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強
(山東體育學院教務處,山東濟南250102)
層次模型的原理是通過對“樹形機構”的運用,來表示一些元素之間的關系,其中模型中的每一個節點均代表一種類型,最終通過用樹狀的線條表現出來,這種用樹狀結構表示實體類型及實體間聯系的模型就是層次模型。同時因為層次模型即使是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比如說在組織學、人口學、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中應用都十分廣泛,所以它也被稱為樹狀模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層次模型無論是在理論分析還是在現實應用中都發揮著巨大的價值,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層次模型其實就是通過對分析內容進行分層分析、整合,從而達到資源的整合,通過層次模型的分析之后,所有的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將會非常清晰、明了。比如說在體育類院校體能訓練教學方面,一個班級或者一個學校的學生都可以被統一稱為“學生”,但是這些學生有男學生、女學生之分,也有大年齡、小年齡之分,他們的身體素質、學習能力又有不同,有的基礎差、學習能力弱,有的卻思維敏捷、身體強壯、富含創新精神。層次模型的構建可以使體育類院校的體育教師更加深入地認識自己班級或者學校的同學,通過對他們特點、優勢和不足的分析和思考,為他們制定出符合自身規律的教學方法,從而挖掘他們的身體潛能,為將來的運動生涯打好基礎。
2.1.1 按年齡分類
體能訓練分為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一般體能訓練是基礎,專項體能訓練指的是特殊的體能訓練,通過改善和提高學生的體能,從而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根據表1我們可以看出,運動項群可以籠統的分為體能主導類和技能主導類,其中體能主導類分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技能主導類分為表現難美性、表現準確性等。總之,無論是在哪一種類型中,年齡在18—19歲(大一到大二)期間的學生一般綜合能力普遍要高于20—21歲(大三到大四)的學生,但是在專項能力的訓練方面,20—21歲的學生要比18—19歲的學生普遍高出許多。事實上,體育類院校的大學生運動員體能訓練一般都處于整個訓練過程中的基礎訓練階段和專項訓練階段,但是根據年齡的不同,學生的優勢所在也有所不同。對于年齡比較小的運動員,可以加強對其綜合能力的訓練,打好體能基礎,而對于年齡稍大的大學生運動員,則應該注重對其專項能力的訓練,從而使大學生的體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表1 大學生訓練階段一般能力與專項能力的發展特點一覽表
2.1.2 按年級分類
根據研究的數據表明,雖然我們國家的體育類院校眾多,而且體育項目類型豐富,但是卻仍然很難培養出一些有潛力、能夠達到國際水準的高水平運動員。即使有些運動員可以在一些國際體育賽事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在那之后便很難有所突破和創新,甚至連維持自己的記錄都力不從心,運動成績陷入一種停滯不前的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課程內容缺乏階段性和層次性。體育類院校要根據大學生運動員的基本身體素質和發展水平,為之制定相應的訓練課程,避免追求立竿見影拔苗助長的效果。所以高校的體能訓練課程應該按照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課程安排,比如說大一學生應該以入門類的體能訓練為主,也可以包含一些難度比較大的訓練,但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激發學生的體能活力,切忌進行過大強度的訓練;大二處于體能訓練的中間期,可以加強其強度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體能基礎;大三學生處于體能訓練的上升期,旨在發掘學生的體能潛力,發現學生的特長和優勢,所以可以同時加強強度和難度的訓練;大四是分層教學的核心,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在之前三個年級的表現,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訓練方案,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項目,最終才能獲得良好的體能(表2)。
2.1.3 按性別分類
眾所周知,男女之間在身體素質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體育類院校的體能訓練也應該根據男女之間的差異采取多種差異性的體育鍛煉,從而使男女運動員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運動員的體能訓練效果。根據表3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世界和中國男子優秀的田徑運動員的競技年齡均值分別為26.5歲和22.3歲;世界和中國優秀的田徑運動員女子競技年齡均值分別為24.5歲和19.6歲,男女之間的差異分別為2歲和3歲。世界和中國優秀的田徑運動員男性最大年齡均值為32.2歲和27.1歲,女性為30.0歲和24.3歲;世界和中國優秀的田徑運動員男性最小年齡均值21.7歲和18.6歲,女子為19.2歲和16.0歲。根據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世界男女運動員競技年齡均值相差2.0歲左右,最大年齡均值和最小年齡均值分別相差2.2歲和2.5歲;中國男女運動員競技年齡均值相差2.7歲,其中最大年齡均值和最小年齡均值分別相差2.8歲和2.6歲,均超出了世界男女運動員的差值,而且相差的幅度也接近3歲。所以必須在體育類院校的體能訓練課中,認識到男女之間的巨大差異,其中女性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最佳狀態大約在25歲以下,而男性的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最佳狀態則可以延伸到35歲以下,而且在25歲以下的男女運動員中,女性的綜合能力要強于男性運動員,在25歲以上的運動員中則呈現出了一種反項的趨勢。

表2 關于不同年級同學體能訓練的層次分析表

表3 國內外優秀田徑運動員競技性別年齡比較(歲)
通過前面對體育類院校體能訓練的層次分類思考,筆者找到了影響學生體能的諸多因素,也正是這些分類,給了構建模型的靈感。在構建層次模型之前,必須要尋找到整個模型的節點,很顯然,體能訓練是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內容,分層也是針對學生展開的分層,所以可以根據男女來對體育類院校的訓練進行分類。如圖1所示,首先按照年齡將學生分為19歲(這是由于國內外優秀運動員的最小年齡為19歲,所以應將19歲作為分割點)以下(大一)和19歲以上(大二以上)兩種(其中年齡和年級相似但卻不完全相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以年齡為基準進行體能訓練,如果缺乏人力、物力的支持,就以年級為基準進行體能訓練),然后對19歲以下的進行一般體能訓練,對19歲以上的進行專項體能訓練,專項體能訓練的過程和內容都要比一般體能訓練豐富很多。首先要分男女訓練,因為針對男女同學的體能訓練方法各有差異。對于男生來說他們會更早接觸到速度、耐力和力量的訓練,其中每一個類型的訓練都有更加細致的深入訓練,比如說速度的訓練包括有反應速度、移動速度、動作速度等,而耐力則分為持久耐力和速度耐力兩類,速度也分為持久速度和耐力速度兩類;而女生則先要分成身體訓練和技術訓練兩個階段,身體訓練包括靈活、柔韌和協調性的訓練,技術訓練則和男生一樣,是包括對速度和力量的訓練。

圖1 體育類院校體能分層訓練模型圖
當前運動訓練學對人體的研究認為,影響人類體能素質的因素主要是速度、力量和耐力三個方面,其中速度最能反映出人的機能素質,也是三項內容中對人體機能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根據圖1的模型可以看出,無論是一般訓練還是專項訓練,都離不開對速度、力量和耐力的訓練,所以下面筆者就對體育類院校學生的反應速度、移動速度、動作速度為研究對象,分析一下速度對學生體能訓練的影響。以表4為例,這是一項關于速度的強度分層訓練計劃,從表格中可以看出,速度訓練包括了反應速度、移動速度和動作速度三項內容,而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組成速度的重要內容。

表4 速度素質強度分層訓練手法
為了踐行層次教育的理念,應該對學生采取分層訓練。在同樣的學校中,年齡大的學生和年齡小的學生無論是身體機能還是技巧訓練都有著比較大的差異,所以也應該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開展不同的體能訓練項目:針對18—19歲的大學生,可以著重一般訓練,而針對20—21歲的大學生,則可以著重專項訓練,因為年齡稍大一點的同學,各項身體機能和身體組織都發育的相對比較成熟,適合更加有難度和強度的訓練。如果是以性別為分層的基準,那么可以將其劃分為男女兩種層次,針對男性,可以追求力量和速度的訓練,加強對其的速度訓練、耐力訓練和力量訓練;而針對身體比較柔弱的女生來說,則可以發揮她們的優勢,加強對其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的訓練。通過這樣的分層訓練,每一位同學的身體潛能和優勢才能夠被激發出來。
根據表4可以看出,在正常情況下,“看手勢跑方向”的動作應該是1次/組(一組由1 min組成),而對于身體素質強,體育成績好的同學,則可以將頻率和時間增加,更改為2次/組(一組由2 min組成),同樣的訓練移動速度的“30 m計時跑”運動也可以由1次/組(30 s/組)更改為2 次/組(45 s/組),諸如此類的例子就不再列舉了。強度分層不是一味的增加強度,也可以在正常的基礎上降低強度,比如說用來訓練運動速度的“快速跳繩”運動,如果遇到了身體素質比較差的同學,則可以將原來的60次/組 (2 min/組)降低為50次/組 (3 min/組),從而兼顧到每一位同學的特點。
通過查閱關于“學生體能訓練”相關的資料和文獻,結合體能訓練學專家的意見,筆者篩選出了幾個能夠反映運動員體能水平的指標,主要有:10 m沖刺,60 m起跑,立定三級跳遠,五級蛙跳、深蹲、仰臥起坐、后拋鉛球等。下面就其中的4項指標進行詳細分析。首先看圖2中的10 m沖刺,優秀的成績為1.72 s,而班級的平均成績則為1.89 s;再比如說圖3中的五級蛙跳項目,優秀成績為17.78 m,平均成績為12.36 m,差距比較大;圖4中仰臥控體和深蹲控體項目優秀成績和平均成績之間的差距也比較明顯。所以說,體育類院校的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成績對其訓練的難度進行分類。比如說對于處于優秀標準內的同學,可以鼓勵他們突破和創新,產生甚至超過優秀標準的成績;對于那些游走于平均成績的同學,可以鼓勵他們達到優秀標準,在訓練難度上也是基礎成績好的難度大,基礎成績差的難度相應減小。

圖2 某體育類院校10 m沖刺成績統計圖

圖3 某體育類院校五級蛙跳成績統計圖

圖4 某體育類院校仰臥控體和深蹲控體成績統計圖
筆者仍以其中的四項指標10 m沖刺、五級蛙跳、俯臥控體、深蹲控體為例,分析一下各項運動的標準值。如表5所示,10 m沖刺的優秀成績標準是1.72 s,而班級的平均成績則為1.89 s,標準差為0.07,從這一組數據來看,體育類院校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大,而且距離優秀標準差距也不大,學生的10 m沖刺成績比較良好基本達標;再看五級蛙跳的優秀標準成績為17.78 m,平均值只有12.36 m,標準差為1.52,說明學生之間的成績差異大,而且距離優秀成績的距離非常遠,需要加強;最后再看深蹲控體的優秀標準值是4.87 min,平均成績為2.21 min,標準差為0.56,其中標準差是四項運動中最小的,說明是成績最穩定的一項運動,距離標準成績也只有2.66 min的差距,可以全體同學一起努力提高。

表5 體能訓練指標運動的標準值和標準差分析
層次訓練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訓練目標和強度、難度項目,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均可以在訓練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身體機能。通過對體育類院校學生層次的分層和分類,筆者從年齡、性別、訓練目標、訓練難度、訓練強度等多個方面對體育類院校的體能訓練構建出相應的層次模型,并且對其進行了適當的分析。通過層次模型的構建和分析,筆者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只有在體育類院校體能訓練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生理特點和成長規律,才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體育潛能,促進學生的進步。
[1]劉振國.影響高校體育選項課中體能訓練開展的因素及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3):89-90.
[2]王芬,侯會生,徐慶雷.借鑒國際現代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促進我國體能訓練科學化水平的提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104-106.
[3]孫冬冬.北京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田徑專項體能訓練方法手段調查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4:22-25.
[4]范子哲.四川省優秀青少年男子網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問題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3:18-19.
[5]ELLIOTT.B,DAWSON.B,PYKE,F.The energetics of singles tennis[J].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1985,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