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妮熱·塔伊爾 許慎
摘 要:公正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命題,有著豐富的內涵。公正,即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價值理念與制度準則,它是與人類文明史相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正,不僅充分汲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優秀思想成果,而且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價值源泉。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公正; 內涵
中圖分類號: D641;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1-0050-02
一、“公正”概念源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公正”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既是一個經濟范疇,如《論語·季氏第十六》“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也是一個道德范疇,如《荀子·賦》:“公正無私,反見縱橫。”它既是對個體的要求,如漢朝韓嬰說:“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治,公平無私。”孫中山把“天下為公”作為自己追求與奮斗的社會道德理想目標;也是社會整體性的需要,如《禮記·禮運》對大同世界的描繪:“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構想“去人之私”“無國之爭”“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新社會。概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對“公正”基本含義的規定:一是去私取公,正直不偏私;二是依據共同的價值規則,順道而行。
在西方,公正來源于古希臘文“Orthos”一詞,表示置于直線上的東西,后來引申表示公正。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主張,正義就是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這一思想與他的賢人政治觀有重要關系,他不贊成雅典當時的選舉民主制,主張應該由有美德和知識的人來執政。他曾說,許多對正義的破壞,來自人內心的無止貪欲,來自把腳伸到別人的領域中。所以人當自律自省,才不會做不正義的事情。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將正義分為個人正義和國家正義,強調公正即和諧。亞里士多德又豐富了他們的思想,提出正義包含兩個因素——事物和應該接受事物的人,相等的人就該配給到相等的事物,公正就是比例。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最先提出公正是使每個人獲得其應得東西的人類精神意向。法學家烏爾庇安給出了公正的經典定義: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恒久的愿望。
近代以來,研究公正最深入、最系統的是美國現代倫理學家、政治家羅爾斯。他提出,公正是整個道德的中心概念,公正是社會的最高價值,是社會制度的首要道德。社會公正有兩個原則構成:1.每個人都享有最廣泛的平等自由權利。2.社會和經濟制度安排,能夠合理地滿足每個人都有利的期望。縱觀西方學者觀點,我們可以得出,社會公正即是自由與平等的兼得,既要給予每個人平等地選擇應得的權利,又要尊重每個人差異性選擇的自由。
二、經典作家筆下的公正
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專門的關于公正問題的論述,但他們從一開始就是在反對不公正的資本主義制度中闡發對未來社會的向往的。這種對資本主義不公正社會的否定思想早已有之。早期空想社會主義學家托馬斯·莫爾在其著作《烏托邦》里就指出,只要私有制存在,國家便無法公正,人民便無法幸福。這之后從巴貝夫、圣西門、傅立葉等人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到近代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對社會公正的追尋。但是,只有到了馬克思這里,才真正地從現實的個人與社會出發,從變革生產關系的角度出發,尋求破除舊制度、建立未來王國的現實路徑。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這樣寫道:“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對‘理性化為無稽,幸福變成苦痛的日益覺醒的認識,只是一種征兆,表示在生產方法和交換形式中已經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適合于早先的經濟條件的社會制度已經不再同這些變化相適應了。”[1]因此,從根本上說,現實的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人們的社會關系決定了社會公正的觀念,變革舊制度的根本路徑是人類實踐,其中最根本的實踐活動是生產勞動實踐。
公正不是抽象的、永恒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范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認為奴隸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資產者的公平要求廢除封建制度,因為據說它不公平的”,“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為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2]社會公正與占統治階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隨著生產的社會化,馬恩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用抽象的公正目標,如公平分配、平等權利等來蒙騙工人。
公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馬恩指出社會公正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要向他們表明,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3]。共產主義社會之所以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關鍵在于發展生產。“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4]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人人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對立狀態走向終結,人的社會關系還給人自己,使國家成為自由人的聯合體。概言之,馬克思經典作家筆下的社會公正,從本質上說,就是使每個人都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權利。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公正”
公正是中國共產黨長期的奮斗目標,是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把社會公正放到了一個突出的位置,提出要“注重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表明,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公平正義既順應了民意,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
公正是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源泉,是實現社會穩定的重要法寶。公正不僅是分配領域的公平,也是制度設計中的正義;不僅是個體發展所要求的機會均等,也是社會持續向前行進的和諧步調。中國夢就是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美好愿望離不開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更離不開每一個中國公民的參與和熱情。社會和諧并不是沒有矛盾,而是表現為它能夠解決矛盾。中國正處在改革攻堅期,不同社會利益在變革中反復被觸動,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倡導公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必須認真對待各種不穩定因素,從根源處化解公民的不良情緒,守住尊嚴與生命的底線,讓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到每一個公民。
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正”,推動社會公正的實現,需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公正必須以生產力極大發展為前提。在物質財富匱乏條件下,是不可能從總體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公正的。完善的市場經濟和發達的社會生產是實現社會公正的物質支撐。其次,公正要有一個符合公理的規則。“一碗水端平”是老百姓對公正最樸素的描述和要求。“公正”就是社會公眾認為正確的事情,只有被社會公眾普遍認可的規則才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在當下,共建共享是老百姓最樸實的呼喚。再次,公正是一種制度設計。制度具有強制力與規范性,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最后,公正是一種思維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與其情緒反應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文化內含的崇圣、家本位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極深層次的社會現,要真正實現社會公正,就公民而言,必須培養不偏私、以公為首的思維方式,使大眾擺脫情緒化,保持群體理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1.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306.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5]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