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上帝也瘋狂》的開場介紹了這樣一個族群,他們是布須曼人,生活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腹地,這里距離現代化大都市6000公里。
這個族群在首領希的帶領下過著刀耕火種,狩獵耕作,與世無爭的生活。
他們敬畏自然,他們相信上帝的存在,他們還相信通過某些方式能夠獲得神明的指示或者能夠向神明傳達自己的意愿。
有一天,一個可樂玻璃瓶從天而降,掉落在了族群聚集地。他們第一次見識到了這個不明物體,它形如水滴卻堅硬無比。
漸漸地,人們發現,這個不明物體可以用來吹奏音樂,可以用來搟蛇皮,可以用來砸堅果,它完美的構造和繁多的用途讓人們越來越離不開它,他們認為這是上帝賜予的禮物。
很快,這種興奮、喜悅的心情慢慢消失,因為有太多的人想要使用它,從此,爭奪取代了分享,矛盾替代了和諧。
首領見此情景堅持要將可樂瓶還給上帝,只為恢復曾經的平靜生活……
是否哪里有人存在,哪里就有矛盾呢?從布須曼人的經歷看來也不全是,可樂瓶子沒有出現之前,他們是可以和諧相處的,是可樂瓶子出現后人們才漸起紛爭。
人與人之間為何會產生矛盾?
矛盾源于不滿的情緒。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即便是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城市這樣的大環境下,又或是接受過相同的教育、有近似的家庭背景,我們還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只有近似,卻不存在完全相同。
那么在個體之間的交流過程中就難免會出現思想、認識所帶來的差別,當差別出現時矛盾就有可能被觸發。
甲和乙在交流的過程中由于一些小事產生了分歧,表現為彼此對對方的不滿,但這種不滿情緒的出現追根究底是因為對方的做法沒有達到你的期許,也就是對方沒有將你的杯子填滿。但此時雙方的矛盾還沒有真正的產生,只是具備了產生的客觀條件。
如果雙方都更關注于杯子中已加進去的那部分水,即關注對方令你滿意的地方,承認、理解并賞識對方已經做出的努力和成果,那么矛盾產生的客觀條件將不復存在。
但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更關注于杯子未充滿水的那部分空間,也就是責怪對方為什么沒有做到完全符合自己的內心期待,所以不滿、憤怒和鄙視不免在內心集聚,由此就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用消極否定的眼光來看待他人,總是急切地否定他人的不足,尤其是在家庭和工作中體現得最明顯。
我們不去過多地談論人性與人心,在這里我們只考慮如何解決。
人類處在沒有法律、沒有規定、沒有約定俗成的蠻荒時代時,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些由于不滿帶來的矛盾呢?
也許可以用最簡單的辦法——石頭-剪刀-布。
還記得電影《非誠勿擾》開場時以200萬英鎊售出的“分歧終端機”嗎?它是由兩片帶把手的ABS塑料組成的一個圓筒。使用時,有分歧的兩人分別將手伸進塑料筒,在石頭、剪刀、布中選擇自己的“招數”,然后再分別用另外一只手把塑料圓筒上的小把手拉開,這樣兩人在不能臨時變招的情況下公平的決出了輸贏。
在電影中,葛大爺聲稱,只要擁有分歧終端機世界上就再也不會有戰火,科索沃戰爭、巴勒斯坦問題,哪怕是美國總統換屆、選白人還是選黑人都能夠靠它解決,同時它將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一件劃時代產品。
分歧終端機當然是電影虛構的產物,但對于石頭-剪刀-布的相關探討與研究,并非只存在于影視劇虛設的情節中。
槽點變亮點
2012年,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組成了一個跨學科團隊,他們成功申報了一項名稱為《可控實驗社會博弈系統中一些非平衡統計物理問題》的課題,該課題的主要內容是對“石頭-剪刀-布”制勝原理進行研究。
新聞一出,輿論嘩然,有人調侃認為這項研究“沒有任何幫助”,不是“正兒八經”的研究,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甚至有人認為這是 “吃飽了撐的”。
如今,這項此前被嘲諷為“吃飽了撐的”研究,入選了“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2014年度最優”,成為了中國首次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社科領域成果。
據統計,近5年來,全世界共有50項成果入選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年度最佳成果,其中有3項來自中國。該研究成果作為社會科學領域的成果入選,在我國還是第一次。
嚴肅的學術研究項目
這個跨學科團隊招募了360名學生,將他們分成6組,隨機配對玩300輪“石頭-剪刀-布”游戲。
實驗形成的研究報告長達21頁,包含各種數理模型的全英文報告,物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內容。這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找360個學生玩猜拳”要復雜得多。
“石頭-剪刀-布”研究采用經濟學控制性實驗方法——也就是實驗經濟學的方法,利用“石頭-剪刀-布”這一家喻戶曉而又在博弈論中處于元博弈模型的框架進行研究。這其中,包含了物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內容。
研究報告的核心觀點是:這種“勝留輸變”的模式,可能是人腦中固有的條件反射,其中潛藏的心理狀態值得進一步研究。
報告的第一作者——浙江大學實驗社會科學實驗室的研究員王志堅同時認為:剪刀石頭布只是一個游戲,對研究人類的競爭性行為而言,它是一種有益的模式,例如在金融交易中,人們的狀態就是如此。
研究發現,在宏觀尺度下,對于不同激勵參數,社會系統普遍存在持續的周期循環現象;而在微觀層面,個體行為則存在一種隱藏的模式:在一定情況下,贏了會更多選擇保留剛剛獲勝的策略,輸則更多按照石頭-剪刀-布的名稱順序變動,而平的則按照石頭-剪刀-布這樣的反方向順序變動。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這項研究是對人們玩石頭-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規模測量,測量揭示了隱藏的行為模式,聰明的人可以利用這個模式來提高自己的勝算。
這種通過“計算”來解決矛盾的方式,也許會讓別人的想法與你的更接近……
石頭剪刀布也有世界錦標賽
盡管人們感到新奇,但探討石頭剪刀布輸贏的方法,也不單是中國人的興趣。2007年,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想要當上這個游戲的冠軍,首先應該出剪刀。他們統計發現,在三種手勢中,人們最喜歡出石頭。這意味著對手有可能選擇布,因為他們大多以為你第一招便會出石頭。因此你的選擇應該是剪刀。
而全球規模最大的石頭-剪刀-布俱樂部,“WorldRPSSociety”,在網站上貼出了他們總結的勝法8條策略。第一條就是“新手會出石頭”。
還有一條策略提到,上一回合的輸家,接下來很可能會出自己上一招的克招。比如上一招出 “石頭”輸掉了,下一輪很可能會出“布”。這倒是跟中國的研究結論暗合。其他的策略都是心理戰,包括跟對手透露自己下一輪要出的招數等等。
上述俱樂部每年在加拿大舉辦“世界剪刀石頭布錦標賽”,冠軍能拿到幾千美金,還有電視臺轉播。俱樂部除了出書,還出過紀錄片。論壇上的玩家們,在簽名檔里驕傲地列出自己的比賽成績和冠軍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