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亞軍
(宜興 214221)
紫砂壺以造型作為最主要的載體,通過風格各異的形態,展現出紫砂文化深厚的底蘊。自明代中期以來,歷代能工巧匠不懈努力,使之成為我國陶瓷藝術中藝術性極高的一個品種。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形體三大類,幾何形體又分兩類,一類為圓器,另一類為方器,可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
圓器,又稱圓貨,是紫砂壺造型中較為普遍的一種,圓器未必渾圓如球,說其圓,是因為其造型主體給人以圓潤的質感,因此,圓器便是對這一類造型的統稱。圓器具有豐富的造型藝術語言,一方面,它承接了紫砂器造型所共有的形象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獨具形式個性,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藝術美感。現簡要談一談紫砂圓器造型的藝術語言,并以“圓玉壺”(見圖 1)為例,詳細分析此壺所具有的藝術語言特征。

圖1 圓玉壺
圓器主要由各種不同方向和曲度的線條組成,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調、敦龐周正、轉折圓潤、雋永耐看等風格特征。例如:“掇球壺”、“仿鼓壺”、“漢扁壺”等就是紫砂圓器造型中的經典款式。圓器作為紫砂光貨造型中的一種,因素面朝天的本質而最考驗制作藝人的功力,其整個壺型中不同形體部位,每個過程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勻,具有自己的特質、性格和規范。圓器造型看似簡單,實則卻是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圓不一相”就是這個道理。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就是一位制作光貨的大家,他的圓器作品無不精、氣、神俱佳,雖然素面素心、一塵不染,卻頗具超脫風骨和不凡氣魄,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獨特吸引力,堪稱絕品。
在創作圓器造型的紫砂壺時,應注重作品的藝術語言,研究前人精品佳作,尤其是顧景舟大師的絕世佳品不失為一條捷徑。從前輩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圓器的藝術語言一方面表現在具體的造型審美上,另一方面亦通過豐富的人文內容轉化出來,表達出一定的文化意境,從而進一步豐富藝術語言,同時滿足紫砂壺的實用性能又成為藝術語言的前提和組成部分。因此,圓器造型的藝術語言是依托于實用、美感和人文等多方面內容的。
紫砂壺優美的造型語言是依托精湛的制作技藝來完成的,圓器造型同樣如此,比如,壺身要和順挺括、線條流暢,壺嘴、壺把舒曲自然、彼此對應,壺蓋則如人之冠,得體大方、口蓋合一、直而緊,雖然傾側卻無落帽之憂等。“圓玉壺”作為一款典型的圓器造型作品,在對藝術語言的表達和呈現上做到了淋漓盡致、恰到好處。
“圓玉壺”的造型遵循圓器規則,曲度玲瓏、流線光潤、簡練素雅,流露出生動唯美的韻姿之態。主體壺身飽滿豐美,鼓腹,肩頸較短,肩線簡潔流暢;壺底為圓圈足,小巧輕盈;平蓋如一塊圓玉,精致而不單薄,細膩而不累贅,合于壺口上下如一;壺鈕似一顆小圓珠,置于蓋頂中央,畫龍點睛;纖柔的壺嘴向上曲展,環把曲柔舒緩,與壺身形成風格上的統一與和諧,好似一位少女在輕歌曼舞,飽滿而不失秀美,豐腴而不缺勻稱,整體造型珠圓玉潤、風韻猶存,將圓器的造型藝術語言充分呈現了出來。
紫砂壺的造型設計遵循線性原理,可構成粗或細、虛或實、曲或直、斷或續、豐或瘦等多種多樣的形態,為人們直截明了地提供外觀直覺的審美依據。作為圓器造型,由于最直接地運用曲線來塑造,所以其線性特征更加明顯,“圓玉壺”無論是壺身主體還是嘴、把、鈕等,均按一定比例搭配并相互照應,呈現出和諧典雅的本色美。與此同時,“圓玉壺”除了通過造型表現出溫婉端莊的視覺美感,流露出自然的藝術語言,在實用功能上,該壺更注重容量適當、出水順暢、端拿舒適等基本規則,而溫潤如玉的泥料胎質以及紅潤的色澤,更進一步烘托出溫馨氣息和如玉之雅,完美對應主旨,是對圓器造型藝術語言的充分詮釋。
紫砂壺造型的藝術語言除了表現于外在形象,還需充分與內在涵義結合,使之形神俱全、內外皆修,具有完整的藝術個性。我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玉器誕生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始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政治理論、文學底蘊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人自古就有尚玉的傳統,玉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依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觀念。“圓玉壺”汲取了玉文化元素,通過溫潤如玉的胎質和似玉般的形態,將造型語言和中華玉文化融為一體,成為整把壺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壺藝內容,更將“君子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玉文化內涵表達了出來,使人們見壺如見玉,獲得心靈上的熏陶和洗禮。
綜上所述,紫砂圓器造型的藝術語言是建立在外形、實用、人文等諸多元素的基礎之上的,它的形式美、質地美、內涵美等共同構成了作品的語言基調。對于壺藝創作者而言,我們應注重壺藝的內外表現方式,雙管齊下,不斷提高制作技藝和人文素養,使圓器造型的藝術語言更加豐富也更具獨創性,呈現更多精品佳作。