,但是已經提前得到許多國際買家的青睞,一些有采購第四代戰機意向的國家,紛紛把貨源國從原來的美國、韓國、日本、土耳其、瑞典等轉向了中國。相信中國的鶻鷹會以“物美價廉”的競爭力,成為國際軍購市場的“搶手貨”。屆時,中國的鶻鷹將為更多國家提供保家衛國的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