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葉新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藝流芳百世,深受世人喜愛,其發展過程從未中斷,并且愈發具有藝術生命力,時至今日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壺的誕生和發展得到了包括制壺藝人本身以及文人、茶人等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關注,尤其是文人墨客更將其視為文房雅玩,不斷豐富其人文內容,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載體,成為名副其實的文人紫砂壺。雖然推陳出新一直是不變的話題,但紫砂壺創作依然講究繼承傳統,以及在深刻融入人文情感及思想等方面下足功夫,從而真正具有鮮明的個性之美。
“高獅韻壺”(見圖1)是一把典型的基于傳統造型,又融入文化內容的紫砂壺,該壺形式大氣、穩重、規整,雕塑惟妙惟肖、不拘小節,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獅文化、吉祥文化和茶文化等恰到好處地融于一體,表現出豐富的人文蘊意,提升了整把壺的藝術氣質。現具體談一談這把壺中的人文內容。

圖1 高獅韻壺
在紫砂壺的創作設計中,人們通常以造型與裝飾兩大要素作為藝術形式的考量標準,這也是一以貫之的技藝法則。基于紫砂壺藝形式、壺藝題材的廣泛性與包容性,自然生活的事物等許多題材均可引入壺藝,并成為紫砂藝術本身的一大特點。
“高獅韻壺”整壺樸實端莊,壺身呈圓柱狀,平底、削肩,古樸大方又不失高挺有力,流露出一種強勁的生命氣勢和積極向上的風范,壺肩口平整,平蓋似一塊圓整的玉,合于肩口,上下密閉,風格一致,使整器在主體造型上呈統一之態。一彎壺嘴由肩部向前探出,嘴腹飽滿,圓潤有力,卻有蓄勢待發之力,耳形圈把大氣渾厚,比例和諧得體。此壺造型以生動的獅子形雕塑壺鈕極具震撼力,在平蓋中央以雕塑手法塑造一只生動的獅子形象,其形態逼真、比例協調,同時又不失藝術再造力,表情刻畫逼真,鬃毛卷曲自然,其仰首傲視前方的姿態,展示出草原之王的霸氣,高獅意蘊,呼之欲出。
獅為萬獸之首,象征駕馭、統領、鎮服,它從古代起就被作為鎮壓邪祟的瑞獸,佛教鼎盛時則充當護法的靈獸,它含有預示祥瑞的內涵,被寄予生活的美好愿望,是蔭庇并致福人們的降福靈獸,因此,人們以獅來形容美好吉祥的愿望,是吉祥文化的具體表達載體之一,并伴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變遷與發展,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折射出人們普遍的價值觀念。因此,獅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中華文明的不斷融合與鑄造,逐步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譜系。獅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中華文化傳統之中,對民間文學藝術等產生著重要影響,是神圣、威武、祥和、喜慶的象征,備受人們的喜愛。“高獅韻壺”選取獅文化作為題材,著意于通過造型細節方面的刻畫,充分融入瑞獸祥獅的形象,通過主觀情感的滲透,表達出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的樸實愿望和簡潔訴求,流露著吉祥的人文情懷,使之成為整把壺的精髓和紐帶,彰顯獅文化氣息,豐富了紫砂壺藝的藝術和文化。
紫砂壺在成型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裝飾,而裝飾形式中最常見、歷史最悠久的則是陶刻。紫砂陶刻的基本步驟是在紫砂器成型之后,未進窯燒制前,以刻刀在紫砂坯體上進行書畫刻繪,具有以刻代繪的藝術風格,它集篆刻、書畫、金石等特征于一體,人文韻味濃厚。紫砂壺與茶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它因茶而生,也因延續了茶文化的基因而更具深邃高遠的氣息。在紫砂壺“高獅韻”上,壺身的陶刻詩文書法裝飾,恰到好處地將壺文化和茶文化融合,詩文意境悠遠,流露出濃郁的茶文化氣息,而雋永老成的字體、疏密得當的布局,則充分展示出中國書法的獨特魅力,由此可見,通過紫砂語言轉化而成的陶刻書法,更具淳樸、古雅、深刻的人文韻味。
紫砂壺“高獅韻”整體藝術表現風格鮮明,尤其是造型和裝飾,均與主題相得益彰,人文內容豐富,使作品的整體價值得以提升。對于壺藝創作者而言,應學會師法造化,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開闊眼界,只有具備了與文化產生共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將其塑造到作品中去,延續壺藝的魅力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