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霞,趙杰榮
(濮陽市衛生學校,河南 濮陽 457000)
在社區保健教學中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
李占霞,趙杰榮
(濮陽市衛生學校,河南 濮陽 457000)
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是醫學教育、醫生培養和醫療管理工作的關鍵內容,也是培養未來合格醫生的關鍵。醫學生是醫療衛生事業的后備力量,培養其高尚的醫學職業精神刻不容緩。現探索在專業課社區保健教學中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的途徑。
社區保健教學;醫學生;職業精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醫療體制商業化、市場化,廣大居民對醫療行業的期望值與日俱增,對醫務工作人員的職業要求日益提高,醫療糾紛時有發生,醫學職業精神培養的必要性顯現出來。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在2012年中國臨床醫師職業精神論壇開幕式上指出:醫生職業精神的塑造與培養對于當前醫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醫學教育、醫生培養和醫療管理工作的關鍵內容,也是培養未來合格醫生的關鍵。醫學生是我國醫學衛生戰線的主要后備軍,其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成為當今社會促進居民健康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迫切需要。培養既有較強的職業技能又有良好職業精神的醫生已經成為醫療衛生系統及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現結合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密切相關的社區保健課程,探索在該課程教學中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的途徑。
一位優秀的醫療工作者,除了要有較強的醫學職業技能,還要有高尚的醫學職業精神。120個國際醫學組織認可并簽署的《新世紀醫師專業精神——醫師宣言》要求:醫師要有愛心、良心、責任心,以病人利益為重,想方設法解決實際問題,精益求精。這正是新時代醫學職業精神的體現和醫學生培養教育的內在要求。調查我校2012級、2013級全日制護理、農村醫學等專業的1 212名學生,有1 054名學生認為當今醫護人員職業精神欠缺和基本欠缺,占學生總人數的86.96%;被調查學生對醫學職業精神的認識不一;1 151名(94.97%)學生對職業的規劃是以后從醫;認為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應該終身培養和在校期間培養的學生均達到70%以上,具體見表1。

表1 醫學生對職業精神的認識和未來職業規劃
對醫學生進行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必須堅持醫學人文教育與醫學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1],既要進行醫學專業教育,又要重視在醫學專業課教學中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我校醫學生熱愛醫學專業,明白職業精神對個人就業發展、提高醫療整體服務水平起著重要作用,他們具有良好的就業心態,愿意為學好醫學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而努力,并且他們正處在接受新事物的最佳階段,對其進行衛生職業精神培養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醫學生選擇所學專業的原因、對專業的喜好程度、就業心態等的調查結果見表2。

表2 醫學生選擇所學專業的原因、對專業的喜好程度、就業心態等的調查結果
社區保健是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農村醫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旨在培養適應人民群眾基本衛生保健需求、運用預防保健知識進行健康教育和促進居民健康的社區衛生服務人才。現探索在社區保健課程教學中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的途徑。
選用我校2011級農村醫學專業學生132人作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65人),二班為對照組(67人)。兩組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和接受的醫學人文教育相當,社區保健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授課學時相同,在兩組社區保健教學中同時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只是教學途徑不同。實驗組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采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去社區衛生服務站參觀實踐等多途徑相結合的綜合教學模式,宣講著名醫學家高尚的職業精神;對照組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
3.2.1 兩組學生課堂參與情況比較(見表3) 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課堂參與率比對照組學生高(P<0.01)。對照組學生平均課堂參與率為13.43%,實驗組學生平均課堂參與率為43.08%,是對照組的3.21倍。

表3 兩組學生課堂參與情況比較[n(%),人]
3.2.2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見表4) 期末理論考試由任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統一命題考核,滿分為100分。任課教師制訂角色扮演的評分標準,學生參考評分標準自由組合、自選案例進行角色扮演,滿分為100分。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和角色扮演成績均較對照組高(P<0.01)。
表4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4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u P 角色扮演成績u P 79.36±5.71 92.10±2.4216.78<0.0167.61±4.11 85.16±3.3227.02<0.01
表3和表4的統計結果表明:實驗組在課堂參與率、理論考試成績和角色扮演成績方面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這說明多媒體輔助教學、社區實踐活動、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途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學習效果;通過角色扮演等模擬醫患關系,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醫學職業精神。總之,在社區保健課程的教學中多途徑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效果突出。
在社區保健等專業課教學中,采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小組討論、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去社區衛生服務站參觀實踐等教學途徑相結合的綜合教學,可以不斷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不僅提高了醫學生的醫學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水平,還培養了醫學生關愛病人、以病人利益為重、精益求精的醫學職業精神。廣泛開展社區實踐活動,可使醫學生與病人零距離接觸,更能深刻理解病人的病痛,有助于樹立病人利益第一的信念,既鍛煉了醫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能力,又培養了醫學生關愛病人、勇擔社會責任的醫學職業精神,使醫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際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為就業后表現出高尚的醫學職業精神夯實了基礎[2]。總之,在社區保健教學中多途徑滲透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教育,定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服務人員,提升社區衛生工作服務水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對促進衛生事業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1]陳蕾.護理人員的職業精神培養[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11):172.
[2]劉憲亮,李恩昌,尚進,等.論醫學生職業人格培養的內容及途徑——醫療職業人格研究之二[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2):10-13.
G40-03
A
1671-1246(2015)12-0019-03
濮陽市社科聯課題(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