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幫維
【摘 要】德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行為教育,它是行動的科學,更需要用行動演繹它的精彩。中小學德育任務中除了思想道德品質要求外,還包含著更多的行為要求,不僅要思想的“花朵”,更要有行動的“果實”。德育具有過程性,德育的本身就是行動的過程,行動德育活動實實在在地強化了學生態度的主動性、內容的趣味性、心理感受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德育效果的高效性。
【關鍵詞】走進生活;彰顯情趣;真切體驗
新時期的少年兒童,他們善于思考,喜歡以他們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有更多獨立的看法與見解,拒絕空洞教條的說教;他們更多的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內心體驗,拒絕高高在上的強權;他們認同的,必須是他們通過體驗獲取的真實感悟,拒絕粗暴簡單的壓制;他們缺乏痛苦和磨練,所以對幸福感知難以深切;他們并不缺乏愛心,但是他們缺乏對愛敏銳的感知;他們并不缺乏同情,但是缺乏對別人的關注;……面對新時期少年兒童思想道德上出現的諸多問題,一味追求“完整性、系統性、超前性”,脫離學生實際,以說教、灌輸為主的德育方式,缺乏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通盤考慮,必然導致德育的高耗和低效,結果造成德育虛化。
面對新世紀少年兒童的特點,我把實踐行動德育作為有效實施德育的手段之一,以班隊活動為主要的展示平臺,結合學校、社會、家庭等力量開展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具有兒童情趣和時代氣息的實踐體驗,開展了基于具體行動的“愛心在行動”系列德育活動,在課程中滲透,在活動中教育,在生活中培養,使學生沉入生動的道德教育環境。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去換位,去體味,讓他們從另一角度審視“小我”,與自己對話、與心靈對話,得到了多種真實的感受,在主動經歷、自我反省中更深刻、更徹底地進行思想洗禮。
一、“愛心行動”呼喚走進真實生活
行動德育是真實的行動,在行動中才能煥發生命力,行動中才能演繹精彩。行動德育活動必須精心設計,緊密地聯系真實的社會生活,必須將抽象的觀點、空洞的說教轉化為具體的活動,寓教于樂,才能增強班隊活動的教育感染力。
我在班隊活動中圍繞“愛心行動”這一核心,開展的每一次行動德育活動都精心設計,植根于學生真實的生活。
例如,在開展《護蛋行動》時,我作了如下設計:
(一)照片回憶,激發興趣
1.導入揭題:這個星期,老師要求大家去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護雞蛋。經過明查暗訪,老師了解到在坐的蛋爸爸、蛋媽媽們都能盡心盡職地去守護自己的蛋寶寶。到目前為止,有些同學的蛋寶寶已經夭亡了,護蛋行動宣告失敗;有些同學的蛋寶寶完好無損, 護蛋成功。請護蛋成功的舉舉手!祝賀你們!……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大家都付出了辛苦的勞動。現在就請你們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己護雞蛋的真實感受,好嗎?
2.課件回放:老師這兒捕捉到了一些同學們守護雞蛋的鏡頭,請用心看:(投影照片,展示同學們護蛋時的若干鏡頭。)同學們的笑聲和掌聲告訴我,護雞蛋寶寶多么有趣!
(二)交流趣事,感悟真愛
1.看了剛才這些非常有趣、令人感動的鏡頭,老師非常想知道你們保護蛋寶寶的這幾天是怎么度過的?首先請照片中的同學說一下當時的情景。
2.交流經過。同桌說說護雞蛋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喜悅,也可以說蛋寶寶破碎了以后的心情,把印象最深、最精彩的地方講給同桌聽一聽。
3.啟發提升:聽了同學們的講述,老師明白了:雖然我們當蛋爸爸和蛋媽媽只有幾天的時間,可是大家覺得好辛苦,好不容易啊!由此我們會聯想到誰呢?……爸爸、媽媽把我們養大成人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們平時都是怎樣對他們的,應當怎么做才對得起他們呢?
(三)真情傾瀉,留下心語
1.老師表述:聽了同學們的講述,老師深受感動。因為大家都能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去守護蛋寶寶,還因為大家體驗之后,能夠有聲有色地表述出來,更因為大家能從中悟出深刻的道理,知道今后怎么孝順爸爸媽媽了。老師真佩服大家!
2.留下心語:因為大家親自嘗試體驗過,就讓我們把自己的激動、喜悅、難過、愧疚寫下來,記下我們的心語。
(四)多向交流,分享幸福
1.全班交流:同學們人人都有真切的感受,讓老師和同學一道分享你的喜悅,分享你的失敗。
2.親子交流:老師相信,當你們的爸爸媽媽看到你的心語時,一定會為你的成長而流淚,一定會更加激動、幸福。請同學們把你的心里話獻給爸爸媽媽,分享你們的眼淚、激動和幸福吧!
讓我們也一道來分享同學們的眼淚、激動和幸福吧:
“到學校后,我害怕自己不小心把雞蛋弄碎,也害怕別的同學惡作劇把雞蛋碰碎,便一直帶著它不離身。上課時,我把它放在課桌抽屜的角落,并用一本書頂住它,不讓它晃動;上洗手間時,我小心翼翼地彎腰蹲下,速度比平時慢了許多;午休睡覺時,我擔心它會滾下床,只好把它裝進塑料袋掛在床頭……就這樣,經過一天的精心護理,雞蛋總算完好無損,真是煞費苦心了。這次‘親身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活動,讓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媽媽生育的辛苦,由衷地感覺到媽媽的偉大。”
——蔡先越
我只是照顧一周‘蛋寶寶,就覺得筋疲力盡,苦不堪言。爸爸媽媽把我養到10歲是多么不容易啊,整整十年,幾千個日日夜夜,他們付出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他們不知比我們辛苦多少倍。我終于明白老師用意了,我真正得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了。”
——王一然
多么真實的情感,多么深切的感受。行動德育活動是真誠的、可貴的,富有生命意義的。一次“護蛋行動”,讓學生們收獲了對父母的理解與感恩,收獲了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全新審視,學生的這些愛的情感、認知的獲得、形成、強化,因為經過學生主動、積極的體驗,所以能產生積極的心理認同和道德的愉悅。
二、“愛心行動”強調彰顯豐富情趣
“愛心行動”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使其樂于從事和參加,催生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小學生求知、求新、求樂的欲望強烈,新奇活潑的德育形式和內容才能適合他們的口味,這就要求活動應富于情景性、趣味性。
首先,活動環境要富有趣味性,布置一個充滿童趣的活動環境,不僅能激發隊員們參與活動的欲望,還能很快進入角色。其次,活動內容和形式富有趣味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特地安排一些模擬活動、情境表演等。比如“交通事故模擬情景劇”“今天我當爸爸”“今天我當媽媽”角色體驗活動,妙趣橫生,其樂無窮,深受學生喜愛。 ? ? ? 在“今天我當爸爸”“今天我當媽媽”角色體驗活動中,同學們體驗到爸爸媽媽的辛苦,從而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我引導少先隊員在家庭生活中體驗,即根據家庭生活情況,設立家庭生活自我服務小崗位,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體驗長輩的甘苦,為他人著想,為父母分憂,增強生活自理能力,激發他們對親人的愛;引導少先隊員在社會生活中體驗,深入社區、街道等場合開展公益活動,自覺遵守基本道德規范,增強法紀觀念,開展“我們生活的社區調查”等多種社會調查活動,激發他們對他人的愛;引導他們關注家鄉的建設與發展并為之出謀劃策,體驗做未來主人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對家鄉、祖國的愛;引導少先隊員在大自然中體驗,走向大自然,接觸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愛;引導少先隊員體驗生命的寶貴,學習自我保護、互相救助的常識,知道在戶外活動中遇到急難情況時的應對辦法,提高生存能力,激發他們對自己的愛。
這些精彩紛呈的活動,始終貫穿“愛”這個主題,既有針對性,又有啟迪教育意義,融知識性、趣味性、靈活性、創新性為一體,既成了學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個性、嘗試成功的樂園,又培養了學生的自治能力,對心智啟迪、情操陶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愛心行動”企盼獲取真切體驗
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并存的過程。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成年人的教育,更來自少年兒童的體驗,這是少年兒童認知的重要來源。體驗是學生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感受、道德認知的重要途徑。體驗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平等對話與交流的關系,是體驗主體獲取獨特、多元的情智感受的過程,是體驗主體一種豐富自我與發展自我的過程。剛開展“愛心行動”時,學生大多出于好奇,有的甚至把它當作游戲,但是卻無一例外地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強烈的參與欲望。我注意分析了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投入活動,激發學生在活動中的創新意識,以親身感悟一個道理,養成一種習慣,塑造一種品質。
為了更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我在設定活動項目時,先組織中隊隊員結合班級實際、自身特點、意愿,每期設計體驗行動3—5個,全體成員對項目進行討論、商定,發表看法,提出建議。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使少先隊員真正成為組織的主人,發揚了獨立、主動、創造的精神,也鍛煉了他們的組織能力。
愛的內涵極為豐富,愛心的缺失也是當今少年兒童最可怕的道德問題。愛,首先需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體會。人作為個體,生活在群體、家庭之中,會經歷許許多多愛的故事。我組織開展了“我是愛心小偵探”活動,讓孩子做有心人,去尋找、感悟身邊的愛。
“我媽媽是個很吝嗇的人,每次給自己買衣服、鞋子的時候,總是猶豫了再猶豫,專門挑一些便宜的買。但她又很大方,她給我買衣物時,總是毫不猶豫、毫不吝嗇。我知道,媽媽對她自己與對我的態度截然不同,正是因為她對我的深深的愛。”
——張莞然
我驚喜,平時對很多事都漠不關心,只知道找空閑、逮機會玩玩鬧鬧的孩子們,能從一些小事中感悟到深沉的愛。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悟、思考”,以“議”、“理”貫穿始終,引導隊員整理、表達活動的過程、體會、得失,組織進行交流、感悟,積累內化為自身的素質,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技能與思想道德水平協調發展。活動結束后,我欣喜地發現:他們懂事多了,他們成熟多了。
我們的教育應該真正觸及孩子的靈魂,喚醒和鼓舞他們的道德自覺,誘發他們身上驚人的道德力量,最終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愛心行動”讓學生在生活上求自理,學習上求自強,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德育的實效性大大加強。
行動——體驗——養成,活動時把學生當做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有著豐富情感和社會責任的人,他們也是社會的主體,更是教育的主體。只有孩子們真正參與進去了,他們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華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認識。剛開始活動的時候他可能只是感覺到好玩,但是隨著活動的進一步開展,他一定會感受到其他角色的艱辛困苦,他的心靈將會受到沖擊。他們在行動著,他們在體驗著,他們在感受著,他們在成長著,用心體驗,用心感受,不斷把思想道德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素養,主動把道德認知升華為自身的道德情感。
德育的實踐性、體驗性、養成性非常強。行動德育是當前德育教育和現實環境下的必然產物,它是組織和引導少年兒童在親身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最佳途徑。這是一個道德認知的過程,道德情感升華的過程,道德實踐的過程和人的社會化過程。德育是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化和培養,行動德育正是凸顯了受教育者的自覺接納,強調了學生親身經歷一個不斷實踐、感悟、內化的德育過程。
如何在新時期賦予德育新的生命,是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命題,它要求我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理性的視角,審視小學德育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實踐中做出行之有效、具有時代特征的思考與探索。行動德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總是寓德育目的于活動之中。過多的說教代替不了學生的親身體驗,行動德育正是以實實在在的行動體驗觸及學生的心靈,轉化為他們精神的內在自覺行動,是以能收到實效。在班隊開展行動德育活動是加強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少年兒童素質的有效形式。我還將繼續實踐,不斷研究少年兒童的階段特點,不斷提高針對性和系統性,力求拓寬行動德育的領域,挖掘行動德育的內涵,加強家、校、社區交流溝通,使行動德育不斷向深層次遞進、延伸。
【參考文獻】
[1]主編:劉暢.使每個學生獲得真正成長:自主德育行動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檀傳寶等著.網絡環境與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3]王嘯著.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公民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4]魏曼華著.當代社會問題與青少年成長,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5]張志敏著.變“言語德育”為“行動德育”.《上海教育》.2004年03期
[6]曹建忠,葉人奇.著,摭談學校行動德育實效性的幾點哲學思考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川區金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