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即使在無風的環境下,也能夠在彗星表面形成酷似風痕的塵埃痕跡。
據國外媒體報道,參與羅塞塔號登陸彗星任務的科學家們發現,彗星67P表面的塵埃似乎有被風吹動的痕跡,這在一個毫無空氣的星體上是一個十分驚人的發現。但是這些特征也有可能是彗星核心周圍的微粒再次落下產生的痕跡。
去年11月,羅塞塔號向彗星67P投下了菲萊號登陸器,但由于降落出現問題使它的太陽能板無法吸收太陽能。科學家們爭分奪秒的在菲萊號電池電量耗盡前,進行盡可能多的科學探索。
科學家們發現,彗星表面約有17個不同的區域似乎出現了塵埃物質的移動。這些“風痕”在巖石周圍能夠看到,而巖石似乎充當了一種自然的障礙物,讓塵埃物質順風形成一種痕跡。
羅塞塔號人物的首席科學家斯特凡諾·莫托拉(Stefano Mottola)博士在德克薩斯州舉辦的一場重要科學會議上公布了這些發現,他聲稱:“所有的風痕都指向同一方向——由北向南,這是非常令人驚奇的。”
但是研究團隊已經提出了一種形成機制。他們把這個過程稱為飛濺跳躍,指的是微粒的大量降落導致表面塵埃被趕出了原始位置。莫托拉博士稱:“我們假設微粒會降落并撞擊,它們引發其它微粒的跳躍,而且這一過程并不需要某種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