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子
N95口罩最多使用半小時,
否則可能對呼吸系統造成永久性損傷
“根據德國勞保條例,工人每次佩戴N95口罩不能超過半小時;半小時后,必須摘下口罩正常呼吸半小時以上,否則,有可能對呼吸系統造成永久性損傷。”、
“氫氧酸是一種無色、無臭、無味的化學物質。又名二零醚、正氧烷、氧乙烯、脫碳甲醛、氫化超氧酰、脫氰零醛肟、二聚氫氧酸酐、氫化脫磺硫酸、氧化脫羧乙酸、氫化脫芐苯甲醇、氫化脫硝硝酸、氫化脫氰氰酸。是酸雨主要組成部分,能夠引發強烈的各種自然災害,促進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在一定溫度下幾乎能夠對所有材料產生不良影響。對電力設備和機械制動裝置有致命影響。”
氫氧酸的俗名叫水。
這就是著名的“一氧化二氫惡作劇”,它的提出者試圖以調侃的方式說服人們不要輕信片面的分析,也不要被搞假科學并到處散布恐慌情緒的奇談怪論者所嚇倒。
但是,這兩年,所謂“有科學理論支撐”的科學類謠言仍堅持不懈滿天飛,仿佛沒有消減的趨勢。因為,純真相易被忽視,純謊言易被識別,真假參半的謊言才最險惡。
謠言不可怕,就怕謠言有文化。
如果你還在一邊誠惶誠恐看著網上的電磁輻射、增塑劑、水楊酸這些名詞,一邊思考著自己患癌癥的幾率,少年,你被忽悠了。
愚人節到來,特此推出防謠言指南。如果你再看見類似這樣打著科學的名號招搖撞騙的文章,可不要上當了。
真相:首先,N95口罩有什么特別之處?
N95口罩是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簡稱NIOSH)在1995年制定的9種防顆粒物口罩之一。“N”表示不耐油(not resistant to oil)。“95”表示在規定數量的專用試驗粒子下,口罩內粒子濃度要比口罩外粒子濃度低95%(其中95%這一數值不是平均值,而是最小值,所以實際產品的平均值大多設定在99%以上)。
簡要地說,由于它的過濾率很高,致使它的透氣性很差。
也就是說,佩戴者需要比平時費更多的力氣來呼吸。所以,難免有人會覺得不適,心肺功能不好的人群在是否佩戴該口罩問題上的確需要慎重。
不過,德國勞保中“1類防護口罩每天使用不超過半小時”這樣的說法,是根據使用者是否需要體檢而限定,使用者超過半小時后會造成永久損傷則根本沒有提及。另外,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監察署、美國疾控中心和美國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研究所的相關使用指導中,似乎都沒有作出對N95口罩佩戴時間的限制。
舉一反三:“德國勞保”無疑是這條謠言的關鍵詞。類似謠言總是打著“某專家說”“據某權威媒體報道”的名號,對權威言論斷章取義,迷惑大眾。棘手的是,由于這類謠言的產生往往基于真實言論,要想迅速辨其真偽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好在,正是由于這種謠言并非憑空捏造,它們相較其他謠言的離譜程度往往也會低一些。應對它們最好的方法,就是永遠不要對權威深信不疑,永遠讓自己的大腦保持客觀與冷靜。提出問題的人多了,它們便再也無立足之地——要知道,謠言永遠戰勝不了事實。
“抗謠”關鍵詞:思辨能力
胸圍大的女性智商高
“美國社會學家艾溫羅斯戴爾女士在對1200名美國婦女胸部及智商聯系進行對比研究后發現,女性的胸部越豐滿,她就越聰明。”
真相:根本沒有這個研究,目前沒有任何研究數據能夠證明胸圍和智商有關系。
這條謠言,不僅在微博里流傳,就連國外的網絡都能查到這個消息。甚至還有解釋:胸圍大意味著雌性激素分泌旺盛,導致大腦發達等等。
其實,智力本身是很難測量的,即使是現在流傳甚廣的各種智商測驗,在學術界,其能否描述一個人的智力水平仍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人類的智力要比智商測驗所測試的內容復雜得多。一些學者認為,根本不可能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來描述人類的智力水平,自然也更難對不同人群智力水平的高低進行比較了。
舉一反三:如果能在謠言中引用“科研成果”,當然會大大增加它的可信度,比如上面這個例子。這條謠言最強的迷惑性無疑來自于“美國社會學家艾溫羅斯戴爾女士”。
然而,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胡亂引用甚至自己編造科研成果,只會使謠言看起來“沒檔次”和更易于被辟謠。稍微用些時間,在網上搜索一下文獻中提及的專家名字,謠言便可不攻自破。但是,有多少人愿意這樣做呢?
這不禁讓人想起前些年曾瘋狂流傳的某謠言因提到“英國人類學研究所 Dr. Gossip(留言博士)稱……”而被懂點英語的人共同嘲笑的情形。可是,如果把“Dr. Gossip”換成一個大眾化的名字比如“Dr. Gabriel”,不知又會是怎樣一番情形。
“抗謠”關鍵詞:眼勤手快
睡前飲酒有助于睡眠
“對于睡前飲酒的人來說,酒精會起到鎮靜劑的作用,出現以δ波為特征腦電波的慢波睡眠。”
真相:雖然看上去酒精能使你快速入睡,但事實上,飲酒也會讓你的睡眠質量遭受顯著干擾。
傳統上,人們認為慢波睡眠的增加是一件好事,但這樣的變化也可能與某些提示睡眠紊亂的微妙變化有所關聯。一項關于酒精對大學生睡眠時腦電波功率譜影響的研究結論顯示,睡前飲酒不僅會在初期增加與慢波睡眠相關的δ波強度,同時也會增加前額α波(即令睡眠紊亂的元兇)的強度。
也就是說,如果你長期習慣了在睡覺前喝一杯酒,那么你的睡眠質量將被嚴重影響,你的健康以及學習、記憶等神經認知功能也會因此受到損害。
舉一反三:對于一條成功的科學謠言,直觀的科學感是必不可少的。可惜,它們總是空有“科學感”,而無“科學性”。
在我們身邊,以科學普及為目的的文章比比皆是。從中學化學的“吸熱反應之所以吸熱是因為拆鍵需要的能量比合成鍵放的能量多”,到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飲用水久置會生成有害物質”。為了便于人們理解,這些科普類文章的語言往往讓人覺得通俗易懂,卻也因此影響了其科學嚴謹性。謠言制造者們也正是抓住了科普文章的這一特征而大做文章。
他們模仿這種語言風格,將看起來“高大上”的科學術語與日常用語加以結合,發到網上。當看慣了平易近人的科普文的人們接觸到此類謠言時,再一次習慣性地略過看不懂的“專業”講解,而直接記住了結論性的內容,且就此深信不疑。
“抗謠”關鍵詞:嚴謹邏輯
奶和茶一起喝會結石
“牛奶中的鈣會與茶葉中的草酸結合形成草酸鈣沉淀,長期飲用會導致結石。”
真相:草酸通過與牛奶中的鈣結合,反而避免了被腸胃吸收,即牛奶能起到減少草酸吸收的作用。
草酸,別稱乙二酸,是人體正常代謝物之一,而所有通過外部途徑攝入的草酸都可稱為外源性草酸。正常情況下,草酸會隨尿液排出,但在人體低鈣、高糖、缺乏運動及其他一些不明因素的影響下,外源性草酸無法與其他物質相結合并發生轉變,被小腸直接吸收后,進入腎臟并與鈣結合,從而生成草酸鈣型結石。
有研究表明,天然含鈣類物質——最典型的就是牛奶——不僅不會增加人體產生結石的風險,反而因其富含能夠與草酸結合的鈣離子,從而避免草酸被腸胃吸收,起到降低人體草酸吸收量的作用。
什么會導致草酸型腎結石?過量蛋白、低鈣高糖、缺乏運動、喝水少等等……總體來講,避免不良習慣,比什么都重要。
舉一反三:你為什么會聽信類似的一些謠言?因為它們具備日常相關性。
為了使謠言廣泛傳播并引起恐慌,謠言的內容通常都很貼近受眾的日常生活。謠言入手點尤其側重于那些人們每天無法避免接觸的事物,比如食物的安全性、睡眠期間電子產品的輻射、所穿衣服的材質等……
一般來說,當人們聽說自己的每日活動中存在“可能的危險”時,第一反應總會是“如何避免”;而不是“這個信息是正確還是錯誤”。謠言散布者們吃準了大眾這一心理,這也就是涉及到我們衣食住行的謠言層出不窮的原因。
“微波爐會產生致癌物”“食鹽能抗癌”“在北京待一天相當于抽 20 支煙”,聽起來是否熟悉?這類消息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引起人們的關注,然后呈現指數型上漲的傳播趨勢。而“北極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這種謠言,引起的關注度與前幾條顯然不在一個數量級。
所以,再看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普”文章時,淡定一點,別再著急轉發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的心態,才是保持健康的真理。
“抗謠”關鍵詞:冷靜頭腦
不銹鋼杯子泡茶會釋放鉻
“近日,有節目報道稱,泡茶會腐蝕不銹鋼杯子,溶出鉻危害人體健康。多家網絡媒體轉載了該節目內容,并冠以‘千萬別用不銹鋼杯子泡茶!有毒!的驚人標題,一時間引來了許多關注。”
真相:茶水的酸性非常微弱,因此對不銹鋼的腐蝕作用很小。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銹鋼食具中金屬鉻的析出量極少,無需擔心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顧名思義,不銹鋼的抗銹能力要強于其它金屬。這種耐腐蝕的能力,主要取決于其中鉻元素的含量。當不銹鋼中鉻的含量達到12%時,鉻可以在大氣環境中自發形成一層鈍化膜,阻止進一步的氧化與腐蝕。因此日常使用時,不銹鋼一般不會生銹。不過,事無絕對,在某些情況下,不銹鋼確實會被腐蝕,并導致部分鉻溶出。
就此,我國相關國家標準中規定,不銹鋼器皿的鉻遷移量應不超過0.4mg/dm2,即:將不銹鋼在4%的醋酸溶液中煮沸30分鐘并浸泡24小時后,每平方分米表面遷移出的鉻不應超過0.4毫克。
對于酸性遠低于醋酸溶液的茶水來說,其對不銹鋼的腐蝕作用要減小很多。假設用pH值為5.5的茶水來做這一實驗,要想遷移出0.4毫克的鉻,需要約246個小時,也就是連續浸泡10天。
舉一反三:有句話說得好,“一切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行為都是耍流氓”。這些謠言往往由科學事實推斷而來,卻拋去了最基本的劑量問題,而把定量化的結論轉變為了定性結論。“每天攝入過多紅肉,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于是有人說“吃紅肉會得心臟病”;“蝦和大量維生素同時服用,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于是有人說“蝦和水果一起吃,毒性勝砒霜”……類似的邏輯,想必你已斯通見慣。
如此簡單粗暴拋出結論的謠言,信不信,由你。
“抗謠關鍵詞”: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