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才
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聞名于世的,是他的狹義相對論和質能方程E=mc2。前者無疑在世上構建了一座嶄新的物理學大廈;而后者這一簡約而唯美的公式則被譽為是“點亮群星的引擎”。
無可否認,在一百多年前,這個天才曾在世界上引起了一場關于時空觀的徹底變革。
接下來,正當人們忙于理解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愛因斯坦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著名物理學家、皇家學會會長湯姆孫曾稱它為“自從牛頓時代以來所取得的關于萬有引力理論的最重大的成果”“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果之一”。
然而,若不提這些光環,愛因斯坦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卻是模糊的,他被那些流傳下來的圖片具象為一個滿頭亂發、醉心科研的怪老頭,可敬可畏卻不那么可親。問詢他人對愛因斯坦的印象時,人們給出的關鍵詞永遠離不開奇怪、孤僻、智商高。認知稍微多一點的人,可能說得出他的量子力學、相對論和他珍愛小提琴。
百余年過去,歷史的濃霧讓他的形象不再清晰,我們已然無從了解到最真實的愛因斯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成就萬千,只是他的冰山一角。
“有一個問題常常把我搞迷糊:究竟是我瘋了還是別人瘋了?”
愛因斯坦常被認為是孤獨的。
3歲不會說話,他被懷疑是啞巴而接受醫生檢查;9歲仍不具備通暢講話的能力,說的每一句話都要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小學、中學成績平平,舉止緩慢且不愿與人交往,曾遭到老師公開辱罵斷言他“長大后肯定不會成器”,甚至差點被趕出校園。
青少年時期的孤僻,似乎為他的成年生活埋下了伏筆。由于對某些功課的漠不關心,以及對老師的冷漠態度,1900年,蘇黎世工業大學拒絕讓21歲的愛因斯坦畢業后留校。找不到工作的他,一度靠做家庭教師和代課教師過活,如此持續了約一年半的時間。之后,關心愛因斯坦并了解其才能的大學同窗馬塞爾·格羅斯曼設法說服了自己的父親,將愛因斯坦介紹到瑞士專利局工作。就這樣,愛因斯坦成為了一名技術員。
對愛因斯坦來說,朋友的援助如同一根救命稻草——“突然被一切人拋棄,一籌莫展的面對人生。他幫助了我,通過他和他的父親,我后來才到了哈勒(時任瑞士專利局局長)那里,進了專利局。這有點像救命之恩,沒有他我大概不致餓死,但精神會頹唐起來。”
相較物質享受而言,愛因斯坦更加崇尚精神與行為的自由。
16歲,他第一次報考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雖然這次的求學之旅以入學考試的失敗而匆忙告終,但看過愛因斯坦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贊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這個特點貫穿了這一精神至上者的一生。
在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愛因斯坦寫道:“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對于物質的追求和上流社會的交際,愛因斯坦永遠表現得無所謂甚至厭惡,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對于衣著、外表和物質享受,卻漠不關心。對愛因斯坦來說,人們已經過多的受控于物質,而他要把自己對物質的依賴降到最低點。
“只有少數人在用他們自己的眼睛觀察、用他們自己的頭腦思考。”
朋友曾對未成名的愛因斯坦說:“你該買件新衣服,你的衣服太舊了。”愛因斯坦回答:“沒關系,這里沒有人認識我。”幾年后,當朋友再次見到他,發現他仍穿著同一件衣服,再次催促他去買件新的,這時,已小有名氣的他卻說:“我不需要買新衣服了,這里每個人都認識我。”
太陽站在星星上面,孤獨到用光芒打掃塵埃。當時有人說,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懂相對論。
對于愛因斯坦引入的全新概念,那個時候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學家,甚至包括相對論變換關系的奠基人洛倫茲,都覺得難以接受。舊的思想方法成為障礙,這一全新物理理論直到一代人之后才為廣大物理學家所接受。
讓愛因斯坦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光子假設也曾受到質疑。在那個時代,如果你相信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那么說明你在反對經典的麥克斯韋光理論。在經典物理學中,麥克斯韋光電方程使電、磁、光三種主要物理現象得到了統一,在理論上獲得了近乎完美的巨大成功。麥克斯韋曾以不容辯駁的證據證明光是一種電磁波。在那個時候,麥克斯韋就是權威的代名詞,沒有人會莽撞到企圖去對光的波動提出反對意見。
所謂的權威卻并未給愛因斯坦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他的特點是,從不反對別人要對他說些什么,卻永遠不能容忍別人告訴他什么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愛因斯坦的7年級老師曾非常生氣地訓斥他:“因為你的出現,破壞了我在全班同學面前保持良好的師道尊嚴。”就是這位老師預言稱,愛因斯坦日后肯定不會有所作為。然而,數年過去,這種經常對身邊的各種權威論斷持有懷疑并主動探求真相的品格,卻成為了支撐愛因斯坦獲得偉大發現的關鍵因素。
如果查看1905年讓愛因斯坦獲得博士學位的那篇博士論文,人們會發現無法找到一句對論文指導老師或其他權威人士寫下的慣例性致謝話語。教育沒有使他囿于教條,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愛因斯坦的心靈仍然是自由不受拘禁的。
“我們的人性已經遠遠落后我們的科學技術了。”
今天,當所有的人都在贊頌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的偉大與神奇的時候,當他的理論被運用在無數嶄新學科包括宇宙空間的研究、計算機領域的開發甚至信息存儲的時候,我們想象不到,愛因斯坦曾為了自己所追求的真理,將自己置于被孤立的境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后,愛因斯坦發表了一連串關于“和平”的演說,試圖在現實的基礎上構建自己世界和平的夢想。在一個反戰宣言《告歐洲人書》上,只有4個人的名字,其中就有愛因斯坦。此后,愛因斯坦被視為危險分子,他周圍的一切都對他充滿敵意。
科學家無奈地被卷入了政治——德國物理學界、哲學界以及政界都開始對愛因斯坦進行排斥與反對。德國右翼刺客們的黑名單上也出現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名字,希特勒懸賞兩萬馬克要他的人頭。
1920年,針對愛因斯坦的更大規模的敵視行動開始了。柏林大學的學生在愛因斯坦講課時蓄意搗亂,愛因斯坦憤然離校。后來,柏林甚至出現了一個專門攻擊相對論和愛因斯坦的組織,他們撰寫文章、發表演講、收買其他科學家并辱罵愛因斯坦。德國實驗物理學家、190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勒納也對愛因斯坦進行了惡毒攻擊,德國有機化學家維蘭德更是瘋狂,居然在報紙上說“要殺死愛因斯坦”。在這些壓力下,愛因斯坦被迫離開柏林。
作為一個和平主義者,愛因斯坦卻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不僅如此,他的祖國還被人認為是瘋狂的野獸。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國家元首,從此,德國反對相對論的運動更加氣勢洶洶。正在美國的愛因斯坦對自己的祖國徹底失望,他公開宣布不再回德國。1933年5月10日凌晨,在一片歡呼聲中,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書籍被投入柏林國家歌劇院廣場中央一個火堆里——他的祖國拋棄了他,他的學生拋棄了他,他的同行拋棄了他。而在這種時候,愛因斯坦的精神信仰讓他獲得了救贖。
“數學想象的領域有助于把精神從紛繁的俗物中解脫出來,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哲學可以叫做一種超驗的唯物論,這種哲學達到了形而上學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斷對自我世界的糾纏。對我來說,科學和藝術都是我們天性的表現,它們高出我們的生物學需要之上而具有終極價值。”這是泰戈爾對愛因斯坦的評價。
“從觀察和理解中獲得樂趣是大自然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
“親愛的愛因斯坦先生,我是一個6歲的女孩,我在報紙上看見了你的照片,我覺得你應該剪剪頭發,這樣你或許會更好看。”在研究人員整理愛因斯坦留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私人資料時,這封充滿童稚的信件無疑在超過8萬份的文件中格外引人矚目。
時光回到百年前。工作、家庭、緊巴巴的生活,上班途中的愛因斯坦匆匆瞥了一眼途經商店的櫥窗,在玻璃的反照下,他看見了一頭亂蓬蓬的頭發。是的,他又忘記在出門前整理一下儀容儀表了。
對愛因斯坦來說,傳統社交很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寧愿將其用于工作。身著淺灰色毛衣,衣領上別著根鋼筆,即使在面見羅斯福總統時也不穿襪子——這就是愛因斯坦在美國生活時的常態。
讓不愛社交的愛因斯坦永遠不能理解的一個難題,便是他的名聲之響。“這件事不奇怪嗎——我寫的書從不暢銷,但我卻是個如此有名的家伙?”愛因斯坦曾提出這個疑問。
人們想會見他,陌生人在大街上會停步向他凝視微笑,科學家、政治家、學生和家庭主婦都會寫信給他,甚至他衣服上的扣子也能成為別人的圣物。愛因斯坦一直困惑于這些如同洪水暴雨般的關注從何而來。
“我有過好主意,其他人也有過。但是我的幸運在于被接受了。”
然而,愛因斯坦卻不希望自己站在眾人矚目的焦點。在他50歲生日的時候,許多人要為他舉辦一場奢華的生日宴會,而他卻躲到了鄉下一個沒有人能找得到的地方,獨自靜靜思考科學問題。
然而,不被矚目對愛因斯坦來說實屬不易。卷曲的白發、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煙斗——加州理工學院人人都知道這個形象屬于誰。由于要求他寫自傳的人絡繹不絕,愛因斯坦只好求助于馮·卡門。于是,馮·卡門為他在洛杉磯的一條藝術街安排了一個住處,那條街以行人普遍留長胡子、穿羊毛衫而遠近聞名。這樣就沒有人認得出這位大科學家了。果真,走在這條大街上的愛因斯坦再未碰上過麻煩。
其實,他的“人氣”不僅體現在大眾對他的崇拜。1952年11月9日,剛剛成立4年的以色列國首任總統哈伊姆·魏茨曼逝世。此前一天,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愿意接受嗎?”愛因斯坦被其好意感動,但他想的更多的卻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而不讓他們感到失望。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
“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愛因斯坦說,“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