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苗
摘 要:“自由”從來就不是西方專屬的概念,把“自由”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既是對西方優秀文化的借鑒和超越,也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積極的揚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有著科學豐富的內涵,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它是多數人的、實質性的自由;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它旨在達到一種自在和諧的社會狀態——人民能廣泛地享有和使用權利,并獲得能力和個性的解放;作為一種理想信念,它既是指“自由王國”的建立,也是指“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由; 內涵
中圖分類號: D641;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1-0044-03
現代意義上的“自由”一詞來源于西方。在西方,把自由作為核心價值理念,也有漫長的歷史。黨的十八大報告把自由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既是對西方優秀文化的借鑒和超越,也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積極的揚棄。如何理解“自由”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有什么樣的含義?這都是需要解答的重要理論問題。
一、“自由”一詞的來源
“自由”一詞出自《后漢書》,并在其中多次被使用,在其中主要是“肆意、任意”的意思。現代意義上的“自由”一詞,與英文中的“liberty”對應,主要源于拉丁文“libertatem”(“libertas”),意指從束縛中解脫出來。日本首次使用中國古籍里的“自由”一詞來對應“liberty”,后作為日語借詞被廣泛地流傳。而首次將西方的“自由”系統全面地引入中國的則是嚴復,他曾使用“自繇”一詞,以示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自由”之間的區別。
在英文中,自由的原意是指私人的領域、被授予特權和打破界限。到18世紀,“自由”已經凸顯出其政治層面的意義,意指不受干涉的權利。約翰·卡爾霍恩在1816年指出,自由需要努力,只有心理道德素質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實現。1944年5月21日,勒恩德·漢德在《自由的精神》演說中指明,自由作為一個目標追求,對人有激勵作用,并在法律的視角下闡明了自由不是冷酷無情、肆無忌憚的意志,也不是不受任何的約束和限制,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是對自由的否定,并將直接導致自由的淪陷。
在西方思想史上,對于“自由”一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已經涉及到自由的問題,并把它與人性、道德和理性相聯系。中世紀,自由進入神學領域,奧古斯丁主張人有自由意志,并探討了恩典與自由意志、信仰與自由的關系。文藝復興時期,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謨展開了關于自由的善惡、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的爭論。到了近代,笛卡兒提出自由即主體的自主性,意志的自由是天賦于人們的一種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觀念;盧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1];康德提出了“先驗的自由”、“實踐的自由”和“自由感”[2];黑格爾提出否定的自由;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把自由區分為哲學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他指出哲學上的自由即意志自由,政治上的自由是去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它包括公民自由與公共自由兩個方面;賽亞·伯林在《自由的兩個概念》中界定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前者是被動的自由,即不受強制和干涉的自由,后者是主動的自由,即自主和自決的自由;而法國大革命綱領性文件《人權宣言》中對自由作出了這樣的定義:“自由即有權做一切無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二、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絕不能只是抽象地談論自由,要揭開“自由”的神秘面紗,必須回歸現實生活,從生產實踐和生產交往關系出發進行考察。于是,在馬克思主義那里,自由的主體不再是“抽象的個人”,而是具體化的、社會化的、現實的個人;自由不再是天然的、與生俱來的,而是來源于實踐和勞動;自由不是抽象的、絕對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它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至此,“自由”打破了之前界定中的種種局限,有了科學完整的內涵,自由不再只是一個認識的問題,它同時也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首先,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所謂必然就是規律性。一方面,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乃至人自身的規律是獲得自由的前提,人要在尊重自然、能動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內在需要,合理地運用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所服務,戰勝盲目的、異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是獲得自由的根本途徑,要通過勞動不斷解決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矛盾,自由才有可能得以最終實現。也就是說,人類對必然的把握和運用的程度越高、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水平越高,其自由的程度也就越高。上述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的,正確地認識“必然”是人展開“自由自覺的活動”的前提,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對“必然”的認識又會得到檢驗和提升。
其次,自由是歷史不斷發展的產物,同生產和交往關系緊密相連。它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最初的、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是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3];它也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它總是受一定的歷史條件所限制。自由是變化發展的,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不同歷史階段中的自由是有差別的。在階級社會,自由是一定階級利益的反映,會打上階級的烙印,超越階級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是“資產階級的特權”,是少數人利益的表達,實際上是多數人的不自由。人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只有靠實踐去改變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4],實現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最后,在人的發展層面,自由是指“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5]。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的物質和精神等各方面需要的發展和滿足;二是人要自主地活動,全面發揮人的體力和智力,實現“自由自覺”的勞動;三是人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四是人在社會關系中有自主性,使得“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從而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五是人的自由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尊重、個人享有充足的自由時間,最終達到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的統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核心,它以消滅階級、消滅分工和私有制為必要前提;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交往的普遍發展、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為實現基礎;以全面發展的教育、廣泛的社會實踐、個人積極的交往和勞動為現實條件。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
自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它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和要求,也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的價值理想和追求,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和歷史職責。把“自由”上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中國人民的情感需要以及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符合中國人民對于社會的要求和期待,同時也是對于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尊重和確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主要是在社會層面上提出的,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涵:
第一,自由是一種價值取向,是多數人的、實質性的自由。它既包括人與社會告別對物的依賴,從“物化”中解脫出來;也包括人與社會打破對人的依賴,不再遭受“人役”。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是說,社會主義所倡導的“自由”,需要最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人從自然或者資本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實現平等、公正和法治,解除一切不自由的社會關系,實現絕大多數人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富足,使每個人得到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不是抽象的,它以社會主義制度和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絕不能脫離經濟基礎而空談自由;它也不是片面的,人在物質或者精神任意一方的偏廢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它也不是無條件的,不是絕對優先的,它與平等、公正、法治之間是高度融合、相互補益的關系,是有前提的自由。
第二,自由是一種價值目標,即達到一種自在和諧的社會狀態——人民能廣泛地享有和使用權利,并獲得能力和個性的解放。這里的自由已經是對傳統思想的超越,它不再是“任意、放任”的意思,而是剔除糟粕、汲取精華,賦予“自由”一詞以積極的力量,意指自覺、主動地尊重和認識規律,并在此基礎上獲得更高層次的自由。在政治層面上,自由不僅僅是獲得權利,它也與責任和義務相連。履行責任和義務是獲得自由的前提,遵守紀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也不僅僅是在法律范圍內行使權利,更是人獲得權利、運用權利的能力。在哲學層面上,個人能力和個性的解放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不能無視規律、肆意妄為,要尊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去自覺地實踐。如果把自由簡單地理解成“為所欲為”,或者“放任而不作為”,或者僅僅把自由的內涵等同于政治權利的獲得和使用,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只會肢解或者局限自由的含義,最終走向自由的反面。
第三,自由是一種理想信念,它既是指“自由王國”的建立,也是指“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二者統一于歷史的發展進程之中。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一直指引著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方向,它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雖然是在社會的層次上提出,但是最后的落腳點還是在每個個體身上。歸根到底,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的自由要通過每個人對自由的追求和踐行才能夠實現,當然,個體對自由的追求和踐行應是高度自覺的,絕不是以犧牲社會的自由為代價,也不能以侵犯他人的自由為前提。同時,社會自由的實現也不能以抹殺個人的自由為代價,社會要以每個人自由的實現作為價值旨歸,并最大程度地保護絕大多數人的自由,才能使社會和個人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達到真正的和諧統一。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實現“自由”這一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這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堅定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正確地對待挫折和挑戰,不能盲目地崇拜和效仿西方,陷入自我否定;二是保持長遠目光,正確地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打破思想的禁錮,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三是要有自我改革的決心和毅力,通過社會主義內部機制的不斷完善,保障更多的人在更大程度上去獲得和實現自由。
參考文獻
[1] [法]盧梭.社會契約[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
[2] 鄧曉芒.康德自由概念的三個層次[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24-30.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責任編輯:劉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