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澤



在很多電影情節中,我們時常能看到主人公因種種傷害出現心理疾病,他們大都求助心理醫師。心理醫師通常會采用一種頗為神奇的“催眠療法”幫助他們治愈心傷。而在另一些電影中,掌握著神秘催眠術的大師操縱著他人,進行各種突破人類極限的活動,甚至還有一些邪惡的催眠師操縱普通人犯下各種罪惡的勾當。看完這些情節,我們不禁要問:催眠術是什么?它是神奇的幻術還是科學的手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催眠”吧。
催眠的概念
據歷史記載,公元1774年,奧地利的麥斯麥醫生以“動物磁力”的心理暗示技術開創了催眠術治療的先河。
1841年,英國曼徹斯特的外科醫生詹姆士·布雷德出版了《神經催眠術》,在此書中,他正式把心理暗示技術定名為“催眠”,可以說布雷德是第一個對催眠做定義的人。
被催眠后究竟是什么狀態呢?它其實是一種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的心理狀態。只不過,這種狀態是由人為誘導引起的,人為誘導的方法有放松、單調刺激、集中注意和想象等。
這樣看來,催眠就是一種心理暗示行為,施術者通過語言、聲音、動作、眼神的心理暗示在受術者的潛意識輸入信息,改變其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受術者可以閉上眼睛,也可以不用閉上眼睛,甚至會無意識接受了催眠師的心理暗示。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簡單地說,催眠術是利用心理暗示進行溝通的技術。
在催眠被定名后的170多年中,催眠術最初多應用于心理治療,但在近代的數十年間,催眠開始涉及更多領域,比如醫學麻醉、婚戀、教育、運動、職場、警務和演藝等領域。
實施催眠術
成功地進行催眠需要一些基本的條件,一個要素是被催眠者要具有可催眠性,據研究,一般人都具備這一性質,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這種可受暗示性的程度是相對穩定的,但也受年齡的影響。一般認為在兒童時期較高,在青少年時期達到最高,之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有證據表明這種可催眠性是受遺傳影響的,但同人格,個性都沒有直接的關系。另外,據說這種可催眠性也可以通過訓練而進行強化。
除去自我催眠,催眠術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催眠師。
催眠建立在催眠師和被催眠者之間的彼此信任關系之上。催眠不是催眠師單方面的操控,而是需要被催眠者的意愿和配合,同時還要借助一些工具。
目前的醫學界,催眠作為一種輔助的治療手段,催眠師主要是從事心理治療的工作。但是這個學科不會止步于此,更多嘗試使催眠也被用于幫助運動員、學生提高成績等諸多方面。
現在你知道催眠術是怎么回事了吧?它乍聽起來好像很神秘、玄幻,其實蘊含著深奧的科學道理在其中,而掌握這門科學技術的人,我們就更不能小看他們了。
成為催眠師的必要條件
在業界,人們品評一個催眠師是否勝任,有諸多條件。其中“愿意幫助他人”被放在挑選條件的首位,這說明人們最看重的是催眠師對他人的貢獻及幫助。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挑選條件分別是“有心理學的基礎且能虛心學習心理學”和“沒有犯罪記錄”。
另外,如果具備了下面的條件,將更有利于成為催眠師:自信的性格;具有人情味和凝聚力;語調低沉渾厚。
所以呢,一些人認為催眠師是有法術的,帶著神秘色彩的,絕對是被一些漫畫、小說和電影誤導了。催眠師其實也是普通人,只不過他們可以使用催眠技術幫助別人解決生理、心理上的各種困擾。所以好的催眠師是非常可敬的助人者,同時往往被視為最親近的朋友。
目前,催眠主要被應用于心理治療,強調的是催眠在心理治療中的使用價值。如果你在某些表演性質的活動中也見到了催眠術,可別輕易被表演者眼花繚亂的演繹弄迷糊了,這不一定是我們所說的科學催眠術。
關于睡神的神話故事
在希臘神話中Hypnos是睡神,相傳Hypnos住在冥界,他的左手拿著罌粟花蕾,右手則是拿著一支牛角,牛角里裝滿了液體,這種液體可以令人進入睡眠。如果被他的魔法棒輕觸到眼睛,無論是人或者神,都會無法抗拒地進入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