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青,來曉強,李志誠
(1.定西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定西 743000;2.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20)
甘肅省定西市1949—2012年麻風病流行病學分析
張彥青1,來曉強1,李志誠2
(1.定西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定西 743000;2.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20)
目的 分析甘肅省定西市麻風病流行特征,為制訂新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調查定西市1949—2012年的麻風病流行病學資料,建立Excel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1949—2012年定西市共發現麻風病患者285例,其中1949—1978年患者占96.14%,主要集中在渭源縣、臨洮縣和岷縣,15~39歲組患者占60.70%,男性患者占73.68%,農民占98.25%,MB占81.75%,病期平均5.25年,畸殘率平均22.46%。麻風病發現率由1956年的3.26/10萬下降到2005年的0.07/10萬、發病率由1955年的1.44/10萬下降到2004年的0.03/10萬、患病率由1966年的0.74/萬下降到2007年的0.003/萬,達到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結論 定西市麻風病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今后應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皮膚科建設,堅持高質量的線索調查,加強業務培訓和健康教育,重視畸殘康復教育等。
甘肅省定西市;麻風病;流行病學分析
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西秦嶺余脈和黃土高原結合部的高原丘陵地帶,處在北緯 34°26′~35°35′、東經 103°52′~105°13′之間,海拔 1 420~3 941米,年降水量 400~600毫米。轄6縣1區,121個鄉鎮,2012年底全市總人口300.22萬。為探索基本消滅麻風病后的防治策略,現對定西市1949—2012年麻風病的流行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介紹如下。
麻風病資料來源于1949—2012年麻風病專用報表、各種專用統計表及綜合統計表、登記名冊及疫情系統監測整理登記表等,人口資料來源于定西市統計局。
以《麻風病防治手冊》為診斷標準[1]。
將歷年來的統計資料運用Excel 2013統計處理軟件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1949—2012年全市累計發現麻風病患者285例,截至2012年底,治愈216例(占75.79%)、死亡63例(占22.11%,其中治療中死亡44例、未治死亡19例)、遷出及失訪6例(占2.10%)。全市最后1例患者于2008年治愈,自2006年以來,全市未發現麻風病新病例。全市6縣1區均于20世紀90年代通過省級考核驗收,達到了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1949—2012年定西市麻風病發現率、發病率、患病率曲線圖見圖1。
2.1.1 發現率 麻風病發現率以1956年最高,達3.26/10萬,1983年后維持在0.10/10萬以內,2005年僅為0.07/10萬,較發現率最高年份1956年下降97.85%。
2.1.2 發病率 1955年發病率最高,達1.44/10萬,1979年后控制在0.10/10萬以內,2004年僅為0.03/10萬,較發病率最高年份1955年下降97.92%。
2.1.3 患病率 1949—1957年患病率快速上升,1958—1969年保持在0.50/萬以上,1966年最高達到0.74/萬,1970年開始逐年降低,2000年后處于相對低流行狀態(0.01/萬),2007年為0.003/萬,較患病率最高年份1966年下降99.59%。

圖1 1949—2012年定西市麻風病發現率、發病率、患病率曲線圖
2.2.1 時間分布 歷年累計發病285例,其中1949—1978年274例(96.14%),1979—2008年11例(3.86%),2008年后未發現新病例。
2.2.2 地域分布 全市6縣1區均有發病,但以渭源縣、臨洮縣、岷縣為主(發病215例,占75.44%),渭源縣和臨洮縣最多,各占25.96%。從發病率來看,渭源縣最高,達0.41/10萬。
2.2.3 人群分布 (1)年齡:15~39歲組173例(占60.70%),40~59歲組61例(占21.40%),15歲以下組49例(占17.20%),59歲以上組2例(占0.70%)。(2)性別:男性210例(占73.68%),女性75例(占26.32%),性別比例為2.8:1。(3)職業:農民280例(占 98.25%),其他 5例(占 1.75%)。(4)型別:多菌型(MB)233例(占81.75%),少菌型(PB)52例(占18.25%),型別比例為4.5:1。
2.3.1 傳染來源 有家族史者96例(占33.68%),其他途徑189例(占66.32%)。
2.3.2 病期畸殘 病期3個月~22年不等,平均為5.25年。共有畸殘64例,畸殘率為22.46%,其中病期3年及以內者106例(占37.19%),畸殘16例,畸殘率為15.09%;病期4年者33例(占11.58%),畸殘6例,畸殘率為18.18%;病期5年及以上者146例(占51.23%),畸殘42例,畸殘率為28.77%。
2.3.3 治療情況 截至2012年底,累計治愈216例(占75.79%)、死亡63例(占22.11%,其中治療中死亡44例、未治死亡19例)、遷出及失訪6例(占2.10%)。期間復發25人次,復發再治愈21人次。1986年以來,接受聯合化療(MDT)共11人且無復發病例。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是人類最古老的疾病之一,3 000多年來,在全球廣泛流行,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之一。麻風桿菌生長緩慢以及毒力較弱的特點導致疾病潛伏期長(一般2~5年,甚至更長),早期癥狀和體征隱匿,早期發現和診斷非常困難。本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可致畸、致殘,影響勞動力,對人類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在低流行狀態繼續保持和增進有效的麻風病防治服務、進一步提高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產出效益、實現麻風病防治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目前國內外麻風病防治工作者關注的焦點[2]。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麻風病防治機構的不斷健全和防治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定西市按照防治結合的要求,通過麻風病普查、線索調查等方式,全面摸清了麻風病的流行情況,使查、收、治、管、研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落實,麻風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麻風病發現率由1956年的3.26/10萬下降到2005年的0.07/10萬、發病率由1955年的1.44/10萬下降到2004年的0.03/10萬、患病率由1966年的0.74/萬下降到2007年的0.003/萬。全市6縣1區于20世紀90年代全部通過了省級考核驗收,實現了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目標。全市最后1例患者已于2008年治愈,且自2006年以來全市未發現麻風病新病例。目前,全市麻風病繼續處于低流行狀態,這與本省其他地區的下降幅度大致相似[3],也與我國其他欠發達地區的麻風病控制工作進度相一致[4]。
結果顯示,麻風病在發病時間上以1949—1978年為主(占96.14%),在發病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渭源縣、臨洮縣和岷縣(占75.44%),在人群分布上以15~39歲人群為主(占60.70%)、以男性為主(占73.68%)、以農民為主(占98.25%)、在發病類型上以MB為主(占81.75%)。病期3個月~22年不等,平均5.25年。畸殘率為22.46%,且畸殘率隨病期延長而增高。
麻風病的消滅受經濟發展、衛生習慣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麻風病防治歷程也顯示,經濟的發展對疾病控制有較大的促進作用[5]。目前,定西市在麻風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各級麻風病防治工作人員普遍銳減,且多為不穩定的兼職人員;二是對現有防治工作人員的培訓相對滯后,工作人員業務不夠熟練;三是缺乏專項防治經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四是健康教育不足,廣大群眾和患者對麻風病了解不夠、認識不深。
雖然定西市各縣區均已實現麻風病基本消滅的目標,但并不是說麻風病已經完全消滅,且我國其他省區仍有麻風病患者存在,同時國際麻風救濟會聯合會(ILEP)也認為,現在已經達到基本消除目標的地區,麻風病仍是一個問題[6]。為實現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消除麻風病危害的社會公共衛生目標,今后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皮膚科建設。規范綜合醫院的皮膚科設置,加強皮膚科醫生的麻風病防治知識培訓,使他們在日常接診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麻風病的早期線索,進而充分發揮皮膚科門診的窗口作用。二是要繼續堅持高質量的線索調查。充分利用和發揮疾病防治基層三級網絡作用,采取有效的報病獎勵等措施,充分調動各級相關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麻風病線索調查工作的質量。三是要認真做好對醫生的麻風病防治知識的培訓。一方面可提高接診醫生發現和報告的意識,進而提高疾病發現率和及時報告率;另一方面可為患者的有效治療爭取時間,并進一步規范對患者的診治行為,減少誤診和漏診。四是要進一步加強患者家屬及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通過基層鄉村醫生定期入戶開展麻風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不斷增強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其正確掌握麻風病的早期癥狀和體征,進而提高就醫診治的主動性和及時性。五是要重視麻風畸殘的康復教育。在對存活患者進行隨訪時,一定要教他們學會如何保護眼、手、足以及進行手足屈伸功能鍛煉,使每位患者都能掌握并養成鍛煉的方法和習慣,樹立信心,長期堅持,會自我護理和簡單的自我防護,進而減少或防止畸殘以及繼發性損害的發生。
[1]馬海德.麻風防治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2]茆青松.低流行狀態下麻風病防治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4,24(8):46-47.
[3]秦一正,劉小康,楊文奎,等.隴南市1949—2009年麻風病流行狀況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3,27(3):84-85.
[4]胡海珍.1954—2008年青海省麻風病流行分布及其特征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10,40(10):60-61.
[5]沈建平,張國成,陳祥生,等.中國1949—2007年消除麻風的歷程及其流行特征[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8,29(11):1095-1100.
[6]陳賢義.積極推進我國麻風病控制工作[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S1):2.
R195
B
1671-1246(2015)12-0095-02
2013年甘肅省衛生行業科研計劃管理項目(GWGL20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