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全晰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西院區普通外科,江蘇連云港 223023
腹股溝疝俗稱“疝氣”,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該病若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嚴重并發癥。目前手術是治療該病唯一可靠的方法,可減少復發[1]。無張力疝修補術是近年來治療腹股溝疝應用最廣泛的術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術式較多,臨床常用的包括疝環填充式術和開放式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開放TDP術),兩種術式哪種更好,臨床尚存分歧[2]。本院近年采用開放TDP術治療疝氣取得滿意療效,現與疝環填充式術式進行比較分析。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7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癥狀和輔助檢查等明確診斷[3],均為單側腹股溝疝患者,排除雙側腹股溝疝及伴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等患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5例患者,試驗組男性27 例,女性 8 例,年齡 28~84 歲,平均(54.2±4.3)歲;腹股溝疝類型:斜疝28例,直疝5例,股疝2例;原發疝33例,復發疝2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齡 27~82 歲,平均(52.7±4.6)歲,腹股溝疝類型:斜疝27例,直疝5例,股疝3例;原發疝31例,復發疝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試驗組 行開放TDP術:選用連續硬膜外麻醉,取腹股溝管一長約5~6 cm的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腹外斜肌腱膜,并向兩側鈍性分離,游離精索,處理疝囊。若為直疝游離疝囊將其縫合后直接回納入腹腔;若為斜疝根據疝囊大小取橫斷或完全游離后回納入腹腔,自環內水平腹膜游離精索和輸精管,使其與腹膜分開,拉起腹膜下血管,游離出約8 cm×15 cm的腹膜前間隙,游離至恥骨下方后完全分離腹膜和周圍組織,可見恥骨疏韌帶,將補片(北京天助暢運公司生產的聚丙烯補片)置入腹膜前間隙,覆蓋整個缺損處,將補片下端與恥骨疏韌帶縫合固定1針,徹底止血后逐層關閉手術切口,完成手術。
1.2.2 對照組 行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麻醉方式與切口同試驗組,找到疝囊后將疝囊完全游離并超過疝囊頸部,較小和中等大小的疝囊直接回納至腹膜前腔隙內,無需高位結扎;較大疝囊在距疝囊頸3~4 cm處離斷,較小者可不給予切開和高位結扎。游離腹膜前間隙,將充填網塞置于疝環內,荷包縫合法將其縫合固定。修剪補片(美國Bard公司生產的聚丙烯網片及其配套填充物),將補片置于精索下方,將網塞外瓣與周圍組織間斷縫合4~6針以固定。徹底止血后逐層關閉切口,完成手術。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其中術后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分,分值1~10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越劇烈;②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③術后隨訪1~2年,比較兩組復發情況。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
試驗組術后僅1例(2.8%)患者出現血清腫;對照組術后共8例(22.8%)患者發生并發癥:切口感染3例、神經感覺異常2例、陰囊水腫2例、血清腫1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隨訪1~2年,試驗組無一例患者復發,對照組1例(2.8%)患者復發,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無張力修補術是20世紀末發展起來的以生物合成材料加強腹股溝管后壁的新方法,與傳統術式相比,無張力疝修補術符合人體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4],層次更加明確,對合縫合無張力,術后無張力疼痛感,患者恢復快,具有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優勢[5]。
臨床常用的無張力修補術包括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和開放TDP術,其中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具有無張力修補術的傳統優勢,理論上更適用于修補缺損較大的腹股溝疝[6],其填塞所應用的網塞較大,易發生移位或變形,難以達到完全平整,加之平片修補所致的神經損傷,術后患者較易發生慢性疼痛和異物感[7]。開放TDP術補片放置的位置與腹腔鏡腺癌完全腹膜外疝修補的方法相同,單一切口完成雙側疝的修補,術中在內環以上的水平處理疝囊即可,大大降低了術后神經損傷和輸精管損傷的可能性[8-9]。本研究顯示,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兩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復發率方面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試驗組術后切口感染、神經感覺異常、陰囊水腫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與臨床多項研究結果[10-11]一致,主要與開放TDP術手術操作未進入腹腔以及應用較為寬大的3D補片和平片進行修補有關,降低術后神經感覺異常、陰囊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率[12-13]。
綜上所述,開放TDP術治療疝氣臨床療效顯著,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復發率低等顯著優勢,但開放TDP術作為一種新型術式,手術難度較大,補片等價格較昂貴,對該術式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應用還有賴于較長時間的推廣和驗證。
[1]朱永平.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42例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0):128-129.
[2]劉守友,董浩軍,丁俊連.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 95 例分析[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0,13(11):899-900.
[3]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成人腹股溝疝、股疝和腹部手術切口疝手術治療方案(2003年修訂稿)[J].中華外科雜志,2004,42(14):834-835.
[4]郭毅,張宇,洛一夫.無張力疝修補術32例治療體會[J].吉林醫學,2012,33(28):6150.
[5]朱俊.腹股溝疝無張力疝修補術125例治療體會[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5):24-25.
[6]周湛帆,田德清.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5(2):183-186.
[7]肖光云.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5):73-74.
[8]崔磊,謝嶸,張清,等.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腹股溝疝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2):4,6.
[9]林俊青,劉春慶.腹股溝疝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后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2):43-44.
[10]李勛,王崇樹,林帥,等.經下腹橫切口腹膜前間隙無張力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臨床分析(附46例報告)[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1):32-34.
[11]朱作銀,王貴昌.善釋補片腹膜前間隙修補術與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30(6):898-899.
[12]張繁疆,曾環洪,藍錦文,等.前入路腹膜前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32例臨床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1,5(3):320-324.
[13]楊東方,趙廣鋒.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402例[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4):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